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PW78式82mm无坐力炮系列(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崔忠旺

  无坐力炮是利用后喷物质的动量抵消后坐力,实现发射时炮身不后坐的火炮。其体积小,质量轻,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曾一度成为随伴步兵反坦克作战的一种有力武器。但随着单兵火箭筒,反坦克导弹装备的发展,无坐力炮的地位和作用日渐衰落,并逐渐退出世界各国军队装备序列,我国一线部队也已撤装。
  无坐力炮作为一种装备,终究在武器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已的身影。本文展现的是我国研制的PW78式82mm无坐力炮系列,其包括PW78式、PW78A式及PW78B式三种型号。这三者之间有何区别?结构及性能如何?让我们一同近观——
  漫漫诞生路
  早在15世纪,意大利著名艺术家、科学家达·芬奇曾经设想以“双头炮”解决火炮发射时的后坐问题。其设想方案是,将两门相同的火炮尾部相接,炮管成一直线,炮口朝向相反方向,背靠背同时发射,产生的后坐力相互抵消以使火炮在发射时保持静止。世界上真正无坐力炮的出现,是从1914年美国海军军官戴维斯利用向后发射假弹以平衡向前发射弹丸形成的后坐力开始的。
  无坐力炮基于上述发射原理,无需配装通常火炮所必需的反后坐装置和炮架,因此结构简单、质量较轻、便于机动、操作使用方便。其弹道低伸,发射空心装药破甲弹和碎甲弹,成为一种适应能力较强的近距离反坦克武器,在二战中得到广泛使用,除承担对付坦克和装甲车的作战任务外,也常被用来摧毁野战工事。
  无坐力炮在二战中的突出表现,使各国均将其作为步兵分队的主要反坦克武器大力发展。1950~1960年代是无坐力炮发展的高峰时期,出现了一批射程远、威力大、机动性强的新型号。例如美国1960年代初装备了M67式90mm无坐力炮,每分钟可发射10发炮弹,曾广泛装备美军步兵连作为制式武器,其炮身质量16kg,可单兵携行,最大射程2100m,在457m射程上的垂直破甲厚度为280~300mm。英国1964年装备部队的16式120mm“翁巴特”无坐力炮,总质量295kg,属重型无坐力炮,可用“流浪者”吉普车、FV432型轻便履带车和BV202型雪地越野车运载,配有破甲弹、碎甲弹及杀伤弹,对运动目标的有效射程为820m,对固定目标的有效射程为1000m,是步兵、伞兵装备的营级反坦克武器。
  我国的无坐力炮经历了从仿制到自主研发的漫长过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军工部门对缴获的美制无坐力炮进行研究、试验,开始着手无坐力炮的仿制工作。1952年,仿制成功52式57mm无坐力炮和52式75mm无坐力炮(后改进成56式、56-1式、56-2式75mm无坐力炮),并开始大量生产并装备部队。52式57mm、75mm无坐力炮在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这些产品是仿制品,技术设计方面并无改进,并且由于当时工业水平落后,这些火炮存在很多不足。1958年夏秋之际,我国第一研究所的科技人员针对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使用的57mm、75mm无坐力炮暴露出的问题,提出研制“轻型无坐力炮”的设想。当时担任所长的吴运铎在设计研制方案的讨论会上指出:“无坐力炮作为连、营的火炮配置,设计上一定要突出一个‘轻’字,要减轻炮重,提高威力……斤斤计较不够,必须两两计较。”
