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深度校企合作的软件人才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子平

  我主要介绍一下天津师范大学软件学院这几年的发展情况。2009年,我们与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成为天津市首批市属示范性软件学院。2013年,适逢第一批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毕业,从当年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来看,比往年有一个较大的提升,我们认为这得益于校企合作的开展。天津师范大学从2009年开始建设软件学院,经过了4年的发展,我们一直努力将企业引入软件学院的教学当中。
  通过课程置换,我们把企业中的工程师带到教学里,面向产业培养人才,由企业设置课程方向,进行课程设计,再由学生自主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努力将企业的优秀资源以及优秀教师引入到教学当中。
  经过长期的合作和筛选,我们选定四家企业作为成熟的合作伙伴,因此,我们其实主要是通过课程转换,把一些非常强的企业引入到学校里来。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我们邀请企业的工程师来授课,得到的效果非常好。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普遍感觉到收获很大。比如由一些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上课,因为他的实践经验丰富,做过很多的案例和实际的项目,通过这些有经验的老师上课,学生可以真正投入到实际的实践实训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比以前各届有一个非常大的提升。因此,我们201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的情况比之前几届好很多,这样的成绩得益于校企合作的开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的教师不但理论知识扎实,同时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教学中能够根据产业动态引导、培养学生的技能,因此普遍得到了学生好评。
  徐国伟
  天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天津工业大学与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一直以来都有合作。我们学校最初几年软件工程专业的改革也是在大学软件学院领导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的,天津工大与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的合作比较愉快和深入。我在这里主要提两个问题,一个是我们学院的所有专业都已经进人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所以我们之间的合作与天津市其他几个学校相比,显得更多、更近一些,包括学生一年级末的三周实训、二年级末的六周实训、三年级末六周的实习,以及有些专业方向学生最后一年的实习,都是在大学软件学院搭建的平台上进行的。从这几年的就业情况来看,通过软件学院校企合作平台,学生和学生家长都比较肯定这样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学校前两天举办的高考咨询中,很多家长对于我们的教学模式很感兴趣。由于近几届学生毕业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了较大提高,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高度好评。
  在这里,我要提出几个希望,特别是希望各个高校能切实做到深入的校企合作。在深度合作中,我们合作的内容实际上需要包括企业的各种类型、方向,更要包括企业实施的实时项目,真正能让学生进入到企业比较真实的、前沿的项目中去。在合作的方式上,我希望学生能更紧密地结合到项目组里,我想只有这样才可以把平台的作用发挥得更好。
  另外,不同学校对企业的定位肯定是不一样的,可能师大有这样的特色,工大有那样的特点,我们还是希望各高校能相对有一些类别上的区别。这样的话,各高校、各企业合作起来可能更紧密一些。最后,落脚到一点,我们最终还是希望平台中的校企合作项目能够更贴近产业实际,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产业的实际情况,通过担负较大的责任来强化他们学习的热情和效率。
  李兰友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从2006年开始就和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共同进行校企合作培养。这些年来,我们接触如“3+1”、“2.5+1.5”等模式比较多。我个人认为不管是什么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都应该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前期理论知识的培养。关于这一部分,我们长期以来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多年来由教育部和各个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大纲、课程和要求,所以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方面,我们一般不会出什么大的问题。实际上,我认为这一方面的难点在于以下一个事情上。这几年,我们跟许多企业都有合作,包括工大在内,至少跟六七家甚至十几家企业合作。在实习实训这个问题上,我感到做了这么多年,终究有这样一个疑问:我们的实习实训到底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一般地,我们会培养学生两方面能力,一个是本科生在理论水平上达到一定的要求;另一个,在工程能力上要达到企业的要求。那么,什么叫企业的要求,企业的要求有一个什么样的标准,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长时间。这几年我一直在看企业提交上来的3周的、六周的、半年的、一年的项目培训计划,里面包括项目内容、培训目标、项目的组成、项目的结构、培训内容、项目组织、考核办法,琳琅满目、内容繁多,而且软件人才培养本身方向也很多,比如软件工程方向、JAVA方向、.NET方向、嵌入式方向、软件测试方向等。我在看实习实训计划书的时候就在想,将来这些从业方向的学生在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后,衡量他们的不同的标准是什么,我如何来判定企业三周或六周,甚至更长时间的实习是不是真正达到标准了?
