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莱芜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景春

  摘要 发展现代农业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莱芜市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抓手,立足特色现代农业优势,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着力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大跨越大发展。概述了莱芜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特征与主要实践,以及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了莱芜市加快现代农业跨越发展的对策,以期真正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和跨越。
  关键词 现代农业;特征;优势;制约因素;对策;山东莱芜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333-02
  1 莱芜市特色现代农业特征与主要实践
  当前,莱芜市高效设施农业面积比重达25%,高标准农田面积比重达65%;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达9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比重达75%,职业农民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达3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 000元以上[1]。
  1.1 农业发展理念现代化
  现代农业的核心属性在于其公共产品性,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农产品是具有战略物资性质的产品。此外,现代农业在提供食品供给保障的同时,还发挥着生态、生活、教育以及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2-3]。目前,全市建成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基地40余个,年接待游客超过1 000万人次。
  1.2 农业生产方式集约化
  莱芜农业增长方式逐步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摒弃传统的粗耕简作,推广现代的精耕细作,在化肥、农药、灌溉等方面投入边际效益递减,把增产的基点转到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已累计流转耕地1.93万hm2,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30%以上。通过土地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收到“一石三鸟”之效:规模化生产带动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
  1.3 农业生产技术智能化
  一是初步实现了生产设施自控化和生产技术智能化。依靠科技进步,建设和发展了具有国内外一流水平的设施化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示范区。二是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使现代农业获得强有力的技术依托[4-5]。以万兴公司为例,每年研发经费都占销售收入的3%以上,累计获省部级科技成果1项、市级科技成果2项。
  1.4 农业经营方式组织化
  莱芜逐步建立了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组建龙头企业,架起市场与农户的桥梁;协调龙头企业与基地或农户的利益关系;树立农业龙头企业形象,创立品牌,注册商标[6]。全市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达244家,已有846个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入社农户6.5万多户,发展400多个特色产业种植企业(大户)和120多个特色产业村。
  1.5 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
  目前,信息技术在莱芜农业领域的应用已呈遍地开花之势,利用3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新模式不断涌现。通过开通农技服务QQ群及“12316”手机短信服务系统,满足农民的政策、技术、价格、供求等农业信息需求,合理引导生产,促进产销对接,规避市场风险[7]。
  2 莱芜市现代农业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
  2.1 发展优势
  目前,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全市农业整体进入了重特色、打品牌、拓功能的新阶段,呈现出特色产业板块多元化、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利益联结机制模式化、一二三产业深度互动融合的发展新特征[8]。
  2.1.1 政策优势。莱芜市每年拿出专项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农民合作组织、经济林发展、畜牧业发展,先后制定实施一系列发展规划及实施办法。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使2008年莱芜市被列为全省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2010年莱芜蔬菜、食用菌、蜜桃、黑猪等优势农产品列入山东省农业振兴规划。
  2.1.2 独特产业优势。莱芜栽培生姜、大蒜的历史悠久,《论语》中有食姜的记载。1960年全国“三辣”规划会在莱芜召开,莱芜生姜、大蒜被国家农业部、商业部命名为名贵产品;1961年莱芜被山东省命名为优质“三辣”(姜、蒜、葱)生产基地;1997年莱芜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生姜之乡”;2005年生姜、大蒜被山东省列入十大(农业)产业集群;2008年莱芜生姜成为奥运专供产品。莱芜黑猪是中国优秀地方猪种之一,距今已有5 000多年历史,莱芜黑猪是我国地方猪种的宝贵基因库,被专家赞誉为“中国华北第一猪”。莱芜白花丹参有效成分含量远远高于普通丹参,具有独特的保健和医疗作用,是目前国内治疗脉管炎效果最好的中药材。
  2.1.3 加工能力和市场优势。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38家(其中市级、省级、国家级龙头企业分别达到89、17、2家),农产品加工储藏能力超过200万t,是当地农产品产量的2倍以上。在姜蒜保鲜、腌渍产品的基础上,开发出姜饮料、姜黄素、姜化妆品等10大类近百种生姜制品,大蒜素、大蒜胶囊、黑蒜等60多种大蒜精深加工产品以及丹参茶、丹参饮片、黄桃罐头等特色农业深加工产品,平均增值水平在10倍以上。目前,以姜蒜为主的出口农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姜已经成为莱芜农业的一张名片。
