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校企合作大学生专业实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机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家博 马旭明

  【摘 要】为了把大学生培养成素质过硬的专业实用技能人才,应当在学校与企业间建立精诚合作、充分互动、有机协作的基础,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校企合作;大学生;专业实用技能
  大学生专业实用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涉及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两大核心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教改[2013]1号文件)中也指出:“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的体系、制度、政策和机制建设。”
  校企合作大学生专业实用技能人才的培养,以校企合作为办学形式,以实用主义为价值取向,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以专业技术为培养内容,以实践教学为培养过程。学校和企业只有联合起来,共同探讨并实施完善的实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机制,才能更加充分地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在大学生专业实用技能人才培养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一、校企合作大学生专业实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解决培养规格、培养内容、培养途径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借鉴国外校企合作大学生专业实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反思国内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其不足之处,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一)国外校企合作大学生专业实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校企合作大学生专业实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校内外实习、实践资源的整合,强调学生亲自参与生产实践、实验实习。较为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德国的“双元制”。“双元制”的办学主体是企业,合作单位是学校;教学模式以实践为主,以理论为辅;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学徒工;学生既接受职业院校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方面的教育,又接受企业在职业技能、专业技术方面的培训,开展实习工作。同时,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既合理分工又紧密协作,共同实施国家行业管理部门制定的职业培训条例,培训企业依据职业培训条例,以及企业、行业和产业发展的特点制定培训方案,职业学校根据企业的培训要求,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
  2.美国的“合作教育”。“合作教育”的办学主体是学校,合作单位是企业。在美国,工商界与职业学校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形式称为“合作教育”,亦称工读课程计划。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原校学习普通教育课程,另一部分时间在工商企业界做实际工作,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学校(或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寻找适当的企业主,确定合作教育计划,企业主则根据企业的需要和可能提供相应的合作。学校一般由设立雇主代表组成的顾问或咨询委员会,作为校企联系的桥梁。
  3.英国的“三明治课程”。“三明治”是英国采用的“学习——实践——学习”、工读交替的产教结合的形式,即全日制课程学习与工商业训练相结合。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要经历一段较长时间的工作实践;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职业技术培训与就业技能辅导相互融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透彻地理解知识,更好地掌握生产技能,学生一毕业即胜任工作阿,因而毕业生颇受企业欢迎。
  4.日本的“产学合作”。产业通过产业界向学校投资、人事上的交流和科研上的委托等方式,与学校联合培养技术人才。高中与产业界的合作,是为了培养企业所需的熟练技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大学与产业界的合作,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科研人员。这样做,一是有利于学校减轻教学设施、设备等方面的负担,二是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期间获得企业内的人事经验。
  5.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教学工厂”是把学校和工厂融为一体,把学校模式和工厂模式合二为一,把“工厂的需求”和“学校的教学”充分结合,为学生提供完全真实的工厂生产环境,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生产实践活动,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既有利于学生获得先进的专业技术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学到现代化产业所需的生产技能,使学校授课和学生学习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6.加拿大的“CBE”模式。CBE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基础,设计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作为教学活动的依据;以学生个人能力为基础,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强调学生主动学习、自我评价、自主管理;以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设计实践教学计划,由企业专家和专门的课程设计专家组成的顾问委员会设计教育教学模块和职业综合能力,教材和教具具有模块化、标准化的特点,但学生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非常灵活,做到严格管理和因材施教的统一。
