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供应链网络风险研究述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峰 侯云章

  摘要:从供应链网络风险角度出发,对国内外供应链网络风险研究进行梳理,分别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分析供应链网络中个体的协作风险和日常风险;现有供应链网络风险、供应链网络结构及其演化的研究;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网络;风险管理;计算实验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6-0125-04
  1引言
  供应链是由负责采购、制造、配送、销售等活动的自治或半自治主体组成的网络,这些主体在市场体制下通过合作博弈与利益协调,自组织形成了一个复杂自适应系统。在全球化背景下,从宏观层面,国家和地区为了提升区域竞争力,需要不断调整产业规划和政策,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金融市场环境;从企业微观层面,为了在竞争中获得成本优势,培养核心竞争力,企业需要外包非核心业务,需要建立多渠道销售策略以应对电子商务的冲击,需要采用多源采购策略满足供应和需求的巨大不确定性。另外,原有企业倒闭和退出、新企业的进入和成长等。这些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及企业决策行为导致了供应链网络的不断变化和供应链管理的巨大风险性。特别是近年来,自然灾害(如地震)、重大公共事件(如“禽流感”)、社会群体事件、产品质量和安全事故等突发事件增多,对供应链网络产生巨大影响,致使供应链网络成员的效益严重受损。
  总的来说,供应链风险日益表现出系统复杂性,对复杂环境下供应链网络风险的研究成为供应链领域的一大热点,吸引了大量运营管理、管理科学等领域的学者,形成了众多的研究成果[1,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也有学者采用传统的仿真方法,通过约束和政策参数的变化模拟成员主体行为的动力性等。
  近年,随着计算机科学迅猛发展,在不同学科交叉和融合的推动下,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计算实验方法[3,4]。作为一种尝试,计算实验方法被应用在供应链管理等众多社会经济管理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研究成果与经济效益[4,5]。该方法以计算机建模为手段,充分考虑参与主体学习、偏好、自适应等特点,并能将定量模型与规则模型有机结合,更加方便地从供应链网络的整体出发,架构微观和宏观联系的桥梁,研究供应链网络中管理者关心的重大问题,揭示供应链网络演化过程的本质规律。基于上述思考,本文对国内外供应链网络风险研究进行梳理,从微观角度分析供应链网络中个体的协作风险和日常风险,从宏观角度分析现有供应链网络风险及其演化、供应链网络结构及其演化的研究,最后给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2供应链日常风险和协作风险研究
  供应链风险源于各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供应链的绩效与预期的收益或管理目标存在差异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损失[6]。吴军等[2]根据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危害性两个维度将其划分为日常风险和突发风险。
  日常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供应链中的日常风险进行了大量研究。许多学者从供应商选择和订单分配角度来研究供应链日常风险管理[7~12]。Tang[7]讨论了一个多阶段序列生产线在最终需求不确定和各阶段产量不确定下的订单分配问题。Tagaras和Lee[8]提出了通过最小化订货成本和质量成本来优化供应商选择。Sedarage等[9]把这一问题扩展到供应商大于2且订单不平均分配的情形。Chen等[10]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集理论的层次多标准决策模型来评估和选择供应商,以减少风险。Chan和Kumar[11]考虑协作的风险,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来选择全球供应商。Lin[12]整合网络层次分析法和多目标线性规划来进行供应商评估和订单分配。也有许多学者从收益管理、产品管理、信息管理和契约设计的角度对日常风险管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13]。
