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图式理论的英语写作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唐华 王爱华

  【摘 要】写作,作为输出性和主动性技能,是衡量学生综合英语水平和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需要充实的内容与和适当的形式的有机结合。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写作教学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基于图式理论的"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的写作教学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英语写作;内容图式;形式图式;图式理论
  0.引言
  英语写作是一项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思维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主动性技能。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写作长期处于滞后的状态,投入多,产出少,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英语写作难教,学生作文难改。在过去30多年中,在发生认识论、信息论、控制论以及各种语言学理论和教学法的冲击下,英语写作教学的专家们,尤其是美国写作教学的专家们,针对如何改进写作教学法做了许多探讨,使英语写作理论和教学法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Kaplan提出了对比修辞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文本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研究二语写作的方法等。现代写作学不再像传统写作学那样,对学生的成品进行孤立的、静态的研究,而是从宏观角度把写作作为整个写作活动链条的一个环节进行动态的考察,以找出写作活动中某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从而指导课堂教学活动。
  1.图式和图示理论
  图式(Schemata),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最早由Immannel Kant于1781年提出的。1932年英国心理学家Bartlett提出了图示理论(Schemata Theory), 它是一种用来解释理解心理过程的理论;他认为,"图式"指的是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这种储存不是事实、经验简单的罗列和堆砌,而是围绕不同的事物和情景而形成的有序的知识系统,人们把这种知识系统称为图式①。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赋予图式概念新的含义,他认为图式是主体内部的一种动态的、可变的认知结构,他反对行为主义S→R公式,提出S→(AT)→R的公式,即一定的刺激(S)被个体同化(A)于认知结构(T)之中,才能作出反应(R),这成为他的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概念。现代图式理论的提出者是Carrell,他认为图式是一种听者或读者用来理解篇章的抽象的知识结构;Widdowson指出任何语篇都有两个层面,即语篇本身层面和图示层面。语篇层面包括听者或读者的语言知识,图示层面则包括语篇及背景知识。语言学家Brown和Yule将图式定义为可以激活的理解篇章的知识结构。胡壮麟指出"图式--意为储存知识的信息包--在语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②,通俗的讲,图式就是一种知识结构,一种认知的方式或手段。
  2.基于图式理论的英语写作教学
  图式理论被广泛应用到语言教学中,尤其是被广泛应用到语言输入性的阅读教学和听力教学中。根据图式理论的阅读模式,图式可以分为三种: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ta),内容图式 (content schemata),形式图式(formal schemata);语言图式指读者的词汇、短语、句法等语言方面的知识,内容图式指读者对阅读材料所涉及的主题或领域的相关背景知识的熟悉程度,形式图式指读者对文章的修辞及体裁的了解程度,主要指不同类型的文章的语篇结构及段落的组织结构。
  图式理论同样可以应用到语言输出性的写作教学中。英语写作作为一种产出性和主动性技能,其实就是应用旧有图式(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构建新图式,达到成功写作的目的这样的过程;英语写作需要充实的实质性知识(substantive knowledge),也需要适当的形式性知识(formal knowledge),即形式图式和内容图式的有机结合。
  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来看,语言学习是一个由输入、加工和输出三个阶段构成的动态过程。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1985)认为只有在接受足够多的语言输入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有比较好的语言输出出现。输入是信息的来源,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没有输入却要求输出等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光输入没输出语言学习就会失去意义。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者而言,课堂内外阅读和听力资料是语言输入的重要来源,而课堂内的语言输入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选择适合学生水平和兴趣的听读资料,有系统地指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更多、更有效地掌握所输入的知识,并且积极引导学生将语言输入的知识以各种方式化为语言输出,以达到真正内化知识的目的。
  3.基于图式理论的"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的写作方法
  纵观历年高考英语试卷、CET-4、CET-6和SET-4试卷不难发现,写作题大都采用指导性写作或控制性写作结合开放式作文的形式。这种写作大多通过提纲、图画、图表等方式提供内容、人称、时态、字数、文体等,体裁也大都是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这种写作题主要考查考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现实感强,情景逼真,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动笔,当然要写好却有一定的挑战性。
  "不衔接"、"不连贯"曾经成为评价中国学生英语作文的口头禅,甚至一些外籍教师读了中国学生写的英文作文后,评论说中国学生"太幼稚"、"不成熟" ;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作文缺乏实质的内容和适当的形式,学生缺乏英语的篇章结构原则或语篇意识,即缺乏英语语篇图式。采取基于图式理论的"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的方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最大限度地利用从阅读中获得的和激活的知识(实质性知识和形式性知识)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1内容图式
