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草原旅游发展中社区居民的感知与态度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珊 吕君

  摘 要:社区居民是旅游地最核心的利益相关者,其对旅游发展的感知和态度是旅游发展状况的“晴雨表”。研究以希拉穆仁和辉腾锡勒草原旅游区为例,运用问卷调查和借助社会统计软件工具,分别就社区居民对草原旅游发展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旅游业发展的态度、参与旅游发展能力的感知和态度、参与旅游发展行为的感知和态度等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可知:(1)草原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意愿比较强烈;(2)对旅游发展影响的正效应持积极态度;(3)对旅游发展促进居民素质提高比较认同;(4)对旅游业总体持欢迎态度,但对旅游业发展现状还不太满意;(5)对旅游发展影响的负效应持中立态度。最后希望政府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旅游相关的教育培训,以培养其参与旅游发展和利益分享的技能。
  关键词:旅游发展;感知和态度;因子分析;教育培训
  中图分类号:K9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3.04.012
  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草原旅游发展中的利益相关者可以分为直接利益相关者和间接利益相关者[1],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利益群体,社区居民的支持对旅游业成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旅游的影响,在目的地社区这一层次上体现得尤为突出[2]。上世纪60年代以来,有关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获得广泛地研究,涌现出很多的相关成果,为更好地理解旅游积极和消极感知和对特定政策支持之间的关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居民感知内容与维度[3.4]、居民感知与态度差异的影响因素与判别指标[5-12]、相关的解释模型[13-16]、居民感知与态度之间的作用模式[17-21]等方面。虽然研究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问题的相关成果较多,但是缺乏规范和一致的研究方法与手段[22];已有的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研究主要是描述性的,这显示这个领域仍旧处在学科发展的初期阶段[23]。本文拟通过分析社区居民对草原旅游发展的态度,以期为协调当地政府与居民之间、旅游企业与居民之间、社区居民与旅游者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提供参考,最终促进旅游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达到社区和旅游发展双赢的目的。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本文的研究区域为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区和辉腾锡勒草原旅游区。前者位于包头市达茂旗东南部的希拉穆仁镇,距其政府所在地百灵庙镇83公里,距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73公里,距包头市220公里。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区共有草场面积714平方公里,旅游区从1979年开始对外接待游客,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成为自治区接待能力最大的草原观光旅游区。目前,希拉穆仁旅游区共有旅游企业、个体经营户171户,拥有建筑面积超过2万余平方米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有蒙古包2124顶,日接待游客能力达到1万多人次,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100多人,旺季时超过3200多人。后者西距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100公里,呼和浩特机场95公里,东距北京380公里,是距京津冀晋最近的草原。辉腾锡勒草原是高山草甸草原,平均海拔2100米,总面积600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85%以上。目前,整个草原共有旅游景区13家,其中A级以上景区4处,从业人员2000多人,日接待能力13000多次,住宿能力7000多人次。
  1.2 调查方法
  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草原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了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问卷法主要利用方便抽样法。抽样调查在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区和辉腾锡勒草原旅游区进行,对于具备一定文化水平的居民让其自己填写,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调查员当场解释;对于不具备填写能力的居民,由调查人员逐题询问并根据受访者的回答代为填写。
