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学语文德育教学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家妃

  摘 要 教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中学语文教师教育深华教材,品美文,受美育。
  关键词 中学语文 德育教学
  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文章探讨了表率和榜样的力量,开辟多种活动渠道等方法来渗透德育教学。
  教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是启迪人类的智慧,传播人类文明。”“解惑”就是传授知识。“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一直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语文德育就是要把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体现当今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因素,根据语文教学活动的特点,恰到好处地揭示出来,以熏陶和感染学生,使学生个体符合时代需要的思想品德的一种育人活动。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意识乃至实践这种意识。中学教师培养的对象就象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只能由教师来共同进行加工,才能现出瑰丽的玉石,教育在此就是琢磨的过程。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
  一,表率和榜样的力量
  首先,教师的榜样。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形成的阶段,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他们总是在寻找一些可供自己借鉴、吸收的东西。在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中,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是最大的。语文老师的言行举止、仪表风度往往引起中学生的强烈兴趣,给他们以深刻的印象,以至多年不忘。所以,中学语文教师可利用中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用自身的内在素质潜在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而促进德育的渗透。中学语文教师应针对这一特点,正确疏导,在学生中树立榜样,激励其他学生,进行必要的德育渗透。教师要营造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改变过去那种“一言堂”授课方式所形成的沉闷气氛,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意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到师生是平等的,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学生的潜能、智力、品德才会得到充分发展。
  其次,学生的榜样。如在一个班级内培养几名语文成绩优秀、思想品德好的学生,并经常在不同的场合对他(她)们好的行为及品质加以褒扬,从而在班级内形成竞争向上的氛围,激励其他学生的健康成长。但应注意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热忱的同时,对一般的学生或者差的学生也需要充满热忱;也不应是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做一些过分或不切实际的褒扬。
  再次,运用语文教材或其它语文作品中的榜样人物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培养。一般说来,凡是对社会和人类的进步有贡献的人物,都可以视为榜样人物。如:弃医从文,为民呼告,直击中华民族灵魂深处最脆弱神经的鲁迅:以天下为己任,有高尚爱国热情的毛泽东等一代领导人;有“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战国纵横家;有《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中一连串鲜活的人物;“孟母三迁”、“老骥伏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杜鹃啼血”等历史典故。这些形象和人物时刻鞭策着学生正在成长,渐趋成熟的心。教师要在教学中将这些榜样人物揭示出来,用他们的人格力量来感召学生,使其得到适合自身情况的道德涵养。
  二、深化教材,品美文,受美育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作为德育主要载体的语文课必须注入新鲜血液,站在人类的高度关怀人生。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处于正在逐步形成的阶段,中学阶段的思想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如果语文教师能利用语文教材的特点与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文教育,那么对于学生将起到很好的诱导作用。语文课文都有它原来的主题,但今天看它还应赋予其新的思想。我们读山水游记及山水诗时也不要只停留在“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样的浅层次上,而应赋予其更为深厚的思想意蕴,即人与大自然的亲和力。在情感教育上,不仅要引导学生崇尚美好的情感,也要让他们了解人类更隐秘、更偏执的情感,比如教《孔雀东南飞》时,分析焦母形象时不可仅仅囿于传统说法即焦母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而要从人性的弱点这一角度去看,去发现焦母身上那个永远解不开的死结———恋子情结。焦母年轻守寡,长期与儿子相依为命,对儿子的爱有其自私、偏狭的一面,于是处处刁难、虐待儿媳,最后酿成悲剧。这种人性的异化告诉我们,焦母又何尝不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呢?如果从这一视角看,仅仅局限于教材是远远不够的。
  三、开辟多种活动渠道
  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不满足现状,有深刻的思想和胸襟;才能与课文的思想、情操沟通和共振;才能“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从而还原和传递好课文的情感。在具体的过程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教材中的美文的思想情感,必须开辟多条渠道,使德育像涓涓细流流到学生心田。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堂与生活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阅读与写作结合,围绕中心,指导学生读有关的书,出有关墙报,办有关小报,写有关评论,开展演讲会、朗诵会、辩论会等各种活动,实行全面教育,综合治理,形成集体舆论,充分发挥多渠道功能。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通过人物形象和典型事件的分析,引导学生去比较,去体会,去探索,从中汲取健康的精神营养,丰富自己的人生观、社会观,以达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选玲.语文教学应重视人文教育.[J]基础教育参考,2005(10).
  [2]杨叔子.人文教育:立人之本,立国之本[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0,(4).
  [3]龚树宏.情感是语文教学之“气”[J].语文教学之友.1997,(6).
  [4]张兴文.素质教育下中学语文德育教学的渗透[J].读与写杂志,20007(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37798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