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德军眼中的KV-1、KV-2重型坦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木叶君山

  “东方的日出来得早……地面上正呈现出一派奇幻的景象。在安静而昏暗的晨曦中,数千门大炮同时喷射出火光,形成一条看似蠕动的巨蛇,蜿蜒在苏醒过来的乡村边境上。”这段生动的文字出自一名德国Bf 110战斗机飞行员的日记,记录时间是1941年6月22日清晨――德国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展开时。
  正如日记所透出的赞美与兴奋意味,德国侵略者的多个兵种在对苏联的不宣而战中获得了初战告捷的巨大快感。然而,当向苏联腹地挺进的多支部队开始遭遇到前所未见的装甲劲敌后,就高兴不起来了――苏联红军的KV-1和KV-2重型坦克,无疑在那年夏秋季节给德国人留下了惊悚记忆。
  能力对比 火力装甲孰高孰低
  由基洛夫工厂制造的KV-1重型坦克在1939年12月确定设计方案,然后于次年2月投入量产。该坦克以红军元勋克里门特•伏罗希洛夫元帅的姓名首字母缩写为名。从其在1941年苏、德战场上的表现来看,确实担当得起这位“领导全军作战的核心人物之一”的名头。有趣的是,KV-1的总设计师科京本人就是伏罗希洛夫的乘龙快婿。
  而KV-2严格来说还要在“重型坦克”之中加上“突击”两字。它是在KV-1的底盘上改装152毫米 M-10型榴弹炮而成的,战术定位是对敌军的碉堡体系和永固据点施以强大打击。直到1941年年初,这个看上去就像是一个移动碉堡的钢铁巨物才被正式命名为KV-2。
  到德军入侵的1941年6月,苏联红军总共接收了370辆KV-1和134辆KV-2。这些重型坦克集中分配给了西部特别军区、基辅特别军区和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的所属机械化部队中。这些军区所管辖的地区正是侵苏德军的主要突击方向,于是,以伏罗希洛夫为名的红色重型坦克很快就和通体铁灰色、涂着黑白色铁十字标志的德国坦克正面相遇了……
  说到这里,我们来看一看当时德军主要坦克型号和KV重型坦克在自身硬件上的差距吧。
  作为德国装甲部队“中坚”的III号坦克,到1941年春天已经发展到J型,其装甲防护力较之前的子型有了显著提高,车体和炮塔的正面装甲均由30毫米增加到了50毫米,主要武器也由37毫米 KwK 36 L/46.5型火炮换成了50毫米 KwK 38 L/42型火炮。而战斗力更强的IV号坦克其时已发展到了F1型,正面装甲从40毫米增加到50毫米,侧面装甲从20毫米增加到30毫米,不过依然沿用旧型的短身管75毫米炮。
  苏联方面,KV-1的炮塔正面和侧面装甲为70毫米、车体正面和侧面装甲为75毫米,而且这还是早期生产型的数据,其主炮则是76.2毫米 F-34型坦克炮。更重更大的KV-2的车体装甲厚度与KV-1相当,炮塔正面装甲则厚达100毫米,主炮口径是152毫米。
  当然,德国III号和IV号坦克也有其优势,那就是速度快、灵活程度高、故障率低。不过,当两军的坦克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狭路相逢时,火力和防护力方面的优劣就成了影响战斗走势的决定性因素。于是,也就有了下面这些由不同的德军单位所遭遇的令人吃惊的事件。
  战场报告 装甲集群陷入苦战
  在战场上遭遇KV-1或KV-2的德军装甲部队的处境大同小异,往往是用尽各种手段还无法取胜,最后要凭借灵活的战术、数量上的优势以及KV坦克可能发生的机械故障来勉强挽回局面。
  许多一线部队的报告或日志都记录了德军和苏联重型坦克交手时的不利情形,而其中多个比较典型的案例都集中在苏、德战场的北方战线上。
