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激发兴趣,培养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琼

  从接触中学语文新教材以来,在几年的教改摸索与实践中,有迷茫,也有体会。
  尽管目前,高考仍然是学生升入高等院校的主要考核办法,高考成绩也是衡量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但是,我认为:中学不应单纯是为大学输送人才的培养基地,中学教育本身也是独立的教育阶段;在中学教育的六年里,尤其是高中三年的教育里,对拓展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健康而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正是基于以上的观点,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除了与考试贴紧之外,更加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火焰。”要促使大家去造一艘船,首先就要激发大家对海洋的渴望。所以,我尽量使自己的语文课程轻松活泼,在课堂上,经常会安排一些闲聊的时间,把网络论坛上看到的新闻和轶事拿到课堂上与大家分享。例如,为了让大家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快乐,我从网络上搜索到了一些旧瓶装新酒的文章,如《罗京列传》、《凤姐传》等。学生对新闻联播的主持人和如今的娱乐丑角“凤姐”都有一定的了解,在学生轻松开怀地朗读这些文言文时,我可以适时地给他们讲解其中的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等,更重要的是,是让他们从心理上感觉到,学习文言文是快乐的。
  作为语文老师,我很想尝试着把自己对语文的热爱传达给学生。由于我本人喜欢看广告,便花了四五天的时间准备了一个广告专题。在上学期的寒假补课时,我给学生上了一节广告专题课。我将广告的创意分成了几个类别:第一类是最讨人厌的说起来没完没了的电视购物;第二类是利用感情攻势吸引观众,如“银鹭”八宝粥里的台词,“奶奶,什么味道?——爱的味道。”第三类是通过科学实证,如高露洁牙膏经常是通过对比实验来证明该产品的质量;第四类是将自己的产品打上某种生活品位的印记,让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获得虚荣心与尊贵感受,如特伦苏牛奶的广告词“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伦苏”;第五类是运用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使得消费者对该广告过目不忘,如伊卡璐洗发水广告。当然,这些都是我的粗浅分类。但是由于我本人对广告的喜爱,以及学生对广告及广告产品的熟悉,所以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举例。(由于自己的技术所限,我不知道如何得到相关的广告视频来支持我的课堂,希望以后有机会再重新改进以展现给学生。)在课堂的最后部分,我告诉学生:语文是一门有趣的学科,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语文。但是一些学生认为语文学习见效慢,短时间的努力学习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甚至觉得该学年和下学年的语文学习没很大区别,不像理科学习梯度性很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即便是一则小小的广告,高中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策划肯定会有区别的。如何选择广告画面、撰写广告词、是运用写实手法还是夸张想象,无不与我们的语文功力有关系,至少牵涉到了我们在考试中经常练习的文学审美鉴赏能力和提炼语句能力。我半开玩笑地说:“如果不好好学语文,以后不小心做广告策划的时候,也许就只会做罗嗦的电视购物广告了。——10分钟内打进电话,将会免费赠送礼物,名额不多了。”学生哄堂大笑。我只是想给学生传达这样一个信息:语文很重要,语文不仅仅存在于课堂,生活中处处是语文;学好语文不仅仅是为了现在、为了高考、也是为了未来。
  我所理解的素质教育,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课本只是个窗口,推开这扇窗,要让学生看到一个大世界。由于语文本身的学科优势,使得老师有机会多跟学生聊一些重要的“题外话”。记得在上报告文学《包身工》时,除了教给学生生字、生词和写作线索之外,我将自己对该课文的理解也与学生分享了。因为读书时曾经写过一篇时代变革与教材选编之间关系的论文,所以对这方面的话题比较敏感。我想,现在已经是物质生活已经比较丰裕的21世纪了,如今的90后中学生基本是独生子女,生活在爸爸妈妈的宠爱下,对这么一篇遥远的文章,很难找到共鸣的,就连我自己当年读中学时,对这篇文章都没有产生共鸣。可为什么这么久了,它却还收录在教材里呢?难道仅仅因为它是一篇很好的报告文学吗?几天后,我在朋友的QQ空间里看到了20多张感人肺腑的照片:有刚刚升井的乌黑矿工,有全身一丝不挂在西部高原放羊的三四岁小孩,有背着木柴自己骨瘦如柴的七八十岁老人,有因路费不足而几十年后才给在对越战争中牺牲的儿子扫墓的悲痛老母亲,当然也有山西煤老板嫁女儿时豪华场面……于是,我把这组照片一一展示给学生。学生看后感触很深。我对他们说:“咱们二中的很多学生生活条件是很优越的,买手机,穿名牌,有爸妈开车接送上学,这些都无可厚非。也许我们永远没有机会体会到夏衍笔下的包身工的生活。但是,在这个社会里,还有很多苦难而善良的人在社会底层挣扎。我们可以去帮助他们。即便我们不想去帮助他们,面对这些弱势群体时,至少不可以用一种鄙视的眼光去看他们。文学首先应该是人学,社会越进步,人的心灵应该越柔软。语文不仅仅是教给我们知识,也是要教给我们真善美,在心底留一个柔软而温暖的角落给弱势的人们。我想,这就是《包身工》顽强地保留在语文教材中的原因吧。”是的,教育不仅仅是把人培养成有用的人,也是把人培养成有情的人。
  以上是我在执教近的零散体会。教育是条漫长的路,我才刚走几步罢了。在以高考为指挥棒的评价体系下,教师要兼顾考试成绩和学生的兴趣激发、素质培养,两者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素质全面的学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37798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