  1.3 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包括6部分内容,第1部分是被调查者基本特征状况,主要收集社区居民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及社会属性;第2部分是社区居民对旅游经济影响的感知;第3部分是社区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第4部分是社区居民对旅游环境影响的感知;第5部分是社区居民的旅游参与态度和能力;第6部分是社区居民的旅游参与行为。为了便于量化评价,第2-6部分调查内容采用李克特量表的方式设计问卷回答项,要求被调查者用1(非常反对)-5(非常赞同)的5个级别来表明自己的感知和态度。感知调查表采用李克特量表式设计5个回答项,量表分为1-5等级评分,1表示非常反对,2表示反对,3表示既不同意也不反对,即中立无意见,或无法判断,4表示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平均值在1.0-2.4之间表示反对;2.5-3.4之间表示中立;3.5-5.0之间表示赞同[24]。2009年8月,在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区和辉腾锡勒草原旅游区现场发放120份问卷并回收,回收有效问卷106份,有效率为88.3%。被调查者的基本特征状况见表1。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本研究使用SPSS13.0软件为资料分析工具,进行信度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等。对于每一项目与问卷整体的相关度,如果某项目与整体的相关度小于0.30,那就应当被删除,但一般认为如果项目与整体的相关度小于0.30的项目被删除后,α值大于该问卷整体的α值,那该项目应被删除;如果小于该问卷整体的α值,那该项目可以视为可信,在相关度分析时可不删除。如果在没有项目被删除的情况下,α值大于0.70,那该问卷整体是可信的。如果α值小于0.70,在不可信项目被删除后升至0.70以上,则该问卷整体变为可信[25]。本问卷量表共有36个项目,根据以上信度检验原则与程序,剔除5个不可信项目后,得到由31个问卷项目所组成的量表。量表整体的α值为0.813,意味着评估项目有较高的相关性,内在信度较高[26]。
  根据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对项目变量进行KMO值计算和Bartlett球形检验。KMO检验用于检查变量间的偏相关性,取值在0-1之间。KMO统计量越接近于1,变量间的偏相关性越强,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实际分析中,KMO统计量在0.7以上时,效果比较好;而当KMO统计量在0.5以下时,此时不适合应用因子分析法[27]。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KMO值为0.835,Bartlett球形检验X2=1423.280,df=465,Sig.(X2)=0.000<0.01,选项之间具有一致性,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影响的感知和态度
  2.1.1 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经济影响的感知和态度
  在社区居民的调查问卷量表中,设计了6个问题项目来了解草原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经济影响的感知与态度(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草原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的经济影响持积极的肯定态度。其中,70.8%居民认为旅游业能增加居民就业机会;71.3%居民认为旅游业能增加居民个人收入;74.5%居民认为旅游业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74.5%居民认为旅游业能够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还有54.7%的居民认为旅游改善了社区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此问题项的赞成率不如以上几个问题项高,可能是由于草原旅游区多位于偏远地区,基础设施非常落后,而用于旅游开发的资金非常有限,虽然旅游区也大力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但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此外,社区居民对旅游业导致当地物价上涨的感知不敏感,只有32.1%的赞成率,表现出了中立的态度。
  2.1.2 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和态度
  在社区居民的调查问卷量表中,设计了11个问题来了解草原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与态度,其中2项在数据处理中为不可信,予以删除,剩下了9项(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草原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带来的社会文化正负影响感知都比较敏感。多数社区居民认为草原旅游发展能够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利于当地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发展,有利于当地和外界进行文化交流,提高自身素质,可以促进社区居民对社区的热爱。同时,多数居民也认为草原旅游发展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降低,导致传统生活方式和民风民俗发生改变,破坏了当地居民宁静的生活氛围。对“发展旅游业可以使居民思想观念有所进步”基本同意,这可能是思想观念的进步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旅游业只是其中一个条件。对“旅游业可以丰富当地的文化生活”持中立态度,这与我们的调研和观察相符,草原旅游发展并没有明显地给草原社区带来丰富的文化生活。
  2.1.3 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环境影响的感知和态度
  在社区居民的调查问卷量表中,设计了5个问题项目来了解其对旅游发展环境影响的感知与态度,其中1项在数据处理中为不可信项目,予以删除,剩下了4项(表4)。
  据表4,草原社区居民对“旅游使本地居住和生活质量提高”、“旅游业增强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持赞成态度,对“旅游业有利于草原保护”、“旅游业导致环境污染”持中立态度。而且标准差较大,说明社区居民中对这些问题项的看法并不一致,持赞同和反对态度的居民都占相当比例,揭示了草原旅游发展中居民的旅游受益相当不均衡。
  2.2 社区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态度