  在供应链中,一方面,各成员的利润(效用)依赖于所有成员的行动,也就是他们的行动相互影响;另一方面,供应链成员又有各自独立的利益。这种利益的独立性和依赖性使他们之间的协作产生风险,并在供应链中传递、累积。协作风险有时又被称为合作风险[14]。韩梅琳和郑建国[15]认为供应链协作风险不同于企业内部风险,在来源、影响范围以及对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Choi和Krause[16]研究了供应商选择过程中的风险,结果发现:少数供应商可能会获得企业的核心技术,成为其潜在竞争对手;供应商过少,供应遭遇风险时难以在短时间选择其他替代供应商;选择过多时,增大了协作风险,增加了交货成本和不可靠交货可能性。Wu等[17]从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伙伴关系的角度分析了供应链风险的来源,并从风险分担、信息共享、库存控制模式的变化和供应链柔性的角度概括了减少风险的措施。刘朝刚和马士华[18]指出协作风险(合作风险)主要表现为信任风险、道德风险、利润分配风险和套牢风险等,并分析了各种形式协作风险的后果,提出了预控对策。
  3供应链网络及其风险研究
  供应链网络系统是由数目众多的供应链相互连接而成的复杂网络。当前对供应链网络的研究主要包括供应链网络的设计和规划、网络的稳定性和评价、给定网络结构下的订单处理和契约设计等方面[19]。随着供应链风险日益受到重视,针对供应链网络的研究也开始关注风险内容,形成了供应链网络下风险研究的新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体现在针对不同的风险下供应链网络设计和规划[20~23]、供应链网络的风险分析、评价和管理[24~26]、不同风险下供应链网络的契约设计[27~29]等。研究方法涵盖数理模型、定性分析、计算机仿真等[30]。
  供应链网络设计和规划在传统供应链网络设计内容中考虑各种潜在风险,采用数理方法和模拟手段进行优化设计。中断风险是供应链风险中常见和影响较大的一类风险,供应链中断有很多种可能,一旦发生对于供应链基础设施来讲很难及时恢复,因此在供应链网络设计阶段应该考虑中断风险。Snyder等[20]通过对现有相关研究的梳理,建立了几类中断风险下的设施选址和供应链网络设计模型。Cruz和Wakolbinger[21]则将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环境约束、社会网络等加入传统的供应链网络设计,采用数学建模等手段建立框架,综合考虑了供应链网络中不同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及风险。Georgiadis等[22]针对不确定的短暂变动的市场需求设计了最优供应链网络。Santoso等[23]建立了一个随机规划模型研究不确定条件下供应链网络的设计问题。   供应链网络的风险分析、评价和管理是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研究者从供应、需求、中断等角度对供应链网络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就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Trkman和McCormack[24]认为在供应链网络风险管理中,对具有最大潜在中断风险的供应商的识别能力至关重要。作者建立一个新的概念模型以识别和评价供应链网络中的供应风险。Tuncel和Alpan[25]首先通过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MECA)研究了供应链网络的中断因素,随后采用petri网方法将供应链网络的风险管理过程整合到供应链网络的设计、规划和绩效评价过程。激烈的竞争导致供应链网络的设计、管理和优化变得日益复杂和困难,Wu等[26]建立了离散时间模型用于刻画供应链网络中的不可靠产能,基于此研究了缺货需补和缺货不补等不同条件下单级供应链和多级供应链的绩效。
  对风险下供应链网络契约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环境下研究传统契约的适应性以及供应链网络环境下如何设计协调策略以应对风险。Zhao等[27]研究了风险下闭环供应链网络中的协调问题,作者建立了一个单供应商、多零售商、单物流服务商、多市场的供应链网络模型,研究突发事件情况下供应链的协调策略。Wakolbinger和Cruz[28]建立一个框架研究信息共享契约和风险共享契约对供应链网络的影响,重点探讨了战略信息共享对供应链中断风险的影响和风险共享契约下的供应链网络绩效。随着供应链网络中成员企业之间交互的日益频繁,企业破产会在供应链网络中进行传播,Xu等[29]选择供应商管理库存和信息共享策略,研究如何设计协调策略来降低破产在供应链网络中的传播。
  4供应链网络结构及其演化风险研究
  上述对供应链网络的研究,无论是基于风险环境还是基于稳定环境,大多基于一个重要的假设:即供应链网络结构是静态不变的。然而,实际的供应链网络是一个典型的动态系统[31]。企业的进入和退出、网上销售的流行都带来了供应链网络结构的剧烈变化[32]。