  经过多年的摸索,去年在高职和本科生这一范围内,我们简单地做了一些工作。比如,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对高职和本科生的工程实训粗略制定一个大纲,即一个标准。我们想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实训标准出来以后,各个企业在组织项目和技术培训时,至少要达到我们标准的要求。还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在各个实训阶段,不管三周的也好,六周的也好,你是不是能达到我们大纲的要求;第二个就是,每一个阶段的实训实践过程是不是逐次渐进地达到了大纲的标准。
  我有这样一个倡议:各高校能不能做一个统一的实习大纲,也就是一个实习的高水平指导文件。这样一来,当各个企业制定实习计划书的时候,都应该至少达到我们的标准。企业制定的标准比我们的更高当然没有问题,但至少不应该比我们的标准低。我们还应该践行能力测评,比如要达到一个工程能力,这个能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都通过测评来检验。当实习实训大纲出来以后,我们鉴定这个标准的时候应该先有一个能力测评。之前多年来困惑我的问题也有了答案:一个企业要求评价他们5周的或20周的实习培训怎么样,以前看完之后,我也没法说这个计划行或不行,因为这是合作企业做的,我要有基本的信任,但是,当我拿出一个界定你这个到底好不好,优秀或不优秀的标准,我只要对照标准就能得到答案。   今天大家谈的话题,我感受比较深,我希望将来有个机会能和大家把这几个问题再深入讨论一下,以后再做企业计划和评价的时候,大家都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张华 天津市教育科研研究院
  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是在我们天津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经过多方努力建立起来的,这是一种新型的、不同于传统办学单位的办学实体。实际上,大学软件学院是依靠我们现有的产学合作模式进行的一种加工型教学。其实现在的教学模式有两年制也好,四年制也好,实际上都还是由在座的这些天津市高校来培养人才,因为大学软件学院没有学科教学。按照近些年的发展态势,我们认为它还能继续高速发展,但是将来它会走到什么程度,是要像在座的高校一样再办一个本科学校,还是就在这个基础上经过高层次、高品位的设计,通过两年制的专升本,包括四年制或研究生教育,继续这种代培式的教学,这种方式的教学模式怎么走下去,也是我们共同关注的。所以在两个月之前,天津市教育科研研究院和我们大学软件学院专门召开了一次双方会议,我们想就今后学校发展的态势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并成立了一个教育战略发展研究中心。这个中心的一些基本的手续都完成了,就差一个揭牌仪式。恰逢此次会议的专家给我们提了一些很好的建议,我们想借助这些专家的力量,对今后的发展在战略上进行思考,同时为大学软件学院的发展助一臂之力,尽我们一些微薄的力量。
  丁桂芝 天津职业大学
  我认为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结合起来作为人才培养评价标准是非常合理的。今年我们学院有了第一届毕业生,我们会时刻关注毕业生的薪水情况。一个是我们自己记录这些数据,另外,我们会借助行业协会,也就是第三方给我们一个客观评价。咱们现在做的教育质量怎么样,最关键是让企业和行业来评价我们培养的学生是不是好学生,这是我的第一个建议。第二个建议是关于产学研合作方面的。我们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次数很多,我现在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带领老师们到各个中小型科技企业去做服务。这些中小型企业养不起研发人员,但是他们又想发展,我们正好利用这样的机会让老师和有兴趣的学生介入进去。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这方面,我们现在可总结的数据还相对少一些。一种是创业育成,这种创业育成实际上是那些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落户在我们这里,然后带领我们的学生来做项目,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式,我觉得这方面的工作未来可以做多做大。另一方面,学生们创业成功的机率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但在校期间培养创业意识还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创业意识呢?其中一种方法是参加创业大赛。目前,天津市的恒生科技杯创业大赛已经开展两届了。在这个比赛中,我们组织了7个参赛队伍,这7个参赛队伍的参赛选手都需要学会做商业计划书,要了解市场,还要掌握财务预算的知识等等。参加这些创业大赛的在校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平台掌握以上所说的知识,对今后走向工作岗位也是一个很好的铺垫,所以这方面的平台一定要利用好。