  在这个方向上,由李勃元帅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负责向列宁格勒实施突击,这个集团军群的核心打击力量是第4装甲集群。该部由两个装甲军组成,其中第41装甲军在开战第二天也即6月23日就吃到了KV坦克的苦头。
  在向立陶宛境内杜比萨河前进的途中,该军下辖的第6装甲师同约100辆苏联坦克正面相遇。照理说双方的力量旗鼓相当,当时第6装甲师参战的坦克也为100辆。而且自信的德国人以约30辆IV号坦克占据正面阵地,以较轻型的PzKpfw 35(t)型坦克试图展开侧翼包抄。苏军阵中则有20辆KV重型坦克。由于德军日志没有注明具体的KV型号,按照当时苏军的配置,很可能是数辆KV-2加上更多的KV-1。德国坦克开始从三个方向上夹击这些重型坦克,但是所有的尝试全都徒劳无功。相反,不断被击毁的倒是德国人的坦克。
  参战人员的报告中有许多细节:
  “1辆KV坦克驶近陷入小溪中的德国坦克,毫不迟疑地,这个黑色的怪物就直接从上面碾了过去,将其完全压扁。”
  “有1门临时加入战斗的105毫米榴弹炮向逼进的坦克持续开火,但没有命中。当1辆KV坦克驶近至100米距离时,被榴弹炮炮弹直接命中。炮长和炮手们还来不及欢呼,那辆KV居然又动了起来。而且不断驶近,把火炮如同玩具一样碾碎,接着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挡它了。”
  参与此战的苏军第2坦克师宣称这些KV重型坦克击毁了40辆敌军坦克,摧毁40门火炮。德军第6装甲师的报告不承认这一损失数字。不过,其上司――第41装甲军军长莱因哈特(Reinhardt)将军无奈地承认:“在和苏联巨人进行了长时间搏斗后,德国装甲部队只得后撤。”
  仅仅一天之后,第6装甲师的第11装甲团又被1辆KV-2重型坦克搞得焦头烂额。这个团的坦克在立陶宛南部罗西涅城附近的公路上开进,结果赫然发现路中央停着1辆体躯庞大的KV-2。它就像碉堡一样矗立着,看起来也打算像碉堡一样发挥作用。德国人轮番使用各种火炮展开轰击,但是KV-2差不多对所有炮弹都是免疫的。反过来,参与攻击的数门50毫米反坦克炮在500米距离上被击毁,1门88毫米高炮在700米距离上被击毁。105毫米榴弹炮的炮击炸坏了苏联坦克的履带,但无法将它解决掉。道路阻塞了,德军的运兵车和补给车无法上前,前面的伤员也无法后送。一直僵持到25日,第11装甲团采取坦克在正面佯攻,另1门88毫米高炮实施隐蔽攻击的战法,才使这辆KV-2的主炮哑了火。但是当步兵们上前时,这个“怪物”的炮塔居然又转动起来,最终工兵撬开炮塔舱盖并投入手榴弹,才彻底解决了问题。
  该团在6月25日的日志中尽量弱化了本部遭长时间阻滞的尴尬内容,同时指出这辆KV-2重型坦克的顽强,“虽然被105毫米炮击中丧失了行动能力,但车上乘员继续战斗,直到弹药用尽。”
  过了一段时间,距离列宁格勒更近一点,轮到莱因哈特的友邻部队第56装甲军感受KV坦克的威力了。8月19日,在克拉斯诺格瓦德斯克城外的公路上,这个军下辖的第8装甲师的前锋掉进了数辆KV-1所构成的埋伏中。德军纵队以摩托车打头,继之以半履带运兵车,然后才是坦克纵队。可是当坦克刚刚驶近路口时,便连续遭到了劈头盖脸的打击。几乎在一刹那间就有3辆坦克起火,其余坦克仓促还击,但是由于找不到袭击者的位置而只得胡乱开炮。
  来自苏联坦克的炮弹继续发挥威力,公路上的德军纵队被打得狼狈不堪,到处都是中弹起火的坦克和装甲车。德国人终于发现,偷袭他们的是藏身于不远处林地中的KV-1坦克。他们虽然先后使用坦克和反坦克炮发起了反击,但是却没有任何成效。最后,KV-1缓慢离开它们的阵地,消失不见了。第8装甲师的日志记录称在历时30分钟的交战中,本方损失了22辆III号和II号坦克!