  Choi等[33]认为供应链网络是一类复杂自适应系统,因此,很多供应链网络是涌现而成,并非通过有意设计而形成的。管理者必须决定给予供应链网络多大程度的控制和涌现行为。Surana等[34]指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供应链变得几乎和生态系统一样复杂,由此,对供应链管理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挑战,即要求供应链能够在动态环境中适应性地采取协调策略,以保持供应链的柔性和一致的群体行为。
  良好的供应链网络结构是成员企业实现目标、提高利润的重要保证。Lee等[35]认为供应链结构决定了供应链在复杂环境中所表现出的牛鞭效应和制造延迟等复杂的系统行为。一般来讲,简单的两层供应链有两种结构形式:集中化和分散化。如果不存在战略上的相互作用,制造商偏好于集中化结构而非分散化结构[36]。然而,Mc Guire和Staelin[37]指出在两个制造商和两个零售商存在战略关系的供应链系统中,分散化也有可能成为Nash均衡结构。Moorthy[38]研究了战略关系怎样影响网络结构,并且得到了分散化可以成为Nash均衡结构的条件。后来,Gupta和Loulou[39]分析了一个经济系统中创新对供应链结构的影响。
  在实际供应链网络中,企业的日常决策会产生大量的风险,同时会影响到网络中其他企业的行为。无论是日常风险还是协作风险,他们在供应链网络中是不断传递和演化的。由于某个企业局部决策失误会导致整个网络低效率甚至崩溃,且这一现象会随着供应链网络结构的复杂性和动态变化而变得更加不确定。Weisbuch和Battiston[40]建立一个简单的产品网格模型,用仿真手段研究在何种条件下供应链网络中的局部失误会最终导致整个网络产品的急剧短缺直至破产倒闭。Mizgier等[41]借用Weisbuch和Battiston[40]的模型,采用多代理方法建立了动态供应链网络结构,研究局部动态交互如何影响整体的经济行为。Hua等[42]采用多agent方法研究在供应链网络下破产是如何产生和传递的。Xu等[29]则通过建立三级供应链网络模型,研究如何设计协调策略来缓解破产在供应链网络中的传递。Serrano[43]研究供应链网络中资金支付的风险传播,指出即使下游订单是常量,供应链网络中仍然存在资金支付的动态变化,而且这种变化的剧烈性在上游更加明显。
  5总结和展望
  近年来,由于供应链风险对供应链成员和整个供应链系统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使得供应链风险管理得到企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供应链网络视角,从微观层面综述了供应链网络中个体的协作风险和日常风险,从宏观层面分析了现有供应链网络风险及其演化、供应链网络结构及其演化的研究现状。
  随着供应链成员主体交互、网络结构和环境变化等复杂性以及供应和需求不确定性的加剧,对供应链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既需要研究各种风险的形成和传递机理,特别是成员主体的行为和交互对风险的影响,同时还要研究以成员主体微观行为与博弈特征为基础的供应链宏观结构演化及其对风险的影响。根据现有成果分析,认为未来一段时间的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继续深入:
  (1)从微观层面刻画供应链成员的行为及其动态交互过程,研究交互过程中各类协作风险和日常风险的动态演化和传递机理;研究微观层面供应链网络成员之间协调策略,分析不同契约在动态变化的供应链网络中的适应性。环境突变、结构变化对供应链成员的协作和行为等的影响机制,对协作风险的演化产生的影响。
  (2)供应链网络是一个典型的动态系统,除了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行为具有动态特性外,企业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也是动态变化的。从内、外部两个角度,分别研究内部企业的决策,如外包决策、合同设计等,以及外部竞争加剧,供应链成员的进入和退出、外部经济社会环境变化下供应链网络的演化及其风险;企业微观决策(如订货策略、协调策略设计)对供应链网络结构的影响等。   (3)中断风险由于其危害的严重性更加引起社会的关注,也更加具有实践意义。扩展传统的两层结构为多层结构、多成员的供应链网络,从整个供应链网络角度研究突发事件的影响机理,供应链抗风险能力与网络结构及其柔性、供应链成员行为之间的关系,中断风险对供应链的结构性能和供应链成员行为的影响等。
  (4)基于计算实验的供应链网络风险研究。随着人们对供应链管理认识到不断深入,对供应链的研究除了需要动态的供应链外部环境,更要重视供应链管理活动中所涉及大量的自主主体行为或心理活动,要综合考虑供应链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动态演化性,以及系统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系统行为的整体涌现。
  参考文献:
  [1]Tang C S. Perspectives in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6, 103(2): 451-488.
