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高职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袁博

  摘 要 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就业问题凸显。有就业优势的高职院校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形势有客观的认识,本文以高职学生就业的相关数据为依托,分析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给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改进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就业形势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近期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形势
  据教育部统计,2011届本科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8%,比2010届毕业生91.2%的就业率略降;高职院校2011届毕业生就业率比2010届增长1.5个百分点,达到89.6%。就待遇而言,2011届科毕业生月均收入为3051元,比2010届长了236元; 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月均收入为2482元,比2010届增长340元,收入增幅大于本科毕业生。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2届高职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0.4%,比2011届上升0.8个百分点,连续三年增长,并首次实现就业率仅次于985高校的局面。我国高职学生就业形势整体向好发展。但辩证地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既有优势也存在问题。
  2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条件分析
  2.1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优势
  (1)各项政策为高职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在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发展阶段,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不可回避。2010年国家《教育纲要规划》强调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定位了高职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主要功能,充分肯定了高职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2006年发布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促使高职教育工作深化改革,逐步形成体系,使高职教育在不断完善中快速发展。
  (2)教育定位为高职学生就业提供强劲的竞争能力。全国人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着力打造“美丽中国”,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人才市场也经历着用人观念变革。现在的工作主要“劳智而不劳力”,从业人员要具备专业知识,也要掌握职业技能。这要求高校毕业生不仅能科学创新理论能力,也能及时发挥实践能力。
  高职教育是在高校学历教育基础下,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核心任务的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就经历理论知识的和实训操作的知识转换,能够学以致用,为步入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而实现学习到工作的无缝对接,是社会发展中应用型人才的中坚力量。
  (3)择岗观念将高职学生就业引向广阔的发展空间。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相对于与当前社会发展和就业环境滞后。多数毕业生脱离自身实际,不愿意选择一线岗位。但在我国经济发展主导趋势的带动下,知识性服务业与生产制造业对人才需求量缺口较大,“灰领”岗位远远超过“白领”岗位。
  我国高职院校把为社会发展培养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①作为教育培养目标。学生从入校开始就对自己初次就业的岗位有较为明确的定位,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在择业时有充分的一线工作准备,能够实现人才资源与岗位的合理配置。
  2.2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短板
  (1)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从入校开始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对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学习上。单从“专”的角度看,这些学生大都能胜任行业中的相关岗位。但知识经济时代不仅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速度提升,一个工作领域融合了多学科知识。高职院校学生在追求“一专”时也面对“多能”的考验。(2)本科高校教育模式调整给高职学生就业带来挑战。随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和社会就业趋势的引导,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观转变;另一方面,就业形势和教学反思倒逼学校改变原来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同高职院校不再泾渭分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择岗优势受到影响。(3)就业观念滞后造成高职学生就业时容易错失良机。由于人力资源充足,就业市场其实已成为买方市场。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抱有等待用人单位找上门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这就会在竞争中错失展示自我的良机。
  3 给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的建议
  3.1 师生共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在加强专业课程安排时兼顾公修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扩展其知识面,在加强专业素质时并兼顾人文、社会知识素养,培养科学思考和应用分析等必备素质。“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学习和实训条件,积累文化理论知识,锻炼动手和组织能力;有针对性地参与校内外的活动,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刻苦钻研的职业品质,努力成为适应职场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3.2 使就业指导教育落到实处
  通过“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或者讲座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改变对工作地域、单位性质等方面不合时宜的认识;向学生传达国家的就业政策,分析同层次院校和相关专业的就业情况。学生根据掌握到的就业知识,结合自身实际尽早、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以此减少因盲目和仓促的被动就业以及对岗位缺乏认同感而造成的“呆不长、留不住”的现象。
  3.3 强化产学结合道路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校企合作”是多数高职院校发展的活力所在,高职院校应加强同企业合作,在顶岗实习的教学环节中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并此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理性的认识;积极向就业主管部门及用人单位直接联系,在校内形成畅通的用人信息渠道。用人单位作为社会发展的受益者和服务者也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招聘中合理设置用人条件,给高职毕业生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在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学生应充分发挥优势,努力弥补不足,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才能在就业择岗时克服就业难题,获得施展才华的平台。
  注释
  ① 马树超,范唯.高职教育:为区域协调发展奠定基础的十年[J].中国高等教育,2012(18).
  参考文献
  [1] 梁国胜.高职教育不是一个没有竞争的孤岛[N].国青年报,2013-09-02.
  [2] 2013年中国教育在线高招调查告.http://www.eol.cn/html/g/gzbgh/index.shtml, 2013-05-23.
  [3] 赵东新.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09-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48265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