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兴安县依托产业开展农村中专实用人才培养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而不应该是政府。“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既是目标又是前提,农村生活要宽裕,生产必须要发展。因此,要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使命,必须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新农村建设主体力量队伍,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紧迫而又根本的任务之一。
  一、兴安县新农村建设成就及制约因子分析
  广西兴安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2006年启动以来,采取以点带面,因地制宜地开展,现已初显成效:打造了葡萄、柑桔、食用菌、甜玉米等四大支柱产业,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和不断壮大,一幢幢“葡萄楼”、“柑桔楼”拔地而起。建设新农村试点、“普惠制”试点村、文明卫生村,兴建沼气池、改厕、改水、道路硬化、安装太阳能路灯,建图书阅览室、农村娱乐活动广场、篮球场、老年活动中心,近10万村民收看到图像清晰的有线电视节目,5.6万个农村家庭用上了程控和移动电话,3600户农户用上了宽带网,农村公益事业开展有声有色,群众的幸福感显著提高。
  兴安县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成效初显。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不少制约因素:
  首先,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参与不够。主要表现为群众的思想意识跟不上,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其次,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缺失。包括人力和物力两方面,主要表现为新农村建设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农村经济基础差,农民主体作用普遍彰显无力。
  第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发展基础被农村人才流失弱化。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特别是懂文化和有技术的青壮年劳动力输出,对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已经十分明显。
  二、依托产业开展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破解新农村建设人才缺失难题
  新农村建设的人才从哪里来?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如何培育?广西壮族自治区组织部、教育厅、农业厅关于印发《2006-2010年广西利用农广校开展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规划》和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新一届村“两委”干部大培训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和主体力量的培育指明了方向。2006年,广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就全区农村中等实用人才培养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兴安县农广校在区、市校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并做了有益的探索。
  1. 从产业发展需求入手,在村里培养中专实用人才,招生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招生工作是一所学校最基础的工作,对于近年来处于低谷的兴安农广校更显重要。2006年以来,兴安农广校在总结过去招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认真调查分析了兴安农村产业发展状况,以农村经济产业发展的需求为突破口,依托产业展开招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6年来,先后开办了种植、畜牧兽医、蚕桑等专业教学班9个,共招收中专学员533人,年年都超额完成招生计划,使1999年以来一直处于零招生的中专学历教育重新焕发了生机。如2006年,兴安县农广校确定以农民素质较高、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溶江镇莲塘村和经济较为落后、对种桑蚕技术较为渴求的漠川乡桥头村司马园自然村作为招生重点,经宣传发动先后有120多名群众报名参加学习,正式录取了117名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中专班学员,开设了种植、畜牧兽医和蚕桑3个专业。又如2009年,根据兴安镇红卫村委桐木冲自然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创办农家乐的实际,招收了77名包括村两委干部、桐木冲自然村村民和部分周边村民的中专班学员。
  2. 从方便学员就读入手,将课堂设在村屯,教学有了保障
  兴安县农广校自1983年创办以来,开办了中专学历班和中专后继续教育,也联办了大专;有函授班也有脱产班,但长期以来都是将教学点设在农广校内。2006年开展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工作,改变了过去将教学点设在农广校的一贯做法,因地制宜地利用农村党员培训教室、村文化活动室、村祠堂,将教学点设在村屯,将教学班办在学员的家门口,方便了学员就读。2006年开班以来,面授辅导课学员到课率都比较高,达到85%以上,为保证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中专班的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3. 从促进学员增产增收入手,教师进村讲理论传技能,学员科技文化素质得以提升
  兴安县农广校从实际出发,除了选择在农闲时间和根据生产实践需要灵活开课外,还充分利用教室与实习场地零距离的优势,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员操作技能的培养,深受广大学员的欢迎。经过两年的系统学习,学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得以提升,家庭产业迅速发展。2006级学员蒋雪梅,在老师的指导下,采取自配饲料、加强防疫、自繁自育等措施,扩大了养猪规模,2007年以来年获利在20万元以上,并组织成立了七里圩村“三元杂交瘦肉型”养猪协会,促进了该村养殖业的发展; 2006级溶江镇莲塘村种植专业班的学员们,全面推广葡萄避雨和套袋技术,种植规模迅速扩大,使溶江镇享有“南方吐鲁番”的美誉;学员蒋远旺,带领食用菌种植班的一帮学员,经过几年的打拼,成立了宏旺菌业发展有限公司,并注册了宏旺商标,有力促进了食用菌这个新兴产业的发展,到2011年,全县种植面积已突破600万平方米,迅速成为兴安县四大产业之一;学员刘名龙、刘名凤带领全村村民成立了“兴安县桐木冲土地股份合作社”,将全村的土地统一规划,统一经营,办起了集种、养、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农家乐,走上了生态旅游休闲农业的发展之路。
  4. 从分析现状与问题入手,争取支持,夯实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的基础
  为使农村中等实用人才培养工作更扎实的开展,兴安县农广校加大对实用人才培养工作重要性和所取得成效的宣传力度,使各级领导对农广校在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工作中的地位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加大了支持力度,2011年兴安县财政在时隔13年后再次将农广校的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使兴安县农村中等实用人才培养工作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三、人才的培养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兴安县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工作,着眼于产业的发展,以学员为本、以推广先进的实用技术和提高学员的实践操作技能为重点、以促进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柑桔、葡萄、甜玉米、食用菌四大支柱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全面提升:全县柑桔种植面积10.5万亩、产量10万吨;葡萄产业品系齐全,早、中、晚熟搭配合理,实施葡萄避雨套袋及“一年两熟”技术后,产量增加,品质提升,自2009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三届葡萄节,种植规模12万亩年产18万吨;甜玉米种植10.25万亩,产量达到8.2万吨;全县食用菌种植面积达600万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3427元增加到2010年的6552元,名列广西前茅,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广西桂林兴安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胡纯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464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