  [2]吴军, 李健, 汪寿阳. 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J]. 管理科学学报, 2006, 9(6): 1-12.
  [3]王飞跃. 人工社会、计算实验、平行系统——关于复杂社会经济系统计算研究的讨论 [J].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4, 1(4): 25- 35.
  [4] 盛昭瀚, 张维. 管理科学研究中的计算实验方法[J]. 管理科学学报, 2011, 14(5): 1-10.
  [5] 盛昭瀚, 张军, 杜建国. 社会科学计算实验理论与应用[M]. 上海: 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9.
  [6] Zsidisin G A. A Grounded Definition of Supply risk [J].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 2003, 9(5): 217—224
  [7]Tang C S. The Impact of Uncertainty on a Production Line [J]. Management Science, 1990, 36(12): 1518-1531.
  [8]Tagaras G, Lee H. Economic Models for Vendor Evaluation with Quality Cost Analysis [J]. Management Science, 1996, 42(11): 1531—1543.
  [9]Sedarage D, Fujiwara O, Luong H. Determining Optimal Order Splitting and Reorder Level for N-supplier Inventory Systems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9, 116(2): 389-404.
  [10]Chen C T, Lin C T, Huang S F. A Fuzzy Approach for Supplier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6, 102(2): 289-301.
  [11]Chan F T S, Kumar N. Global Supplier Development Considering Risk Factors Using Fuzzy Extended AHP-based Approach [J]. Omega, 2007, 35(4): 417-431.
  [12]Lin R H. An Integrated FANP–MOLP for Supplier Evaluation and Order Allocation [J]. 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 2009, 33(6): 2730-2736.
  [13]周艳菊, 邱莞华, 王宗润. 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进展的综述与分析 [J]. 系统工程, 2006, 24(3): 1-7.
  [14]刘益, 钱丽萍, 尹健. 供应商专项投资与感知的合作风险: 关系发展阶段与控制机制的调节作用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 2006, 14(1): 30-36.
  [15]韩梅琳, 郑建国. 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协作风险分析及评估[J]. 商业研究, 2007,10: 57-62.
  [16]Choi T Y, Krause D R. The Supply Base and Its Complexity: Implications for Transaction Costs, Risks, Responsiveness, and Innovation [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6, 24(5): 637-652.
  [17]Wu X H, Zhong X B, Song S J, Wu C. Study on Risk Analysis of Supply Chain Enterprises [J].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2006, 17(4): 781-787.
  [18]刘朝刚, 马士华. 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的风险与控制[J]. 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8 (8): 66-67.   [19]王建华, 李南, 罗建强, 郭慧. 价格敏感型供应链网络规划模型及其混合遗传算法[J]. 管理工程学报, 2011, 25(3): 167-171.
  [20]Snyder L V, Scaparra M P, Daskin M S, Church R L. Planning for Disruptions in Supply Chain Networks [J]. Tutorial in Operations Research, Informs, 2006: 234-257.