  对于二语学习来说,写作过程中的内容图式包括写作材料提供的相关背景图式和语言图式。写作材料的相关背景知识主要要靠学生平时在阅读和听力教学中的积累,当然教师也要因时制宜地帮助学生建构新图式或者激活旧图式;语言图式就是学生已有的在词汇、语法和句法等方面的知识,它是其它图式的基础,无论在解码还是在编码一篇文章中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学生拥有的语言图式越多,他们就可能越快、越好的实现写作的目的;如果作者缺乏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任何写作策略或技巧都将是无用的。   语言图式是英语学习者最薄弱环节,贫乏的语言图式是英语写作的一大障碍。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尽量帮助学生扫除语言上的障碍,最大量地增加其语言知识积累,课文中出现的重要单词、词组和句型,教师应该要求学生能正确朗读和拼写、正确运用、反复强化训练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程度;同时增强其依靠自身已有的语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语言图式,这样就能让学生即使在碰到没有学过的字、词、句时也能自动调用储存的词汇、语法等知识以填补这一空白。例如,让学生多记一些词根、前后缀或者单词的释义,便于他们在写作时替换使用。同时,鼓励学生平时利用课外阅读或听力中出现的新词自觉造句等。
  3.2形式图式
  英语教科书给教学提供了不同题材、体裁、风格、结构的材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借鉴Krashen的狭窄阅读(narrow reading)法,即把每章节或单元的内容限制在特定题材或体裁的材料上,这样既可以减少学生阅读的受挫感,有利于其词汇量的扩大,又可让学生经过反复练习形成有关某种体裁的图式,为写作教学提供模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从以往的以"字、词、句"为中心转移到以"语篇"为中心上来,以语篇内容及修辞结构为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写作能力。也就是说,课文教学应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对教学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感知、理解、模仿、应用和重建,在整体情境中进行整体刺激和整体理解,包括对文章内容进行表层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深层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和评价性理解(critical comprehension),弄清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笔语表达能力。
  由此可见,一篇文章除了内容要切题适中外,写作成败关键体现在结构的严谨和语言表达的连贯上。
  (1)结构严谨。文章是由句子、段落构成。因此前后要衔接,内容要连贯,层次要分明。题目所提供的信息有时是分条叙述的,有时是杂乱无章的,有时相互之间没有逻辑联系,如果适当使用一些过渡词,如:first...,secondly...,thirdly.../on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等,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表达正确、流畅,文采好。新评分标准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较复杂的结构和高级词汇,"上下文连贯",一气呵成。a.巧用高级词汇、语法与句型,提高文章的表达档次。因此,平时练习时应要求学生掌握表达效果好、使用场合广、操作简便易行的较高级语法和词汇。如可以用动词的分词作状语和定语、动词不定式、强调句、感叹句、with的结构,表示列举的such as, like, namely,表示总结的in general, in short, in a word, after all 等来提高文章的档次。b.巧用过渡性词汇,增加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不同体裁的书面表达,其表达顺序也不同。如:记叙文通常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束的顺序来表达;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常按空间顺序表达;议论文通常按论点、论证和结论的顺序表达。此外,学会使用恰当的连接词或语篇词如in my opinion/as far as I'm concerned/what's more, etc,对写出有"英语味"的文章很重要。
  总之,英语写作就是以分析、内容与 形式的匹配和综合等方式对提供的语言材料进行加工输出成文的过程。一篇好的文章,并不是语言点的简单罗列,而是要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对材料进行组合、整理,即要合理地谋篇布局,有效地使用语句间的连接成分,使全文结构紧凑,同时根据内、外的反馈不断地修正言语,使其符合目标语的规范。
  【参考文献】
  [1]BARTLETT F.C.Remembering [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201.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中译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64.
  [3]陈立平.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看写作教学中的范文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4).
  [4]董亚芬.我国英语教学应始终以读写为本[J].外语界,2003,(1)[9].
  [5]胡春洞,王仁才.英语写作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6]周遂.大纲图式理论与二语写作[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2).
  [7]Anderson,R.C.&Pearson,P.A.Schema-Theoretic View of Basic Process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terac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M]. Cambridge:CUP,1984.
  [8]Carrell,P.L.&Eisterhold,J.C.Schema Theory and ESL Reading Pedagogy[J]. Cambridge:CUP,1983,(89).
  [9]Krashen,S.D.&Terrel,T.D.The Natural Approach: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Classroom[M].Oxford:Pergamon Press,198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47286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