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敬亭山国家森林公园松材线虫病除治迹地植被恢复技术及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雪亭

  摘要 探讨了敬亭山国家森林公园松材线虫病除治之后森林植被恢复、迹地更新技术措施,分析了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建议,以期促进敬亭山风景区植被尽快恢复。
  关键词 植被恢复;造林更新技术;问题;建议;敬亭山国家森林公园
  中图分类号 S759.9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199-02
  敬亭山国家森林公园是1987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原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到如今已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敬亭山的发展愈来愈好[1-2]。1999年宣城市宣州区境内首次发现了松材线虫病疫情,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行政和技术措施,减轻了该病的危害与经济损失。由于该病具有传播途径广、蔓延速度快、防治难度大的特点,加之当地气候、环境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敬亭山风景区还是于2007年发生了松材线虫病疫情。据统计,疫区综合治理的面积规模为1 001.6 hm2,除治迹地面积达341.4 hm2。植被恢复和迹地更新造林涉及宣州区3个街道和1个省属敬亭山茶场马尾松林地。
  1 敬亭山风景区概况
  敬亭山风景区位于宣城市区城北,地理坐标为:东经118°37′~118°45′,北纬30°57′~31°2′,东邻皖赣铁路,南接芜屯公路,西、北与宣州区的古泉镇、养贤乡、敬亭山街道接壤。风景区总面积2 009 hm2,敬亭山属黄山山脉余脉,山势呈西南—东北走向,大小山峰60余座,拥有一峰、净峰、翠云峰三大主峰,最高峰(翠云峰)海拔324.1 m;敬亭山下部为丘陵岗地,海拔在50~100 m。该区属亚热带北缘气候类型,境内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光、热、水等气候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15.9 ℃,极端最高气温40.7 ℃,历年平均最高气温38.0 ℃;极端最低气温 -13.9 ℃,历年平均最低气温 -8 ℃。林区年均降水量1 368.6 mm,相对湿度79%,无霜期230 d。敬亭山风景区天然植被属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植被带,主要建群种有壳斗科的栎类和栗,分布枫香、黄檀、盐肤木,小乔木、灌木有山胡椒、野桐、杜鹃花、檵木,草本白茅、蕨类、竹类等,还有块状分布的南酸枣。敬亭山上部主要分布着一些樟科里面的小乔木山胡椒;中部为现存人工植被主要为20世纪70—80年代营造的国外松和杉檫混交林、毛竹林林分以及油茶林等,马尾松林木已于2010年除治完毕;下部边缘有人工营造的茶叶、板栗、桃、梨、梅子等经济树种和一些飞籽成林的香樟树。
  2 植被恢复与造林更新技术措施
  通过3年多的努力,除治清理出所有的马尾松、黑松病疫木,使得敬亭山留下了多处除治采伐迹地和林间天窗、空地,需要着手进行植被恢复与造林更新的工作。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科学地对除治迹地进行分类,做好造林更新计划与作业设计,采取人工造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封山育林等技术措施,让敬亭山尽快形成布局合理、生物多样、景观优美、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
  2.1 人工造林更新
  在2009年度除治迹地中选择交通便捷、立地条件较好的2个小班建设绿化示范点,提高绿化质量与速度,加强管护措施,增强景观效果,以示范点的建设带动全面更新造林。按照适地适树,以营造小块状纯林为主,成片造林营造混交林的方法,混交方式可采取条状、块状、团状,不拘一格见缝插绿的方法。
  2.1.1 树种选择。坚持适地适树与生态优先,坚持乡土树种、常绿与落叶树相结合,坚持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和森林防火的三大原则,实施绿化、美化和香化“三化”的格局[3]。依据敬亭山作为风景区的特殊性,主要选择枫香、南酸枣、香樟、木荷、桂花、望春花、紫玉兰、腊梅、杉木和毛竹等树种。