  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介绍了很多创新的项目,这些创新项目能不能朝着创业的方向来孵化呢?我们天津市有很多好的政策,比如老师或者学生申办科技型中小企业项目,从政策上有可能获得十万元的天使资金支持。另外,我们还可以请创业成功的人士给这些孩子进行培训,还可以选拔有代表性的、有潜质的学生进行培养。在这方面的培养工作上,我们学校可能比其他学校更有条件也更有竞争力,因为我们和行业以及企业结合得非常紧密,一方面他们可以申请天使资金,另一方面,天津市科委也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今年我们学校有两个老师申报了资金,这两个老师的申请是他们自主发起的,学校非常支持。他们申请到资金,对我们的学生是一种带动。另外,科委以及中小型企业在创新创业方面都对这样的尝试有很大的扶持。有了这些支持,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政策鼓励学生。即使学生创业没有成功,起码他们尝试了,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所以我觉得在创新创业上,老师们应该多下工夫、大力支持。
  尚逸 汉柏科技有限公司
  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的制度,其实解决了企业的两个问题。我们作为IT企业,要做项目和产品,肯定需要大量人才。获得人才的形式一般是通过校园招聘,或者从社会上招人,这样就带来很多问题,一个是从业者的素质很难控制,第二是在整个的大环境下,人员总是不稳定,比如我们公司人员就是极其不稳定的。整个行业也都在互相挖人,造成人才的流动太快。现在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这种模式其实是在寻找对企业来说成本最小的一种发展方式,也正好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企业中有些项目是短期的或中长期的,有时候我们需要临时招很多人参与。我们在大学软件学院搞了一个协同创新中心,我们会把这些项目都公布公示出来,再由学校来承接这些项目,这样的方式对我们控制成本和人员流动都是有帮助的。另外,我们也有一些前瞻性的项目,也就是公益性项目。有时候这种纯公益性的项目放在企业中来做是比较不合适的,大环境不允许我们做这样的项目,但这种项目放在咱们大学软件学院的基地做非常合适。例如,我们和陈院士合作了一个实验室。我想说明的是有时候和企业合作没那么复杂,像陈院士跟我们合作项目之前,他也担心他们在做的东西短期没法突破,但实际上,陈院士他们短时间就实现了国际上同等最先进的技术。对企业来说,这个东西只要技术最先进,我们就可以去制造和生产这个产品,顾客就可以去买。我们只要保证产品最先进,销售这个产品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因为像一般的企业,即使有技术也很难去实现它,我们也没有指望研发三个月、六个月就国际领先,而且领先技术还只有我们一家,这个也不现实,当然它能达到现在这个水平,技术就已经很高了,而且实现的时间也很短。所以说,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的新模式对于我们控制成本、控制风险是非常有帮助的。
  张林福 软通动力
  我认为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这个平台,包括校领导带领的团队都是值得肯定的。我们公司在这个平台基础之上也得到了很多实在的益处。对于企业来讲,为了让企业更好,我们做过很多的尝试,包括用工成本的增加、员工稳定性的考虑、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可,这都要花很多时间去做。我觉得从校企合作这个模式来讲,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企业基本上是把自己所用的技术,包括所有的项目过程和背景,向学生进行一种传递,在这个基础上,大家一起去做事情。我觉得对于学校来讲,这个平台对学生就业,包括企业将来的用人都是一个很好的契合点,这样的一个契合点,也激励我们做更多的创新。假如我们把学生实习实训这个过程结合行业知识深入进行,效果可能会更好。在行业知识这一块,我们更愿意和大家去做一些更深的合作,因为我觉得我们也好,其他企业也好,实训教学过程中差异化的东西做的并不多,但从未来的趋势来看,对于行业的纵深知识储备和沉淀在未来一定是我们要重点做的方向。   另外,我觉得大学软件学院从创新的角度来说,跟企业是非常吻合的。企业永远都在说——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大学软件学院的学生,我觉得他们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包括对创新的理解,都是跟企业不谋而合的。在这里我也要提出一个希望,我们在大学软件学院提供的平台基础之上,进行校企合作也好,实习实训也好,未来一定要把这个“实”做得更深入,我们也希望把我们公司当中很多务实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也拿出来,毕竟我们现在已经有了这样一个很好的平台。
