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课程网络平台资源学生共享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易彪

  摘要:近十年来,网络平台建设与发展成效显著,对推动学生共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平台建设在观念、资金、资源、技术、机制及上网学习等方面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实行资源建设与不断更新相结合,平台建设与技术提升相结合,特色资源与学生需要相结合,网络平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实施长效机制, 制定“有效措施”,促进平台建设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充分开放和学生“大面积”共享。
  关键词:课程资源;网络平台;长效机制;辅助教学;学生共享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6-8267-03
  随着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课程网络平台(简称网络平台)日益成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和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什么是课程网络平台呢?简言之,就是为教学服务,实现教学资源转化为学习资源的硬件设施、设备及软件系统。从2003年起至今,教育部出台了系列文件和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课程改革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据不完全统计,从国家到地方各级各类学校相继建设了不同学科专业课程的二万多门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及其相应的网络平台,加上地方是四万门之多,可谓成绩显著。这些平台显现了课堂教学不具有的独特优势:一是网络平台拓宽了教学渠道,不受时空限制,实现了远程自主学习。二是网络平台丰富的知识量,满足了学生多方面的共享。三是形式多样的上网学习,增强了吸引力,提高了学习效果。四是网络平台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和方法的转变,不断探索课堂与平台结合的教学新模式。五是网络平台资源的开放共享,为“学习型社会”创造了条件。但是,随着课程网络平台的广泛建立和使用,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若不加以重视和解决,会直接影响资源共享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 课程网络平台资源学生共享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网络平台经粗略统计,除“爱课程网”、“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高校思想理论政治课网站”、“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网站”和一些985、211大学的课程平台比较规范先进外,其余各级各类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资源建设、平台技术、网站投入、平台维护管理、资源开放与学生共享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1.1 课程网络平台资源学生共享存在的问题
  1.1.1 网络平台资源建设不足,开放性低,个性化差,更新率低
  根据教育部课程平台资源建设标准和要求,平台资源必须提供相应的基本资源、拓展资源和特色资源(实践资源),满足资源开放和学生共享。事实上,绝大多数学校“基本资源”充足,但千篇一律(陈旧、单一,很多是教材的翻版);“拓展资源”虽有,但量少质弱,开放性低,缺少特色资源(个性化资源)和“虚拟”实践资源。这就造成平台资源缺乏吸引力,加之资源少,更新率低,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上网学习共享。
  1.1.2 网络平台技术交互性、监控性、自定义差,智能化低
  很多学校所建网络平台“千人一面”,以学校主页为依托搭建,网络信息呈现以静态为主,缺少“资源共享、个性化展示、网络辅助教学”三大功能。在资源共享上不能提供多元化、立体化资源模板,没有共享权限设置和资源检索工具;在个性化展示上,以2D网络平台为主,平台界面、栏目、背景、封面、内页、标签等自定义差;在网络辅助教学上,不能完整提供“公告、作业、讨论、答疑、自测、交流、考试”等七大功能互动模块;平台建设及软件选择智能化低。
  1.1.3 网络平台资源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度大,可控性不强,点击率低
  课堂教学教方具有强制性、目的性,学方具有被动性、依赖性等特点。在 “另一时空” 网络平台里:一是学生学习普遍自觉性较差;二是远程学习,目的性不强,他律性低,自由度大;三是一部分学生缺乏上网知识,平台操作力不从心;四是网络平台智能化低,没有平台跟踪监控记录技术。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可控性不强,不想上网或无法上网,点击率低,平台闲置,不能实现“大面积共享”。
  1.1.4 网络平台与课堂教学结合不够,平台辅助教学功能还未充分发挥