  2.1.2 苗木规格。①成片造林应选择一至二年生树苗,要求选取优质壮苗、苗干粗壮通直、主根长、侧须根多、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的苗木。根据《安徽省苗木标准》并结合宣州区造林实践确立各造林树种苗木规格。杉木一年生苗要求地径0.5 cm,苗高25 cm;木荷一年生苗要求地径0.8 cm,苗高60 cm,枫香、鹅掌楸、南酸枣一至二年苗木要求地径1~2 cm,苗高80~120 cm,桂花要求二至三年生的嫁接苗,地径2~3 cm。②对小块状除治迹地或林间天窗空地采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方法,苗木应选择胸径在4~8 cm“小大苗”,并带土球进行补植补造。③毛竹造林、补植选择二至三年生毛竹母,胸径3~5 cm,生长健壮、枝繁叶茂、竹节正常、鞭芽饱满的竹母,取来鞭长不低于30 cm,去鞭不低于50 cm,同时去梢、留枝3~5盘。
  2.1.3 造林密度。对于成片迹地造林可选择的树种有:一至二年生的枫香、木荷、香樟、南酸枣等,造林密度控制在1 110~1 600株/hm2;对于迹地零星块状补植“小大苗”的,造林密度控制在330~600株/hm2;毛竹造林密度控制在330~520株/hm2。
  2.1.4 迹地清理。采伐迹地的清理应做好水保措施,不可进行全垦和炼山,实行宽带状整地方式,清理杂草杂灌,挖除树根,再开挖台地,台与台之间距离为3 m,沿等高线开挖台地,台面宽为1.2 m,深25 cm以上。保留好次要树种,例如栎树、黄檀、枫香、檫木、香樟等飞籽苗或分蘖苗。
  2.1.5 整地打宕。造林台地开挖完成后开始进行打宕,打宕规格60 cm×60 cm×50 cm。宕间距为3 m,打宕时宕的位置距离台地边沿10~15 cm为宜,回宕时将表面土填入穴底,底土覆盖于表面。对于“小大苗”,整地根据土球的大小进行,毛竹整地长、宽、深应不低于100 cm×50 cm×40cm。
  2.1.6 栽植。栽前对苗木根系、枝桠进行修建处理,栽植时做到苗正根舒,深浅适当(略高于苗木根颈部位),先填表土,后填心土,分层踏实,较大的苗木进行防风固定、保湿处理;毛竹母竹运输的路途和时间越短越好,远距离运输必须用稻草或蒲包包扎,保护好鞭芽和“螺丝钉”,并随时浇水保湿,栽埴时先在穴底垫上表土10~15 cm,然后解去母竹捆扎物,轻轻将母竹放入穴中,使鞭根舒展、下部与土密接,再填土、踏实,填土深度要比母竹原入土深度高3~5 cm,填土呈馒头形,以防积水烂鞭。填土踏实时,要防止损伤鞭根和笋芽,栽后浇足“定蔸水”。   2.1.7 新造未成林抚育管理。“三分造林七分管”,新造林的抚育管理对树木后期生长影响很大。新造林及时进行块状扩穴培土。造林当年抚育1次,第2~3年每年抚育2次,5—6月生长季和10—11月植物种子成熟前各进行1次。本着“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及时进行除草、扩穴、培土、施肥。深度一般在5~10 cm,做到里浅外深,不伤幼树根系为宜。
  2.1.8 幼树保护。敬亭山风景区是市民周末假期休憩的好去处,游人多,会对苗木造成一些损伤。因此,首先加强宣传。通过各种途径让游人不损坏树苗,不摇晃树苗,不拔树苗;确定专人看管,禁止开垦、放牧等人为破坏;对毛竹园出笋期间的3—5月间设置防护隔离带、标识牌,夜间加强巡逻,防止偷笋或野猪拱笋、吃笋。
  2.2 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具有投入少、成效快的特点[4]。对于坡度较大、海拔较高的宜林地、无立木林地和疏林地,游人不易到达的地方均可实施封育,封育类型分为乔灌型、灌木型,封育方式为全封、半封、轮封。全封封期为5年,2011年实施全封面积35.2 hm2。封山育林要以因地制宜,培育多彩多姿、季相各异的森林景观为目标,对公园内的乔木林和灌木林实行半封,对缺乏风景游赏价值的蔓藤和灌草尽早割除,然后通过局部或块状整地,在不引起水土流失的前提下,逐步补植一些耐阴能力强、又较美观的花乔木、花灌木或地被花卉,提高森林景观价值。
  2.3 资金投入
  多方集资,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通过广泛宣传,提高知名度,出台优惠政策,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共同开发,共同受益,加快发展。一是市、区两级政府拨款。2008—2012年市区两级直接投入共计150万元,用于林地清理和植树造林。二是林业项目支撑。达到林业项目面积起始标准的,分别纳入退耕还林专项规划造林、抑螺防病林和一般社会造林项目,补助标准3 000~5 250元/hm2,总共投入40万元。三是林权单位出资。敬亭山茶场造林21.67 hm2,从林地清理,整地打宕,购买苗木,栽植共花30余万元。四是义务植树。把敬亭山风景区纳入义务植树范畴,市区两级政府,军分区,社会团体,4年参加义务植树1万人次以上。
  3 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统一规范管理。种植树苗后,没有独立的单位来实施后续培育管理,资金也无固定渠道来源。二是林地权属不统一。敬亭山风景区内存在国有、村集体、组集体多种林地权属形式。三是敬亭山风景名胜管理委员会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管理自主权。四是护林防火问题。防火隔离林带、护林防火基础设施、防火队伍等有待进一步建设或加强。