  吴钢 中软国际
  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软件人才之间的竞争。中软公司每年的人才流失率大约在20%左右,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员工将近两万人,我们每年都有将近五千人的招聘需求,所以我们也希望和学校一直进行实习实训的深度合作,提前去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人员,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这个平台是我们非常看重的。
  今年我们也会入驻大学软件学院,因此将来不仅仅是带天津大学软件学院的竞赛项目,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的竞赛项目也在我们计划内。我们还会把他们的竞赛项目最终上传到移动的免费平台,让他们去经受市场真正的考验,最后通过下载率,给学生一个最终的评分,我们更希望在实习实训这一部分能够有一些创新的地方。
  王龙 Oracle
  我有两点建议想和大家分享。第一点,我们员工在讨论新人的时候,好像没有过多地讨论他们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况。刚才两个公司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都用到一个共同的词语,那就是员工的稳定性。说到这一点,我有些想法想和大家聊聊。我最近一直在做学生的就业工作,对稳定性这个问题可能稍微有点关注。我们培训中心每一届大概有600个左右的毕业生,但是我发现,我们在跟用人单位沟通的时候,很多HR部门经理很少跟我谈学生的技术技能问题,更不会要求他们达到什么水平,除非是特别优秀的人才他才会有这样的要求。对于大部分人才,这些HR会跟我讲:“我不在乎他现在具备什么技能,我可能更在乎他的学习能力,他三年以后能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层次,包括他的职业生涯规划怎么样。”
  为什么很多员工的稳定性是我们关注的?如果公司把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得很好的话,可能很少有新人职的员工在他工作的第一年就跳槽,他们会对公司及自己的前景有一个更清楚的了解。比如神舟数码公司员工第一年的跳槽率是30%,他们在北京的员工第一年工资起薪是4000元,但是他跳到另外一个公司,立刻就变成了8000元,而如果他在神州数码再待两三年的话,他跳到其他公司的起薪可能就是15000元。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在跟学生讲这些的时候,学生其实很难理解。
  关于以上的事情,我稍微做过一些反思。回想起来,我是1981年生人,好像从我的小学、初中、高中,包括我的大学,我一直在强调自己基础技能的学习。然而,我们好像也学过一些特殊的文化课,比如思想品德课、政治课,我的印象都不是很深了。但是,我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职业规划的动力,让我自发地想学习呢,恰恰是我进入了企业以后。我发现在真实的公司环境中,可能这些部门经理,包括我的上级在跟员工讲的时候并没有很系统的知识。我回想起来倒是大学老师讲的课程很系统,包括这门课你的第一步应该怎么走、如何在公司里工作、怎样快速掌握知识技能的架构等,但是好像我的理解力不够强,因为不是我学习学得不好,而是我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很重要。结合这一点,怎样做好软件人才在校的职业规划这个主题,我认为应该再加上两个字,那就是职业“生涯”规划。一个学生从毕业开始,到五十、六十、七十岁,这么长的一个期间段,他应该怎么做。
  现在我将目前在做的几个事情拿出来跟大家共同探讨一下。我们现在很少组织自己的老师给大家做职业规划,因为,就像我刚才反思我之前的经历一样,学生对我们的规划好像不是很认可,他们会觉得这是一个模拟的。所以,我们现在会请以下三类人来讲解,第一类是企业老总,第二类是HR,第三类是部门经理,由他们过来讲。同时我会给学生做好铺垫,这一帮人将来可能就是大家工作以后的上司,他们所说的可能不如书本上系统,但是他们讲的很实际,说白了他们可能就是来挑人的,如果你在这个时候能够很契合他的理念的话,你很有可能会被他筛选走。另外,我还会请一些目前在做企业管理培训的公司来做新员工的人职培训。我跟他们在沟通的时候,他们说鲜有在大学期间来为学生上这种指导课的,大多数是已经就业才开始培训,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在找工作期间就给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的讲解,加之培训师专业、生动的讲授技巧,我感觉下面的学生反响真的很不错,至少有非常多的学生在认真听。
