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丽敏

  摘 要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理论培养为基础,注重实践教学环节,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面对当前社会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扩展,培养具有一定社会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使其更适合企事业单位的需求,同时提高学生的就业率,缓解高校就业率偏低的现状。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培养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核心能力,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高校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大体上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的设置与规划,注重学科中实践部分的建设。教学内容的设置依据课程设置和其它专业开设的经验,运用固有的模式:理论讲授、实践训练、社会实习或实践等。
  理论讲授是本学科的基础知识、文化素养、审美能力的培养。目前,高校中所强调的理论是实践的陪衬,是为了实践而实践的理论。然而,高校现有的理论讲授是与社会实际生产相脱离的理论,大部分学校在理论讲授的过程中都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这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往往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各大高校教师应有的知识技能水平都与社会脱节,更何况是把已经掌握的知识能力传授给没有基础的学生。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如何才能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环境呢?
  实践训练是把所讲授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和技能训练上,从高校所宣传的实践训练,基本总结可以看出是把理论运用到实践,是理论知识的扩展。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面对当前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学校的一成不变的理论与固有的实践项目,如何才能更好地应对当前社会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社会实习或实践是把在校生提前推向社会,提前体验了社会工作,并没有体现出学校在社会实习中体现什么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些体验完全可以在毕业以后自己就能够完成的。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来看,更是体现不出社会实习所发挥出来的应用型作用。那么,如何才能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到实际呢?
  2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
  高校人才培养的方案结合社会需求和高等职业教育当前的地位出发,确定其教育定位和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使之成为有别于研究型,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内在素质,服务第一线的高等应用型人才。面对社会中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已经在各大高校中不断蔓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如何能够更好地列入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待各大高校切实列入实际的教学与教师队伍的培养,不仅要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实时更新,还应不断提升一线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
  2.1 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高校教师的招聘现在已经面临高学历的就业压力,紧缺专业是硕士研究生,一般专业为博士研究生。高学历的教师能够对当前的学术领域中的基本理论有较高的认识力,教书育人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当前高校教师已经在学校的封闭式状态中失去了与社会的工作联系。部分学校还规定不能挂职后到社会上工作,一旦查出严格处理。其实学校应该在教师们完成学校本职的教学工作以后,鼓励其外出从事社会实践工作。但是在学校教学压力的作用下,这种基本理论的提升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然而另一方面,个人的社会实践能力已经逐渐与社会脱节。怎样才能更好提高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呢?与社会一线生产接轨,是最快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针对的是学生的培养,那么这种培养是离不开教师的应用型培养的。根据学校的专业进行分类,对各种专业所针对的行业进行有效的沟通与联系,制定定点的教师培养方案,分批、分门类进行社会性的专业训练。教师参与到社会实践有别于企业中的技术人才,教师以自身的素养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实际训练中,并且能够深层次地挖掘社会实践,并提升相关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2 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
  教师队伍的应用型能力培养能够得到认定以后,建立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就不再是空谈了。那么,该如何实施对学生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呢?
  当前社会发展迅速,专业知识和技能日新月异,行业发展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更新,提供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职位不断变化。因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才是当务之急,培养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并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毕业生的社会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已经成为当今时代高素质劳动者社会能力培养的重要标志。
  首先,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别于社会中的技术培训,培养的是综合素质能力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大学中合理安排必要的人文素养课程,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能力。第二,在文化素质培养的基础上,还要掌握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这一部分的理论知识学习不能急于求成,是为本专业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高校教师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能力,通过基础课程的培养,综合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能力。第三,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松懈。基础理论的学习是本学科的奠基石,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扩展专业知识范围,因此,高校不能为了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实践性,放弃或缩减专业理论知识,而是应该合理安排本课程的专业理论课。第四,实践技术课程的学习与应用。实践类课程更多的是要求学生掌握一门技术或者一种操作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类应用型课程。此类课程要区别于社会的培训学校,高校的实践课程教授的是基本的技术能力,并扩展社会的先进技术,教授学生触类旁通的本领,以应对社会需求的千变万化。最后,特殊专业结合各自的培养目标及其对应行业的社会需求,在校内进行有效的实践训练,或者由教师带队走到市场进行社会实训,能够较好地起到实践的带领与指引作用。
  参考文献
  [1] 蒋毅坚,张树刚.“后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地方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10(12).
  [2] 张红梅,王淑荣,孙晓东.人文素质教育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3] 张保华.项目化教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之我见[J].福建电脑,201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48265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