  4 建议
  4.1 组建林业专业公司
  成立有责任主体的实体公司对种植好的幼林进行培育管理,施肥修剪,山上的枯死松树定期按相关规定进行清理,对各种病虫害进行防治。
  4.2 完善护林防火系统
  林火是森林的大敌,火灾会给森林带来毁灭性的破坏,造成的生态和经济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因此,要加强火源管理,建立火情预报预测系统,杜绝火灾隐患,同时加大防火资金和灭火设备的投入,缓冲区内严禁烟火。保留原有的防火隔离带;新增山北环山石子路到“上十八”,“红四岭”,“小岭口”和山南茶场与林场村的防火道,中间修建游步道,两边营造宽10~15 m的木荷、油茶、茶叶等防火林带。在关键地段建设一批防火检查站,重点节气、防火紧要期设专人值守。
  4.3 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
  松材线虫病对松树来说是致命的,虽然山上的马尾松、黑松已经除治完毕,但飞籽成林的幼树及许多湿地松可能也会感染。要加强松材线虫病等有害生物的检验与监测,同时加强栎树、枫树毛虫等其他病虫害的普查、防治和管理,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目前,湿地松有零星单株死亡,究其原因要进行确诊判断,提出相应措施和解决办法。
  4.4 树立“大敬亭山”的思想
  扩大敬亭山风景区范围,将澄江办事处的营盘山,敬亭山办事处渣溪村蟠龙山,巷口桥圆帽山,飞彩办事处的团山,铜山、铁山,养贤乡和敬亭山街道的峡石山,古泉镇麒麟山以及敬亭山茶场的伏子山纳入敬亭山范畴,形成大敬亭山林区,这样有利于完善更加完备的生态系统。加紧规划建设敬亭山环山北路,与山南水阳江大道对称,将该范围内的土地划为敬亭山风景区建设。以绿化休憩用地为主,尽量少用或不用作其他用途,确需征用,一定要在符合敬亭山总体规划的框架内严格审批,不可走许多风景区“先建后推”的老路。如只顾眼前利益,缺乏科学规划,只能使今天的建设成为明天拆迁改造的对象。因此,在规划上眼光要远,眼界要宽,决不能成为后悔的规划。山体、山脊部分只可以建游步道,不可以搭建其他建筑。对环大敬亭山区域内实施整体生态保护规划。该市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已表决通过了加强环敬亭山区域生态保护的决定,以后在敬亭山核心区内,不得再搞任何形式的商业开发,“只做减法,不做加法”,让敬亭山真正造福百姓、惠泽后代、永续利用。
  4.5 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坚持节能环保
  严格产业准入,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产能生产企业进入位于敬亭山风景区附近的宣州经济开发园区;对已经入园的进行环保改造升级、搬迁或逐步淘汰。不能让敬亭山周边的不良环境影响到敬亭山风景区的整体生态环境。做好环境保护,加大敬亭山核心区及周边污染的防治力度,以美好乡村建设为契机,按照“垃圾入桶、柴垛入院、道路畅通、河塘清淤、栏粪出村”的总要求,实行改厕改圈工程,推广农村沼气的使用,减少垃圾污染,尤其白色垃圾污染,旅游垃圾入桶,杜绝人为破坏敬亭山环境的行为。
  4.6 统一敬亭山林地所有权
  林地所有权统一是个很难实现的问题,但统一后对于管理和开发利用十分有意义。调整行政区划,组建真正意义上的敬亭山风景区管委会。将飞彩街道办事处的石板桥、团山社区以及涉及敬亭山风景区的部分、澄江街道办事处的庙埠村纳入进来。尽快理顺敬亭山风景区的管理体制,将其准确定位,实现责权利的统一。要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定期沟通协调,及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对敬亭山风景区植被的恢复以及该风景区的长远科学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
  5 参考文献
  [1] 陈斌.安徽敬亭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发利用探讨[J].林业调查规划,2002(3):50-52.
  [2] 古新仁,刘苑秋,丁新权.基于生态恢复的城市生态公园建设探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22-125.
  [3] 杨芳.秦淮河湿地公园植被恢复建设的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06(3):65-67.
  [4] 赵雯瑾,王思麒,李彬,等.城镇密集区山地公园绿地的植被恢复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2(8):4758-475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47332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