  网络平台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平台和课堂能否恰当结合?直接影响平台辅助作用的发挥。从实际情况看:其一,教师不太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方法较慢,二者结合较少。即便有为者,也是无所适从。其二,许多课程资源建设滞后,还没有将课程资源真正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平台资源粗糙稀缺,课堂无法利用。其三,平台与课堂结合的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还没有找到各门课程普遍适应的较好模式,无法借鉴和推广,平台资源利用率低。其四,很多平台智能化低,缺少交互功能模块。无法承载和运行教学资源,无法展开讨论、答疑、实验、自测和考试,难以完成课堂延伸的部分任务。由于上述情况的直接影响,导致平台与课堂结合不够,平台辅助教学功能还未充分发挥,造成资源无法共享。
  1.1.5 网络平台重前期申报,轻后期建设,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大多数学校为了申报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重前期申报、前期投入、前期建设,迎接评检;一旦申报成功,轻后期投入、后期建设,平台资源疏于建设、管理和更新,重形式主义,轻内涵建设,有极强的功利性。缺少《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申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缺乏课程网络平台资金投入、队伍建设、资源建设、平台技术革新和运行、管理、维护的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1.2 课程网络平台资源学生共享存在问题的成因
  上述问题是课程网络平台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究其成因:一是课程网络平台是新事物,在我国建设发展时间不长,探索研究不够,积累的经验不多,课程建设者对平台建设自身发展的规律和本质认识不足,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二是学校领导者、课程建设者受急功近利思想影响,重视前期申报,轻视后期建设。三是很多学校没有资金和长效机制作保障,对课程资源建设、平台技术改造和资源更新造成影响,后劲乏力。四是平台资源利用没有处理好知识产权问题,直接影响资源的补充和开放程度。五是学生自觉性不强,自律他律不够。学方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校方没有把“上网学习”列入教学计划;教方没有明确的“上网学习”要求,加之很多平台没有“上网监控记录”功能,导致学习失控。   2 实现课程网络平台资源学生共享的对策
  网络平台资源建设与学生共享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工程。只有根据系统中“观念、资源、技术、团队、资金、机制、管理和学生”等环节出现的问题、成因对症下药,找到良策,才能实现资源充分开放和学生“大面积”共享。
  2.1 课程资源建设与不断更新相结合,提高更新率,满足共享
  针对平台基本资源千篇一律,拓展资源量少质弱,开放性低,资源更新率低等问题。第一,把教育部文件执行好。按照《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12〕2号)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2012版)等三个文件中规定的资源和技术标准(目前是较为先进的)办事,打造开放的优质的平台资源,充分满足学生共享。第二,把奖惩机制落实好。要求资源建设者、平台管理者和技术维护者分工合作,责任到人,任务到位,长期做好资源建设、管理、维护和更新工作。工作优劣并与质量考核、评教、绩效工资、年度考核、评优选先和职称评定挂钩,落实责任制、奖惩制,充分调动团队成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把资源平台建设费保障好。建设费含知识产权转让费、设施设备费、技术更新费和管理费等。这些要列入建设预算,做到有稳定经费,支撑可持续发展。第四,把知识产权问题解决好。为了既可以获得更多的课程资源,又可以防止侵权和法律纠纷。依据《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采取以下办法:一是课程建设单位(学校)与知识产权者(包括教师)签订一次性转让协议,长期使用资源。二是课程团队内部打破知识封锁,通过适当补偿或无私捐献的办法,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或研究资料),提供给课程建设单位和平台永久使用。这样既可以从国内外,校内外非建设者手中获得优质稀缺资源;也可以从建设者手中获得重要资源。既可以改善基本资源状况,又可以增加拓展资源的总量与质量,实现资源的最大限度开放。第五,把平台资源建设好。课程建设者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努力把课程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学资源转化为平台资源,实现量多质优的建设目标,保障资源持久更新,实现资源充分开放和保证共享。
  2.2 网络平台建设与技术提升相结合,提高智能化,支撑共享