  (二)国内校企合作大学生专业实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国内校企合作大学生专业实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依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学生的发展兴趣,选择合适的培养方案。比较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订单”培养模式。“订单”是指学校与企业签订用人协议(订单),学校依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开展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企业的“订单”既包括用人需求,又包括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培养计划和内样内容,还包括培养途径和培养方法等。同时,企业深度参与学校招生、专业设置、学校管理、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活动、学生就业等一系列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去,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密切结合。“订单式”有利于培养适销对路、上岗迅速的毕业生,有利于学校准确定位办学宗旨和办学方向,实现校企双方的优势互补与合作共赢。“订单式”的缺陷主要有,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影响实用技能人才的合格率与订单的完成率;用人单位与学校在人才培养的素质与数量、时间与效率、专业与课程、成本与收益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办学实力、办学规模、教学质量,信誉程度等,影响企业合作的意愿;用人单位的培养环境和就业待遇、竞争实力和发展前景等,影响学生的就业意向和就业质量;企业的培养计划与学校的专业教学计划也应当进行适当的整合,以解决人才培养的片面化和就业路径的狭窄性问题。   2.“委托”培养模式。“委培”是指高等学校接受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委托,对大学生进行培养。学校和企业通过合同形式,明确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单位、职业责任和职业标准。委托单位负责提供培养学生所需的经费,高等学校根据企业的要求,合理设置专业,研制教材,开展教学活动,评测培养质量,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学生毕业后需要回到原先委托单位继续工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有效满足企业对特定专业人才的需求,切实提高受训者的专业实用技能。委培模式实现了教学活动的专门性,强化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委培模式的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原用人单位是否可以提供工作岗位,落实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毕业生是否愿意遵循三方协议,回到原单位继续工作;学校是否拥有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3.“实训基地”培养模式。为了把大学生培养成独当一面的专业实用技能型人才,学校和企业应当密切合作,共建、共享、共管、共促实训基地的发展,以充分发挥学校培养人才的系统性、企业培训员工的专业性。学生只有亲自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深度融入企业真实的生产过程中去,才能卓有成效地提高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此外,还可以建构以技能传授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活动相融合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工厂型”课堂与“课堂型”工厂一体化的实训基地模式,以科研课题、订单生产、项目运作等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生产实践的积极性。实训基地模式能够将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合为一体,提升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业园”培养模式。学校与产业开发区共建“创业园”,合作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实用技能。创业园承担汇聚创业思想、研发创业项目,孵化创业企业、推进就业创业、改进实践教学、转化科研成果等方面的职能。“创业园”内入驻和创办的企业都是市场化运作的实体,大学生能够经历完整的创业过程,体验真实的市场环境,培养良好的创业心态,培育创业的能力和素质。为了营造竞争充分、优胜劣汰的创业环境,学校和企业需要精诚合作,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创业教育培训,例如选派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和企业家,通过指导学生编制创业策划、比拼创业技能、培育创业心态、发展决策思维等,从而提高创业的动力,增强创业的本领,提升创业的成功率;另外,还需要给力的创业政策支持,例如工商登记注册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项目无偿资助政策、创业场所租赁费用减免政策等,从而降低大学生创业的门槛,推动所创企业的稳健发展。
  二、校企合作大学生专业实用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机制主要解决培养效率、培养质量、培养成果等方面的问题。实用技能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涉及组织管理机构和培养各个环节,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而服务的。校企合作大学生专业实用技能人才培养机制,主要包括利益协调机制、政策保障机制、资源整合机制、校企共管机制、质量评价机制等。
  1.利益协调机制。利益协调机制主要涉及企业、行业、学校、学生三方的利益。利益问题是校企合作大学生专业实用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学校和企业应当本着平等互利、合作共赢、追求长远的原则,创新利益性合作机制;培养“专业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兼具的“双证型”实用技能人才;将“教、学、做”合一,强化大学生专业实用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目前,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部分企业重视对实用技能型人才的招用,轻视对职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重视实训基地的生产性功能,轻视实习、实验基地的教育性职能;重视对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全面职业素养的培养;重视眼前的、局部的、直接的利益,忽视长远的、整体的、间接的利益。这些原因导致部分企业缺乏与学校合作的动力、缺少合作的诚意,校企合作也无法深入;学校无法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难以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综合效益;学生只是被当做成本低廉、重复操作的劳动力,无法真正学到职业技术知识、提高职业技术水平、提升职业文化修养。另外,主要依靠个人冲动、人脉关系设立的校办企业、企业办校,如果缺乏制度的保障,当利益输送、人际关系断裂的时候,校企合作关系也就无法持久。只有将专业实用技能人才作为校企双方合作的根本出发点,将教育职能和生产职能合理统筹,使学生真正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才能为实用技能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实现企业进步、学校发展、学生受益。