  在社区居民的调查问卷量表中,设计了3个问题项目来了解草原社区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态度(表5)。社区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态度也证明了其对草原旅游发展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的感知和态度,认为旅游业的发展总体上利大于弊(赞成率65.1%),大多数居民愿意参与旅游开发(赞成率74.5%),支持未来本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赞成率72.6%)。
  2.3 社区居民对参与旅游发展能力的感知和态度
  在社区居民的调查问卷量表中,设计了5个问题项目来了解草原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能力的感知与态度,其中1项在数据处理中为不可信项目,予以删除,剩下了4项(表6)。草原社区居民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参与旅游经营,并对旅游有所了解,反映了居民对参与旅游发展的自信。对“有足够的知识和技术参与旅游经营”持中立态度,说明他们也能够认识到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足够的知识和技术。而对于政府部门对社区旅游发展的支持程度,大部分社区居民认为政府的支持远远不够。
  2.4 社区居民对参与旅游发展行为的感知和态度
  在社区居民的调查问卷量表中,设计了6个问题项目来了解草原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行为的感知与态度,其中1项在数据处理中为不可信项目,予以删除,剩下了5项(表7)。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明显受经济利益驱动,在社区居民参与的问题项中,愿意自主经营一些旅游项目的平均值和赞成率都很高。对教育培训问题项的平均分和赞成率都最高,说明社区居民对知识和技能的强烈渴望。社区居民也愿意参与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参与旅游政策制定和决策过程,在对愿意参与旅游规划方面虽然平均值是3.77,但赞成率是48.1%,许多居民认为旅游规划是一个技术过程,不知如何参与而感到迷茫。
  2.5 社区居民对参与旅游发展感知和态度的因子分析
  为了更好的揭示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感知、对旅游业发展的态度、对参与旅游业发展的能力以及对参与旅游发展行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并利用最大变异法(varimax rotation)进行因子旋转,萃取特征值大于1、因子载荷大于0.40的因子,共提取了5个主因子(见表8),5个主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8.744,解释了原有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因子1包含10个项目,反映了社区居民对草原旅游发展影响正效应的感知;因子2包含5个项目,反映了社区居民对草原旅游发展影响负效应的感知;因子3包含8个项目,反映了社区居民参与草原旅游发展的意愿;因子4包含4个项目,反映了社区居民对草原旅游促进居民素质提高的感知;因子5包含4个项目,反映了社区居民对草原旅游发展的总体态度。
  3 结论与讨论
  从以上社区居民对草原旅游发展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的感知和态度分析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社区居民认为旅游发展对社区有积极的影响,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生活水平,提高社区知名度,使他们学习和了解更多的知识等等,但对旅游发展所来的社会文化与环境负面影响也明显感知。按照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案例研究区正处于巴特勒所描述的发展阶段,社区居民虽然对草原旅游业的发展态度还处于多克西“欢欣”阶段,可是社会文化和环境问题也随之而至。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由于目前社区居民对草原旅游发展的经济意向和经济期望比较强,所以总体上比较支持旅游业的发展。随着需求层次的升高,尤其是当旅游发展超越了其社会承载力的最高承受度,社区居民参与度不深,参与面不广时,居民感知以及对旅游发展的态度也将发生转变。   社区居民对参与旅游发展感知和态度的因子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因子3的均值最高(3.83),反映了草原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意愿比较强烈;其次是因子1(均值为3.77),整体来看草原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影响的正效应持积极态度;再次是因子4(均值为3.74),表明草原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促进居民素质提高还是比较认同的;第四是因子5(均值为3.74),表明草原社区居民对旅游业总体持欢迎态度,但对旅游业发展现状还不太满意;最后是因子2(均值为3.48),反映草原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影响的负效应持中立态度,但均值达到3.48,也再次表明居民对草原旅游发展影响的负效应是明显感知的,只是寄希望发展旅游带来利益而已。
  参考文献:
  [1] 刘丽梅,吕君.旅游发展中利益相关者环境意识水平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11):161-165.
  [2] Simmons D G.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Planning[J].Tourism Management, 1994, 15(2): 98-108.
  [3] Lankford S V,Howard D.Developing a tourism impact attitude scal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4, 21(1): 121-139.