  针对很多学校所建平台“千人一面”,缺少交互性、监控性和自定义功能,智能化低的现状,可采取如下办法:一是依托学校主页搭建网络平台,构建B/S结构,在终端上选择智能性、实用性、经济性和可操作性的平台软件。目前天空教室精品课程软件(2012年版)、谷秋精品资源共享课软件(V2.5)智能化程度较高,可供选择。可以构建教学兼备、互动交流、自定义设置等多功能的立体共享平台。二是依照《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2012版)标准,可创建支撑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的多功能共享平台。但平台建设永无止境,必须寻找国内外先进平台软件,不断提升平台技术含量,提高智能化、多功能化和立体化。三是注意视觉形象设计,构建活力平台。按照“分层设计理论”, 在风格定位、界面功能、导航系统、板式视觉、线条形状和色彩设计等方面,通过科学设置和设计,改变没有生机活力的“千人一面”状况,实现视觉系统形式和功能的完美的统一,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体验学习[1]。四是实行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提高师生熟练掌握多媒体信息技术和上网操作技术,便捷畅通上网。如教师的资源制作技术、管理技术、监控统计技术;师生的交流互动技术、学生上传下载技术及导入退出系统技术等等。五是实行平台智能化管理与人工管理相结合。落实相关人员工作责任制,抓好网络平台“建设、运行、更新、监控、记录、维护和安全”等工作环节,以便捷可靠的技术支撑共享。
  2.3 特色资源建设与学生需要相结合,突出个性化,吸引共享
  针对网络平台资源大众化多,个性化少,无法吸引共享的问题。这就要求特色资源建设与学生需要相结合,突出特色资源,增强上网吸引力。学生需要千差万别,根据学习需要理论,但都离不开“求知需要、技能需要及人文素养需要”等三种需要,资源建设就应结合这些需要。特色资源体现为: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少我多的学校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特色和课程特色。特色资源建设是吸引共享的关键因素。具体讲:利用智能化多功能平台软件,建设特色资源模块。第一,平台界面视觉形象要体现办学理念、思路和战略目标等方面的办学特色。第二,平台模块要体现学科特色。在平台上彰显本学科在地方、全国、乃至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模块标明本学科有大家、院士、学者和中小学教育专家等人物特色;标明有学术论文、专著、发明创造等科研成果特色;标明有本学科研究(实验、实践实习)中心(基地)特色等等,让学科特色增加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第三,平台模块要体现专业课程特色。如思政类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现实热点、难点和思想问题的时事政治特色;历史类体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以史为鉴特色;地理类要体现资源环境助推经济发展特色;语言类体现口语技巧练习特色;艺体类体现艺体人才在全国的影响特色;机械、交通、计算机和建筑园林等专业要体现工程化特色;理、化、生专业课程要体现网上“虚拟”实践特色;专业课与学校社团相结合,体现校园文化特色等等。第四,突出平台功能性学习特色。如突出平台课程教学资源库型特色;突出平台交互式功能型特色;突出平台学科学习型特色;突出平台综合学习型 (很多中小学学习网站)特色;突出平台专题学习型特色;突出平台考试型( 如考研类网站)特色[2] 等等。总之,特色资源要围绕学生需要建设,突出个性,激发兴趣,吸引共享。
  2.4 网络平台资源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创新教学新模式,辅助共享
  针对平台资源与课堂教学结合度不高,资源利用率低,没有真正起到辅助教学作用。在打造好优质教学资源和选好智能化多功能平台软件的前提下,着手解决网络平台资源的辅助教学问题。一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与平台结合教学,要大胆实践和探索,做促进网络平台资源辅助教学的推手。二是网络平台是课堂教学时空的延伸,课堂教学的部分任务可以在智能化高的多功能平台中学习完成。利用平台的“公告、作业、讨论、答疑、自测、交流、考试”等七大辅助功能,既可以用讨论模块中设置的qq群、聊天室、电子论坛、微信、E-mail等信息传递形式,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和答疑;也可以在平台上自主学习、预习、作业、复习、自测;还可以利用虚拟“实验、实践和实习”特色模块,进行网上实验、实践和实习。学生通过平台自主或交互式学习,既解决了课堂教学时间紧、任务重的矛盾冲突,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还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平台起到事半功倍的辅助效果。三是积极实践和探索网上考试新模式。建立理论课和实践课考题数据库系统,学生利用考试模块平时上网模拟学习、练习、实验和自测,期末课程学完后可上网集中考试。探索网上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上网学习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新模式,通过网上考试力促学生上网学习共享。四是课堂现场结合网络平台资源教学,充分利用平台资源的丰富性、趣味性吸引学生,开展课堂辅助教学。目前上海大学李梁老师提出的在“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逻辑的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也称“创新教学模式”,可供大家借鉴,较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这个模式是在“适时教学模式”(缩写为“JiTT”)与“基于问题逻辑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基础上,立足中国思政课教学实际探索出来的。模式按“三个阶段和七个步骤”运行教学[3]:第一、二、三步骤用于完成第一阶段的“课外基于网络平台的教与学任务的设计”(预习、反馈和调整);第四、五个步骤属于第二阶段,用于“课内基于问题逻辑的教与学方法的设计”(教师授课、解答和学生讨论或辩论。 第六、七个步骤用于完成第三阶段的“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总结与学习任务的设计”(学习体会和难题探究)。此模式运用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总之,平台与课堂结合的创新模式刚刚起步,任重道远。只要课堂与平台结合的路在走,就有希望。只要课堂充分利用平台资源教学,辅助效果就更加明显,辅助共享就更加到位。   2.5 制定“有效措施”,促进学生“积极上网”,自觉共享