  2.政策保障机制。第一,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应当在校企合作中充分发挥作用,在政策、法律等方面,为促成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在这方面,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一些地方政府根据国家政策,结合当地实际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体现了政府专业实用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视和支持,进一步调动了校企互动合作办学的积极性。第二,企业的积极投入。企业不仅需要强化设施、设备等物质方面的投入,还需要提供工程技术人员、职业培训师、企业管理层等人力方面的投入;企业不仅应当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还应当与学校建立实训、实习、实验基地,将生产订单转化为学生培训项目;企业既可以就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学校共同协商,也可以将企业成长历程、企业文化理念、企业发展规划等价值观输送到学校,实现校企人才培养的深层互动。第三,学校的不懈努力。企业是否有参与校企合作的强烈愿望,关键在于学校能否真正培养出满足企业、行业、产业需要的专业实用技能人才。为此,学校应当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明确办学宗旨,找准办学定位,理顺办学思路,科学制定办学方案,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毕业设计、实验实习,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3.资源整合机制。一是组织架构整合。校企双方实现深层互动,必然要求破旧立新,即打破既有的、相对独立的院校运行机制和企业运作机制,建立新型的、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为此,就必须对组织架构进行重新设计。学校和企业只有围绕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将人、财、物等资源聚合起来,统筹规划、统一管理、联合使用,共享收益,共建实体,才能实现最大程度的优势互补,建构长期、稳定、紧密的合作关系。二是师资力量整合。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兼职教师管理机制,实行“双师共育”的实用技能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加强对企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专家、能工巧匠在教学技能方面的培训,学校将企业工程师聘用为兼职教师,全程参与教学活动,讲授与岗位能力相关的课程;另一方面,学院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科研和员工培训,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围绕教学的主要环节,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教学、毕业实习、成绩评定等方面的质量标准。三是校企文化整合。文化融合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由表面走向深层的重要着力点。学校引进、吸收、利用企业文化,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为一体,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将企业文化合理贯穿于教学管理中,不仅可以使学生较早地了解企业文化。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4.校企共管机制。校企共管机制主要解决管理对象、管理方法的问题。为了提高实用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教学体系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学校和企业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学校和企业应当紧密结合产业需求,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学科专业体系。二是加强教材体系建设。学校和企业需要进一步强化课程、教材的开发方面的合作,及时将专业领域的最新成果引入教学内容,坚持教材选取的精品、优质、特色、新鲜。三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引导学生研究问题、学习案例、完成项目,做到理论与与实践一体化,做到做中学、做中教,推行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培养方式。四是完善教师队伍的考核。培养职业道德,强化职业技能,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果进行考核。严格考核实验室教师和实习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实习、实习过程调控、实验项目开发、企业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情况。五是校企共建、共管、共享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功能是培养学生较强的实用技能,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训基地除了承担日常教学实训任务,还肩负一定的生产、经营、服务等任务。校企双方合理分担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成本,建立岗位型实习制度,实施企业化岗位培养机制,共享专业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成果,是校企合作的关键之处。
  5.质量评价机制。一是对学校的评价。主要内容有:实现与岗位需求相匹配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凸显专业实用技能训练的地位和作用;学校与企业实现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学校教学管理符合校企合作培养目标;培养产教有机融合、专业技能高超的学校教师精英队伍;创新课程教材内容体系;学校的办学质量得到改善,办学效益逐渐提高。二是对企业的评价。主要包括:企业对学校资金、设备、场地、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投入;企业在实用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和执行等方面,增强与学校的联系和沟通,提供相应的知道和帮助;企业在教、产、研等方面,实现与学校的深层互动;校企双方既分工又合作,沟通与协调顺畅,以高效培养学生实用技能,有效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企业的人才需求得到满足,经济效益逐步提高。三是对学生的评价。需要做到:评价内容综合化,更加注重理论知识以外的综合职业技能的发展;评价方式多样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更加注重学生实验实习过程的积累;评价标准层次化,做到步步为营、因材施教;评价主体多元化,重视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引进企业评价。科学的评价机制更加有利于企业、学校和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6月发布.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教改2013年1号文件.
  [3]张俊英.学校与企业:校企互动双向介入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48.
  [4]康科.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4-55.
  作者简介:
  徐家博,温州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马旭明,温州大学法政学院研究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47507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