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室内微裂纹的原因分析及防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贾光明

  近几年来,我们公司通过对竣工工程的质量回访发现部分工程室内存在内墙、顶棚裂纹等通病。根据室内裂纹出现的部分不同可分为顶棚裂纹和墙体裂纹两种情况。
  1.顶棚裂纹原因分析与防治
  1.1钢筋混凝土现浇板布管处
  (1)裂纹现象。沿现浇板电气布管处存在裂纹。
  (2)产生原因。例如 10mm 厚的钢筋混凝土现浇板,板中配筋为Ф6,穿线管为直径16或直径20,板筋保护层厚度为15mm,则穿线管中心距现浇板底部和顶部的距离分别为35~37mm和63~65.5mm;板配筋为Ф8,则穿线管中心距现浇板底部和顶部的距离分别为38.5~41mm和59~61.5mm。从而得知100mm厚的钢筋混凝土现浇板内穿线管距板底和板顶的距离相差为20.5~28.5mm。当管内的气体受热胀冷缩作用时,应力破坏就趋向于薄弱一面,导致板底沿布管线路开裂,即应力集中处开缝。
  (3)防治措施。用Ф8或Ф10钢筋制作马凳,穿线管坐在其上,保证穿线管居现浇板中间,使穿线管内的气体受温度影响而产生的应力基本相同,不致于产生应力集中,发生开裂现象。
  1.2灯具接线盒处
  (1)裂纹现象。沿灯具接线盒周围空鼓裂缝。
  (2)产生原因。未浇水充分湿润就进行抹灰找补,一次性抹灰过厚。
  (3)防治措施。必须由有经验的抹灰工操作;抹灰前必须浇水充分湿润;分二次抹灰,完成24h后洒水养护;待抹灰层干燥后进行涂料施工。
  2.墙体裂纹原因分析与防治
  2.1内墙局部
  (1)裂纹现象。内墙面龟裂,涂料起包、脱皮,仿瓷涂料面层因温度变化而出现开裂。
  (2)产生原因。内墙局部抹灰层出现裂纹,大多数工程内墙抹灰还没有充分干燥时,就进行仿瓷涂料施工,进而抹灰层在干燥过程中进一步收缩,使内墙面出现一些龟裂、空鼓和脱皮,使内部膨胀的潮气得以释放。
  (3)防治措施。控制砌体的平整度,避免因抹灰层过厚而产生的裂缝;内墙罩面灰应尽量使用纸筋灰或麻刀灰罩面;涂饰工程施工时,墙面应基本干燥,基层含水率不得大于10%,室内温度不低于10℃,相对湿度为60%。应设专人负责测试温度和开关门窗,以利于排除湿气。
  2.2墙体布管处
  (1)裂纹现象。墙体布管2 根或多根处出现裂纹。
  (2)产生原因。布管开槽的宽度和深度不符合要求,具体施工时往往开槽的宽度太窄,不能保证管与管之间、管与槽间侧面抹灰的质量;槽的深度太浅,不能保证管后垫灰的质量,且布上管后不能保证管面抹灰厚度,并且抹灰时未提前浇水湿润及抹灰24h后没有浇水养护,使砂浆硬化干缩,沿有效抹灰厚度较小处开裂;管内如有冷热介质时受热胀冷缩作用而使抹灰产生裂纹。
  (3)防治措施。穿线管暗敷于墙体中,用水湿润后采用强度等级不小于M10水泥砂浆抹面保护,与墙面抹平,且保证抹灰厚度不小于15mm。待24h后及时养护,使其表面保持湿润,在其上钉钢丝网,并绷紧钉牢,然后进行装饰抹灰。
  3.墙体接线盒四周处
  (1)裂纹现象。墙体接线盒四周出现裂纹、空鼓。
  (2)产生原因。砌体内开关、插座的开槽过浅;接线盒安装时没有清理、洒水充分湿润;安装后接线盒四周的抹灰,没有按操作程序进行施工和洒水养护。
  (3)防治措施 要求接线盒处砌体开槽必须保证接线盒四周及接线盒背面有抹灰层,且便于操作。接线盒盒体的安装应该在墙面抹灰之后进行。安装接线盒前必须进行清理,且洒水湿润,然后在接线盒四周及背面垫灰安装,防止空鼓,保持接线盒与墙面平齐。
  4.门窗洞口及阴阳角处
  (1)裂纹现象。在门窗洞口及阴阳角处出现抹灰与基层开裂和掉角现象。
  (2)产生原因。抹灰时没有做50mm×50mm的水泥护角或混合砂浆护角。
  (3)防治措施。门窗洞口及阴阳角处必须用水泥砂浆做护角,严禁使用混合砂浆;严格进行监督检查,对于不按要求操作的要进行改正且要处罚。
  5.施工洞口处
  (1)裂纹现象。预留施工洞口处有裂纹。
  (2)产生原因。后塞砌该处墙体时,没有用水湿润周围砌体,使砌筑砂浆干缩;接槎处砂浆不饱满。
  (3)防治措施。保证周围砌体以及后塞砌体所用砖的湿润;保证接槎处砂浆的饱满度;沿接槎处钉钢丝网,每处宽度不得小于10cm且绷紧固牢。
  6.门膀、窗膀中间处
  (1)裂纹现象。门窗膀中间处存在水平裂纹。
  (2)产生原因。门窗膀弯矩产生的拉应力与通缝垂直,就会出现沿通缝水平破坏。还有干砖上墙、砂浆假凝、砖墙养护不及时等。
  (3)防治措施。抹灰前在门窗中间钉钢丝网,并绷紧固牢,多使用几个加固钉;指派专人监督严禁干砖上墙,洒水养护砖墙。
  以上防治措施在工程中应用后,使室内裂纹基本得到了控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广大用户比较满意,施工企业的形象和社会信誉得到巩固与增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47289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