  [4] Ap J,Crompton J L. Developing and testing a tourism impact scale[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8, 37(2): 130-138.
  [5] Liu J C,Var T. Resident attitudes toward tourism impacts in Hawaii[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6, 13(1): 193-214.
  [6] Haralambopoulos N,Pizam. A Perceived impacts of tourism: The case of Samo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6, 23(3): 503-526.
  [7] Smith M D,Krannich R S. Tourism dependence and resident attitude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8, 25(4): 86-102.
  [8] Weaver D B,Lawton L J. Resident perceptions in the urban-rural fring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1, 28(2): 439-458.
  [9] Besculides A,Lee M E,McCormick P J. 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the cultural benefits of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 29(2): 303-319.
  [10] Andereck K,Valentine K,Knopf R et al. 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community tourism impact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5, 32(4): 1056-1076.
  [11] 章锦河.古村落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分析:以黟县西递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19(6):105-109.
  [12] 苏勤,林炳耀.基于态度与行为的我国旅游地居民的类型划分:以西递、周庄、九华山为例[J].地理研究,2004,23(1):104-114.
  [13] Doxey G V. A Causation Theory of Visitor-Resident Irritants, Methodology and Research Inferences[A]. In Conference Proceedings: SixthAnnual Conference ofTravel ResearchAssociation[C]. San Diego, 1975.
  [14] Butler R W. 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Resources[J]. Canadian Geographer, 1980, 24(1): 5-12.
  [15] Ap J. Residents Perceptions on Tourism Impact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2, 19(4): 665-690.
  [16] Pearce P L,Moscardo G,Ross G F. Tourism Community Relationships[M]. Elsevier: Oxford, 1996.
  [17] Ko Dong-Wan,Stewart W P.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of residents'attitudes for tourism development[J]. Tourism Management, 2002, 23: 521-530.   [18] Gursoy D, Jurowski C,Uysal M. Resident attitudes: A structural modeling approach[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 29(1): 79-105.
  [19] Lee C K, Back Ki-Joon. Examining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among perceived impact, benefit, and support for casino development based on 4 year longitudinal data[J]. Tourism Management, 2006, 27: 466-480.
  [20] 杨兴柱,陆林,王群.农户参与旅游决策行为结构模型及其应用[J].地理学报, 2005,60(6):928-940.
  [21] Dyer P,Gursoy D,Sharma B et al. Structural modeling of resident perceptions of tourism and associated development on the Sunshine Coast,Australia[J]. Tourism Management, 2007, 28(2): 409-422.
  [22] 肖洪根.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兼论国外旅游社会学研究动态(下)[J].旅游学刊,2002,17(1):59-68.
  [23] Haley A J,Snaith T,Miller G. The social impacts of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Bath, UK[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5, 32(3): 647-668.
  [24] Fredline E,B Faulkner. Host Community Reactions:A Cluster Analysi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0, 27(4): 763-784.
  [25] 卞显红,张树夫,王苏洁. 旅游发展中居民态度与社区问题研究[J].人文地理,2005(4):95-101
  [26] Choi W M,Chan A,Wu J.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Hong Kong's image as a tourist destination[J].Tourism Management, 1999, 20(3): 361-365.
  [27] 张文彤,董伟.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Analysis of Community Resident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in the Grassland Tourism Development
  WANG Shan, LV Jun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Inner Mongolia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Hohhot 010051, China)
  Abstract: Community residents are the core of tourism stakeholders, their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 tourism development are the "barometer" of tourism development status. The study takes Xilamuren and Huitengxile grassland tourist area as an example, us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social statistical software tools, and analyzes on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of grassland tourism development,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of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capabilities and behavior and so on The reswlts show that: (1) grassland community residents' will of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is very strong; (2) they hold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mpact; (3) They are more agreeable that tourism development will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esidents;(4) They generally welcome for tourism, but still not satisfy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ourism; (5) when relating to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impac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hey hold a neutral attitude.
  Key words: tourism development; perception and attitude; factor analysis; educational training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48281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