  另外一点是关于师资培养的问题。我在培训行业从业很多年,我发现当讲师在授课的时候,可能就是拿到一个大纲、几本书就去讲了,这样就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当我们遇到突发情况需要大量授课的时候,或者需要对很多人讲课的时候,效率就会比较低。第二个问题,我们过于依赖名师的作用。比如某一门课某一老师讲得非常好。当有这样一门课程,由这个名师去讲的话,不管从讲课技巧、讲课效果、上课的氛围,到最终的结果,肯定都非常好。但是,同一门课,如果换一个很年轻的老师上去讲的话,哪怕是同样的内容,哪怕是名师把所有的大纲讲义、书、教材给他,甚至像师傅带徒弟似的带一周,好像也不能达到名师的效果,也就是我们总结的“效率低下”,即在同等规模的讲授下,年轻教师的周期要长,或者说,在同等周期的情况下他的授课规模会很小。所以我们目前在尝试一种可能的改革,就是把ORAcLE在全球的四千多门课程精选几十门,然后把它进行本地化和个性化。我们所做的改革就是精选出这一部分课程,并重新做课程设计。比如JAVA,可能全球市场上有几百本书,我们把它精选出来组成十几门课程,同时做好上课的讲义标准和上课的课件,并在一些关键点上会交代老师,在这个关键点上你要停下来,要提一个问题,如果学生这么问了你怎么去回答。目前我们在实验了几个课程之后发现,好像老师对于名师的依赖度低了,因为只要我们的基本讲师拿着这样的一套方法,他们的课堂成功率会比较高,因为他不需要很多经验了。对于他们的讲课,我们感觉至少在效率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胡杰 IBM
  关于教学实训工作,我主要谈以下几点。第一,我们在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的教学实训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一些失误的地方。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在做的一个事情是分层,我认为学生要分一些层次。
  学生的层次可能参差不齐,我们实训工作的开展如果不按统一标准去做的话又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折衷的办法是分层次设立标准。比如,有些学生本身对软件工程不太感兴趣,而有些学生对编程工作感兴趣,那么,如何根据他们的意愿和学习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我们接下来在做实训过程中会重点总结和研究的。我们对于每个层次的培养目标不太一样,比如说对于有些层次较好的学生,可能会要求他们完成项目,就是我们所说的一种“码工”的形式,在IBM里面叫做实施部门的工作,关键是要求你能做出来,做出成品来。
  好的学生在软件工程方面的思维能力是非常强的,如何利用这种情况来培养这一部分学生,也是我们最近一直在探索的。当有经验的架构师或者技术工程师有离职的倾向并想开发新产品的时候,如何把他们这部分资源拿过来为IBM的学生所用,即利用自己老师的资源做开发,既推动创新项目的孵化,又让学生锻炼了自己的从业能力,是我们近来在研究的课题。通过这些项目驱动,层次比较好的学生往往可以取得一些教学成果。基础更好的学生一般可以通过竞赛的形式进行驱动。我们曾经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进行过一个试点,通过带领学生参加一些国家教委主办的竞赛,让学生接受学校老师和企业老师双方面的指导,然后通过这样的形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把包括服务外包大赛、计算机软件应用的大赛等竞赛项目做好。
  目前,IBM人事部门最关注的一个点是职业素养问题。每个员工到了企业以后,每个技能其实都不是固定的。不是说学生学过JAVA或.NET方向,就会一直从事这个方向的工作,可能项目换了的时候,他就会去做另外一个技术。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现在有些学生从零开始学了一门JAVA语言,将来换个项目,比如换到.NET或某一个技术方向的时候,他可能就可以迅速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一个快速学习,然后再去进行其他项目组的开发。我们HR部门经常也会说这样一句话:要有一个能做的人,这个员工进来要马上能干。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稳定性,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是我们一直在关心的两个关键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49626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