  2.1.4 文化内涵丰富。目前,莱芜生姜等特色农产品,已经进入从做“产品”到推“文化”、延伸内涵的提升发展阶段。为深入挖掘姜文化,扩大莱芜生姜影响,推动生姜产业发展,市委多次专门召开莱芜生姜文化挖掘和宣传座谈会,在做大做强姜文化、打造姜文化品牌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由东兴源公司牵头编制印刷的《姜文化》也于2012年6月出版。莱芜生姜等特色农产品正在向更广阔的文化空间大步迈进。
  2.2 制约因素
  2.2.1 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自由种植,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产业化进程缓慢。标准化生产尚属起步阶段,缺乏统一的操作标准[9-10]。产品多数以散装形式上市,无明确的包装、标识及商标,消费者在市场上无法辨认无公害农产品,也难以追究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责任。   2.2.2 产品采后处理及加工能力低。大多注重农产品的种植和栽培,对深加工新产品、市场需求等研究力度不够。产品处理多为简单的清洗、挑捡、整理,极少分级与包装;企业带动能力还未充分发挥,对产业的调控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发展仍然存在较大风险。
  2.2.3 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有待健全。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不够健全,缺少检测设备与手段,产品质量存在着安全性隐患。
  2.2.4 市场信息服务滞后。科技研发能力不强、市场环境和信息服务等还不够完善,生产中带有盲目性和滞后性。批发零售市场与市外大市场衔接不够,市场对生产的引导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农户由于信息不灵难以预测农产品产销趋势,有时出现当年经济利益受到损失,下一年又盲目偏向另一种农作物种植的现象。
  3 莱芜市加快现代农业跨越发展的对策
  3.1 加快“五个转变”,创新农业发展思路
  促进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11]。
  3.2 构建“五大体系”,提升农业产业发展层次
  强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以现代装备为基础、现代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特征,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能力,加强人才培养;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强化农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针对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实行统筹规划、集中治理、配套建设;强化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设,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健全财政支农支出稳定增长机制[12-13]。
  3.3 提升“五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
  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升农业规模化水平;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14];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提升农业集约化水平;提高农业科学管理能力,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通过这些措施,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
  4 参考文献
  [1] 黄莉新.创新发展走有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N].农民日报,2011-06-10(8).
  [2] 中共江苏省委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的意见[J].江苏农村经济,2011(9):15-19.
  [3] 王林贺.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与思考[J].河南农业科学,2005(11):7-9.
  [4] 黄莉新.大力推进“三化同步”加快江苏省“三农”发展步伐[J].农业经济问题,2012(1):7-10,110.
  [5] 朱启臻.理清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误区[J].中国乡村发现,2012(2):106-109.
  [6] 朱启臻.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先走出认识误区[J].中国合作经济,2011(11):12-13.
  [7] 席东梅,马成荣.现代农民职业教育 “任”重而“道”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36-45.
  [8] 曹林奎,高峰.中国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J].中国农学通报,2005(7):115-118,137.
  [9] 张传进.宁国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8):26-28,31.
  [10] 杨贤智,万忠,苏柱华.广东省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与启示[C]//中国农学会.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2007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暨全国休闲农业论坛文集.北京:中国农学会,2007:3.
  [11] 广西区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课题组.广西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与思考[J].桂海论丛,2002(6):84-87.
  [12] 任永昌.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农村经济,2012(12):3-5.
  [13] 何红霞.建设现代农业基地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J].科技致富向导,2010(26):314,346.
  [14] 吴国富.对德州发展现代农业的分析与思考[J].华章,2012(30):8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45128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