  针对当代学生学习自觉性普遍较差,不爱上网学习,点击率低的实际,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强化上网。第一,加强学生学风建设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目的性。第二,对学生上网学习管理实行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一方面学生要强化自律,增强自我约束意识和自控能力;另一方面要强化他律,教学主管部门要把“上网学习”纳入教学计划,规定学生相应的上网学习时数,做到有量化性和可操作性,把学生上网学习、实验的过程、内容和结果作为教学考试考核和评价的依据,制定上网学习评价制度和奖惩制度,力促学生“上网学习”。第三,推行用户注册,身份验证制度,行使各自权限配合加强管理。一要充分发挥“监控交互功能模块”的智能管理作用,强化对学生“上网学习”的“跟踪、监控、记录与评价”。二要发挥“超级用户、教师、管理员、技术维护员”的建设、管理和维护作用。课程负责人兼任超级用户,总揽全局,具备查看所有课程资料的权限;管理员具备完全的权限,负责系统重大参数的设置和系统主要管理(课程、用户、课程工具、系统工具等);专业教师即教师用户,对本门课程具备完全的权限,修改所授课学生信息,管理课程通知、教师档案、课程信息、课件、作业及课程循环器等[3],起到监督控制和统计作用。学生用户登录平台后,无论进入资源库系统“搜索、浏览、录入、下载和评论”,还是进入“学习、作业、自测、考试、答疑、交流和互助协作”功能系统,其个人动态信息数据,将记录于“个人信息库”,作为学生思想品德和学业成绩综合评价的依据,促进学生“积极上网”,自觉共享。
  2.6 实施长效机制,促进平台建设可持续发展,持久共享
  针对大部分平台都存在着重前期申报建设,轻后期建设;重前期投入,轻后期投入;重形式主义,轻内涵建设,造成平台资源量
  少质弱,闲置率高,更新率低、点击率低的实际情。必须着手建立和实施长效机制。一是学校要高度重视。成立“课程网络平台建设可持续发展”领导小组,切实加强课程平台建设的领导。制定《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申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建立“建设、运行、管理、监督、检查、评估和奖惩”的激励与制约机制,确保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和资源的优良整合,促进平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专业教师与技术骨干)、配备齐全(设施设备、课程负责人、课程专业教师、管理员、维护员)、基础扎实(理论功底深厚、教学科研经验丰富)、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课程建设队伍。三是要有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没有资金保障,后续工作寸步难行。资金保障包含资源建设的知识产权转让投入、设施设备投入、平台技术提升维护投入、日常建设、运行与管理办公经费投入等。四是切实加强网络平台的严格管理。从资源到平台,从平台到运行,从运行到共享,各项工作环环相扣,凡涉及的人和事都要按《平台管理细则》严加管理(做到计划、过程和结果管理)。启动监督、检查、评估和奖惩机制,调动平台建设者、管理者、维护者和学生的积极性,确保网络平台资源的“建设、运行、管理、维护和更新”持续发展,保障学生持久“大面积”共享。
  综上所述,课程网络平台建设方兴未艾,是现代教育与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虽然通过查找原因,寻找对策,解决了网络平台资源学生共享存在的一些问题。但随着实践和探索的发展,以后还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课程建设者只有不断的更新观念,向国内外学习,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把课程网络平台建设好,发展好,实现网络平台资源的学生最大共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马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视觉设计六要素[J].教育教学论坛,2013(29).
  [2] 熊冠恒,刘远东,曹象臣,等.实践性课程网站特色资源创制—以国家精品课程“计算机维护与维修”为例[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
  [3] 李梁.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逻辑的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1(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48355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