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构建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全产业链条管控平台的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晶

  摘 要: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绿色食品开发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以质量安全为突破关键点,构建全链条质量安全管控平台,是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绿色食品 管控 对策
  黑龙江省的食品产业发展应以质量安全为突破关键点,构建全链条质量安全管控平台。通过质量安全管控平台整合产业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优质品牌、提高消费者认知度、重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提升食品产业竞争力,打造国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一、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基础与优势
  1.自然禀赋优势
  黑龙江省生态环境优异,发展绿色食品条件得天独厚;农业资源丰富,拥有17000多万亩集中连片的肥沃耕地、6500多万亩盛产碱草的草原、28000多万亩森林和丰富的水资源,绿色食品产业开发前景广阔。
  2.政策环境优势
  黑龙江省在全国最早提出建设绿色食品大省战略,建立了高效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机制,率先在全国制定和实施了《关于实施绿色食品品牌战略的意见》、第一个在全国制定了统一的《生产管理手册》。积极参与了有关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定,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起到主动引领作用。
  3.技术平台优势
  依托国家乳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大豆技术研究中心已成立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研究院,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学科在生产、检测等技术方面已形成了平台优势。
  4.产业发展优势
  目前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经济总量、实物总量、种植面积、产品认证数量、产品抽检合格率、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等六项指标连续多年居全国之首。2012年,黑龙江省绿色(有机)食品认种植面积已达6720万亩,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其中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144个,面积5390万亩,占全国近50%。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基地规模普遍较大,平均面积53.1万亩,百万亩以上的占20%。全省绿色食品企业达到550家,其中销售额超亿元的达68家,完成绿色食品加工量1040万吨,加工产值650亿元,位居全国第一位。
  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问题与瓶颈
  1.食品加工产业集中度偏低
  主体经济规模偏小,亟需构建统一平台、整合产业资源。黑龙江省食品加工能力为3280吨/天,仅达到国际平均水平的50%。由于规模受限,设备及技术力量跟不上发展节奏,制约产品更新升级,科技含量偏低,产品附加值小,黑龙江省550家绿色(有机)食品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超十亿的企业仅占10%,超百亿的仅占0.7%,而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成规模的食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大多在100亿美元以上。
  2.市场、加工企业与原料供应基地的产业链尚未形成
  没有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不能控制价格成本和安全成本,食品工业初级加工比重过大,精、深加工明显不足,目前我省绿色食品产业链短,绝大多数产品还是以初级加工为主,企业更重视数量扩张,在产品精深加工上力度尚不够。在己确认的14个绿色名牌农产品中,加工率为40%,二次以上的深加工仅占20%,与发达国家高达80%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率相差甚远。黑龙江省食品工业总值与农业总值之比只有0.5:1,而发达国家是3:1,由于技术水平和工业化程度的差异,发达国家食品工业的增加值一般可达农产品原料价格的3倍,而黑龙江省只有1.6倍。产业链条过短,使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资源优势无法转变为经济优势。
  3.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质量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尽管标准健全,但监控力度不够,监管机制不完善;全省可供依据的食品加工标准有近500个,但存在标准滞后和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真正作为实施依据的标准不到10%,产业化程度不高,缺乏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必要条件,通过国家标准认证的企业仅占5%。
  4.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和合作机制缺失
  政府主体政策引领、示范和带动的需求迫切。科教主体科技孵化、转化和增值的需求提升。市场主体对接、开发和融合的需求加快,但政产学研之间的连接不畅、水平偏低、优势与特色不强、体制与机制不活、创新与带动不足,导致技术创新不足、探索创新少、创新等级低、技术创新成果和产品生命周期短等一系列问题。