  [21]Cruz J M. Wakolbinger T. Multiperiod Effect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Supply Chain Networks, Transaction Costs, Emissions and Risk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8, 116(1): 61-74.
  [22]Georgiadis M C, Tsiakis P, Longinidis P. Optimal Design of Supply Chain Networks Under Uncertain Transient Demand Variations [J]. Omeg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2011, 39(3): 254-272.
  [23]Santoso T, Ahmed S, Goetschalckx M, Shapiro A. A Stochastic Programming Approach for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 Under Uncertainty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5, 167(1): 96-115.
  [24]Trkman P, McCormack K. Supply Chain Risk in Turbulent Environments-A Conceptual Model for Managing Supply Chain Network Risk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9, 119(2): 247-258.
  [25]Tuncel G, Alpan G.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for Supply Chain Networks: A Case Study [J]. Computers in Industry, 2010, 61(3): 250-259.
  [26]Wu Y F, Dong M, Tang W, 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Serial Supply Chain Networks Considering System Disruptions [J]. Production Planning & Control, 2010, 21(8): 774-793.
  [27] Zhao Lindu, Qu Linibo, Liu Ming. Disruption Coordination of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Network (i) - models and Theorem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ve Computing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2008, 4(11): 2955-2964.
  [28]Wakolbinger T, Cruz J M.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Risk Management Through Strategic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nd Sharing and Risk-sharing Contract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11, 49(13): 4063-4084.
  [29]Xu Xiaoyan, Sun Yanhong, Hua Zhongsheng. Reducing the Probability of Bankruptcy Through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J].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Part C: Applications and Reviews, 2010, 40(2): 201-215.
  [30]Peidro D, Mula J, Poler R, Lario F C. Quantitative Models for Supply Chain Planning Under Uncertainty: A Review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2009, 43(3-4): 400-420.
  [31]Simchi Levi D, Kaminsky P, Simchi Levi E. Designing and Managing the Supply Chain [M]. New York: McGraw-Hill, 1999.   [32]黄健, 肖条军, 盛昭瀚. 多渠道供应链管理研究述评 [J]. 科研管理, 2009, 30(5): 25-32.
  [33]Choi T Y, Dooley K J, Rungtusanatham M. Supply Networks and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Control versus Emergence [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1 (19):351–366.
  [34]Surana A, Kumara S, Greaves M, et al. Supply-Chain Networks:A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Perspectiv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fuction Research, 2005, 43(20): 4235-4265.
  [35] Lee H L, So K C, Tang C S. The Value of Information Sharing in a Two-Level Supply Chain [J]. Management Science, 2000, 46(5): 626-643.
  [36] Spengler J. 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Anti-trust Policy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50, 58: 347-352.
  [37] McGuire T W, Staelin R. An Industry Equilibrium Analysis of Downstream Vertical Integration [J]. Marketing Science, 1983, 2 (2): 161-191.
  [38] Moorthy K S. Strategic Decentralization in Channels [J]. Marketing Science, 1988, 7(4): 335-355.
  [39] Gupta S, Loulou R. Process Innovation,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Channel Structure: Strategical Incentives in a Duopoly [J]. Marketing Science, 1998, 17(4): 301—316.
  [40] Weisbuch G, Battiston S. From Production Networks to Geographical Economics [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2007, 64(3–4):448–469.
  [41] Mizgier K J, Wagner S M, Holyst J A. Modeling Defaults of Companies in Multi-stage Supply Chain Networks [J]. Int J.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2, 135: 14–23.
  [42] Hua Zhongsheng, Sun Yanhong, Xu Xiaoyan. Operational Causes of Bankruptcy Propagation in Supply chain [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11(51): 671–681.
  [43] Serrano Alejandro, Oliva Rogelio, Kraiselburd Santiago. Risk Propagation through Payment Distortion in Supply Chains [R]. http://ssrn.com/abstract= 1707728, 2011.
  (责任编辑:王惠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43535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