  经过几年的奋斗,我国于1965年研制出自主设计的1965年式82mm无坐力炮,其直射距离293m,命中角25°时破甲厚度为125mm。为进一步加强步兵营、连反坦克装甲能力,我国又于1978年开始立项研制新一代无坐力炮,经过科技人员的努力攻关,于1981年研制成功78式82mm无坐力炮并批量生产装备部队,后来为规范武器装备的名称,其名称改为PW78式82mm无坐力炮。
  PW78式82mm无坐力炮投入部队使用后暴露出开闩力过大,不便于对运动目标射击等缺点。针对暴露出的问题,我国对PW78式82mm无坐力炮的炮闩、击发机等进行改进,于1990年12月定型了PW78A式82ram无坐力炮;随后又进一步改进,于1993年2月定型了PW78B式82mm无坐力炮。
  结构设计不断优化,弹种
  逐渐完备,性能更加先进
  Pw78式82mm无坐力炮与65式82mm无坐力炮相比,两者的主要区别如下:
  一是两者的开闭锁方式不同。65式无坐力炮炮闩与炮尾采用断隔螺纹配合实现开闭锁,而PW87式无坐力炮是在炮尾左侧设有两个斜形突起,与炮闩的开闩杆缺口配合实现开闭锁,其开锁更为方便。
  二是两者炮闩的打开方向不同。65式82mm无坐力炮打开炮闩时,炮闩位于炮尾下方,PW78式82mm无坐力炮打开炮闩时,炮闩位于炮尾右侧。
  三是两者开闩手柄上所设的压杆位置不同。65式82mmm无坐力炮的压杆设在开闩手柄侧面,手用力握闩柄时将压杆压入闩柄内,才能推动闩柄向右旋转45°,解脱断隔螺纹的锁定,向下打开炮闩。PW78式82mmm无坐力炮的压杆设在闩柄内部中心位置,压杆的上端突出于闩柄上端面,用拇指下压压杆的同时逆时针转动闩柄,将炮闩向右打开,这种方式操作较顺手。
  此外,PW78式无坐力炮与65式的全炮长、全炮质量、握把形状、击发机结构、炮架结构等也有所不同,加工工艺性也有所提高。
  根据部队使用意见反馈,科研人员进行进一步改进,推出PW78A式82mm无坐力炮,其在PW78式无坐力炮基础上主要有如下改进:一是在开闩手柄上增设了开闩臂,利用物理上的力矩省力原理,减小了炮闩开闩力,开闩力由105N减少到20N。二是高低机的转轮力由10N减少到了5N,方向机的转轮力由10N减少到了8N。三是炮架的三条架腿由单独调整改为联动调整。这些改进使得无坐力炮的结构更加合理,更便于操作使用,对于提高作战效能具有重要作用。
  此后推出的PW78B式82mm无坐力炮对PW78A式进行了进一步优化,主要是增设了软绳击发机构和多用支架。前者便于炮手操控无后坐力炮,增强对运动目标追随射击的能力,提高命中率;后者可增强炮手肩炮射击的稳定性。
  65式82mm无坐力炮配有破甲弹和杀伤弹,破甲弹的直射距离为300m,最大速度247m/s,破甲威力为120mm/65°,杀伤弹密集杀伤半径不小于20m。而PW78系列无坐力炮配有增程破甲弹(弹丸尾部装有小型火箭发动机,可实现增程)、杀伤弹、杀伤燃烧弹。增程破甲弹的直射距离为484m,最大速度260m/s,破甲威力为150mm/65°,垂直破甲厚度可达354.9mm。杀伤弹用于杀伤敌暴露的有生目标,初速200m/s,有效射程为2000m,密集杀伤半径不小于20m。杀伤燃烧弹的性能诸元与杀伤弹的基本相同,但当该弹爆炸后,能产生燃烧效应,对目标区内的有生力量及易燃物品造成复合杀伤和纵火燃烧的效果。   自身特点尽收眼底 功能多样彰显魅力
  PW78、PW78A及PW78B无坐力炮的结构组成基本相同,主要由炮身、炮闩、击发机、炮架、瞄准装置和附件组成。本文以PW78B式无坐力炮为例,进行展示。
  炮身
  炮身由身管、炮尾组成,身管与炮尾以螺纹连接。
  身管 其身管为壁厚从前向后逐渐增厚的空心圆筒。身管内部为滑膛式,后部为药室。药室用于装填炮弹,药室内壁上设有3根导条,用于炮弹在膛内开始运动时起导向作用,药室内壁直径较大处用于提供发射药燃烧、火药气体膨胀的空间。