  5.黑龙江省食品市场混论
  黑龙江省有效使用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产品数量10807个,绿色大米的品牌多达40多个,大豆有29个品牌、玉米有12个品牌、小麦有13个品种、黑木耳有9个品牌、蘑菇有5个品牌、野菜有5个品牌,而全国驰名品牌只有北大荒米业等3个。绿色食品市场品牌杂乱,不仅作为独立的企业形象没有在公众心目中认可,而且营销活动给消费者的印象往往是无所适从。市场品牌杂乱导致盲目竞争和过度竞争,甚至互相压价,假冒伪劣现象也时有发生,正在急剧丧失“绿色、安全”的区域优势。
  三、构建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全产业链条管控平台的对策
  1.解决食品质量保障困境,构筑综合管控平台
  建立食品质量安全全链条管控平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省政府整合各方力量统筹进行。第一,建立以省商务厅为主导,省农委、省质检局、省工商局等为主体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负责食品质量安全全链条管控体系的统筹规划,协调产品抽查与联合执法;第二,增加质量安全重点管控品种模块和专业技术力量,在原有工作职能的基础上增加食品溯源第三方的职能,联合政府其他相关监管部门,构建食品质量安全标准认证平台和食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平台;第三,鼓励和引导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加入食品质量安全全链条管控体系,政府可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第四,构建食品质量安全终端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消费者认可追溯标识码带来的安全信息,培养消费者的健康购买行为。   2.解决主体参与动力不足瓶颈,建立财政支持平台
  在主体参与动力方面,加大资金投入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形成财政支持平台。第一,平台建设硬件条件支持。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门的款项用于食品质量安全全链条管控平台建设,作为购置仪器设备、省级农产品溯源信息中心数据库及其查询系统平台的补贴。第二,平台建设标准、规程等技术支持。政府应根据生产标准和开发重点拨付专项资金用于生产标准和规程制定,以确保平台的有效运行。第三,参与主体的项目支持。凡是企业建立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平台的或者进行生产方式改造以适应标准化生产的,政府给予资金补贴。
  3.解决生产标准规范不一矛盾,构筑标准体系研发平台
  标准化生产是实现食品质量安全各环节的关键。第一,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建立、完善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相配套的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标准体系,制定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和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质量标准,重点制定既有龙江特色又具国际品位的农产品地方标准。第二,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开展食品标准化生产试点示范,在全省组织开展食品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第三,完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继续加大各级农药残留检测机构的建设力度,争取做到在基层设立农药残留检测网点,方便企业和农民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4.解决产业提档升级难题,建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围绕农产品深加工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构建创新链。通过构建政府主导型、科教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交叉融合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实现政策、资金、产业、产品、技术、人才、市场链条的贯通。其中,政府主导型产学研平台主要解决专项资金向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技术、重点团队的集中投入,发挥政府导向和科技创新支撑功能;科教主导型政产学研平台主要解决种质培育、标准试验、工艺创新、机制设计和第三方检测等食品加工链条上技术含量较高的环节,发挥科技引领和科技创新主体功能;企业主导型政产学研平台主要解决技术需求、技术转化、技术应用等食品加工链条上的生产环节,发挥企业带动和科技创新应用效能。
  5.解决市场秩序混乱窘境,打造绿色食品品牌优势平台
  以食品质量安全全链条管控平台为基础,发挥整合品牌、集成宣传和强制退出的三个主要功能,即利用食品质量安全全链条管控平台的标准认证功能,在“龙江绿色食品”的大品牌下,以品种为分类标准,培育名优特品牌群,将政策与资金重点投向有规模、有实力、有水平、有创新的品牌及其所属企业,并将其作为龙江绿色食品形象向国内外市场大力推送宣传;利用平台优势和集聚效应,吸引整合弱品牌,竞争淘汰差品牌,强制退出烂品牌,将食品质量安全全链条管控平台打造成绿色食品品牌优势平台。
  参考文献
  [1]赵建,2011.农业多功能性与黑龙江省多功能农业发展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黑龙江省统计局,2013.黑龙江省农业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作者单位:150030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44420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