  身管外部多处设有燕尾突起,从前向后分别用于固定准星、表尺、击发机、瞄准镜固定器、高低机连接座、提把座和护板座。其中,提把座用于安装提把,提把供短距离运动时提炮,提把座内装有弹簧、钢珠,当提把竖起时钢珠在弹簧的作用下即卡入提把的圆孔内使其处于竖起状态,不使用提把时可将其放倒,置于身管外壁上。提把座下方两侧的柱形凸起为炮耳轴,用于将身管与炮架进行连接。护板座用于安装护板,护板在肩射或扛炮转移时用作肩垫,炮弹发射时可防止身管烫伤炮手。
  身管的口部端面刻有十字刻线,用于检查瞄准镜零线时粘贴炮口十字线。
  炮尾
  炮尾以螺纹连接于身管的后端。其外部右侧设有两个连接耳,用于与炮闩的两个连接耳配合,闩轴穿入连接耳中,使炮闩连接在炮尾上并能向右旋转开闩。
  炮尾左侧设有两个斜形凸起,与炮闩的开闩杆缺口配合以关闭炮闩。炮尾上方的检查座用于检查瞄准装置零位时放置象限仪,下方的两个支耳用于安装不到位保险装置。
  炮闩
  炮闩位于炮尾后方,主要用于抵住炮弹、击发底火,发射时使火炮所受到的向前与向后的作用力平衡,以保持火炮的稳定。其由闭锁装置、调孔装置、击发装置、不到位保险装置组成。
  闭锁装置
  闭锁装置由闩体、闩柄等组成。
  闩体是连接炮闩各部机件的主体。闩体内设有隔断件,隔断件使闩体形成上下两个空腔,这两个空腔是火药燃气的后喷口。
  闩体外部左侧设有开闩手柄。闩柄由玻璃钢制成,压杆突出于闩柄上端。开闩时,压下压杆,并向右转动闩柄,可打炮闩。此时,闩体右侧的两个连接耳以其突肩推压位于炮尾上的击锤并压缩击锤簧,以储备击发能量。
  调孔装置 调孔装置由调孔板、喷管组成。
  调孔板用限制螺旋接在闩体隔断件前方,用于控制火药燃气后喷口的大小。当火药燃气后喷的动量与火药燃气向前推动弹丸的动量相等时火炮即无后坐,但发射一定数量的炮弹后,调孔板因被烧蚀而使后喷口增大,喷出的火药燃气也增多,火炮即产生前冲并影响射击精度。因此,必须注意及时更换调孔板。
  喷管呈喇叭形,以内螺纹拧于闩体后端。其用于控制火药燃气后喷的角度大小,以减小炮后危险界。
  击发装置 击发装置由限制螺、击针、击针杠杆机构、击锤筒、击锤簧、击锤等组成。
  限制螺旋接于闩体隔断件的前端,用于固定调孔板和连接击针,击针装于限制螺中心孔内。击针前部有一环形凸起,用于击发时抵住限制螺的内平面以限制击针的行程(即击针突出量);后部设有一方形通孔,击针杠杆的头部插入方孔内以拨动击针;中部的4个凹槽为火药残渣槽。击针杠杆机构由击针杠杆、支架、回针簧组成,用于拨动击针击发,击发后并使击针缩入限制螺内。击针杠杆插入支架内;回针簧装于击针杠杆与支架的后端,用于使击针杠杆拨动击针,使击针恢复原位。
  击锤筒固定在炮尾右侧两个连接耳的前部,击锤及击锤簧装于击锤筒内。击发时,击锤上的杆形突起以其端面撞击击针杠杆。开闩时,闩体右侧两个连接耳的突肩抵于击锤的楔形突起上,以压缩击锤簧储备击发能量。
  不到位保险装置 该炮设有两套不到位保险,一套设于炮尾下方的两个支耳上;另一套设干闩柄座后部。装于炮尾下方两个支耳上的不到位保险装置中设有保险栓,保险栓上的半圆部用于开闩后卡入阻铁杆下部的半圆凹部内,以形成关闩不到位不能击发保险状态。
  设于闩柄座后部的不到位保险装置,由拉杆、拉杆簧、杠杆、保险杆等组成。开闩时,拉杆在开闩杆下部缺口的作用下向后移动并压缩拉杆簧,拉杆向后移动,带动杠杆转动,杠杆带动保险杆向右移动,以挡住击针杠杆,形成保险状态;关闩到位时,拉杆在拉杆簧的作用下带动杠杆转动,杠杆带动保险杆向左移动,以解脱对击针杠杆的限制,此时可击发炮弹。(待续)
  编辑/曾振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39161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