  反制手段 应对之道捉襟见肘
  在北路德军遭遇KV重型坦克的同时,中路和南部德军存在同样的麻烦。我们在这里不再赘述具体的战斗过程,只要选几段苏军方面的亲历材料便足以说明一切。

  在中路的白俄罗斯战场,叶廖缅科将军于7月底向西部军区司令员巴甫洛夫报告:“在第107师战区,我们命令1辆KV重型坦克去消灭一处德军的反坦克炮阵地。这辆KV向敌炮直冲而去,自身被各种口径的敌炮击中超过200次,但装甲始终未被穿透。”
  在南部的乌克兰战场,莫尔古诺夫将军向上级报告:“必须着重指出几个机械化军的优异表现,总的来说,1辆KV坦克在战斗中抵得上10~14辆敌军坦克。”
  后来在回忆1941年夏天的情景时,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提道:“KV坦克令敌人极度震惊,他们用尽手头的所有武器全力开火,但是,所得到的回击真是够他们受的!(遭到KV坦克打击的)敌坦克周身遍布弹孔,有时甚至连炮管也被穿了孔。”
  德国方面不会对这样的记述表示异议,因为他们的许多坦克的确就是被KV-1击毁的。如果参照击落5架飞机就算是王牌飞行员的标准,1941年夏天有许多KV-1的炮长可以算是王牌坦克手,他们都击毁了5辆以上的德国坦克。
  第15坦克旅的科诺瓦洛夫在7月13日击毁16辆坦克,第12坦克团的霍罗西洛夫击毁了16辆坦克,第89独立坦克营的帕维尔•高兹在一次战斗中打掉10辆坦克,第10坦克师的萨宾在一天里干掉8辆坦克,第1坦克师的色吉夫也是一战击毁8辆坦克,第16坦克旅的霍罗西洛夫的成绩是27辆坦克,第25坦克旅的格洛雅什金的战果是19辆坦克,第10坦克师的科兹米亚琴科11辆,第43坦克师的瓦西里耶夫10辆,第1坦克师的谢尔盖耶夫8辆……
  与之形成对照的,则是德军对KV重型坦克反制能力的不足。面对KV坦克,最有效的办法是召唤“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前来支援。但这种飞机数量有限而任务又重,不可能做到随叫随到。主要的反制作战还得靠陆军自身。而在正常的交战距离上,III号坦克无论从正面、侧面还是后方,都无法击穿KV坦克的装甲。IV号坦克的打击力强一些,但是能够洞穿KV坦克的战例也不多见。
  在反坦克炮方面,当时德军主要装备两种口径的火炮,即37毫米 PAK 35/36型和50毫米 PAK 38型。在此前的1940年西线战局中,37毫米反坦克炮在面对法国的步兵坦克时就已经力不从心,到了苏联战场上就更是不堪一用。在使用普通穿甲弹的情况下,其在100米距离上使用普通穿甲弹的侵彻力只有34毫米,因而被炮手们奚落为“敲门砖”。50毫米反坦克炮在相同距离上使用同弹种的侵彻力为69毫米,只是略有提升。这两种火炮要想达成反装甲效果,就必须推进到30米以内的距离作战。这样做对自身的危害往往更大。
  除了步兵和工兵使用地雷或炸药这种高度冒险的近距离战法,德军的各类地面武器中能有效反制KV坦克的就只有当作反坦克炮来使用的88毫米高射炮了。该炮在100米距离上使用普通弹的侵彻力为98毫米,使用改进型穿甲弹则可以增至165毫米。但是,88毫米高炮不可能总在100米这样的近距离上和KV坦克交战,而随着射击距离的增加,打击威力也就随之下降。在前面说过的罗西涅郊外那次和KV-2的对峙中,由88毫米高炮发射的炮弹中只有2枚最终击穿了KV-2的装甲。同时,50毫米炮的炮弹在车体上造成了撞击的浅坑,而37毫米炮的炮弹连任何痕迹都没有留下。
  苏联坦克手将KV-2称作“无畏舰”。从其抗击打能力来看,这个别称真是恰如其分。对缺乏有效反坦克手段的德军来说,最好的指望就是炮弹能够打中苏联重型坦克的履带或者炮塔转轴,至少让它无法行动,然后再徐图良策。
  战法研究 真假结合 有的放矢
  其实,当时苏军装备的KV重型坦克数量并不多。例如,第8机械化军共有超过850辆坦克,其中只有71辆KV-1和KV-2,其他装备KV坦克的部队的情况也差不多。但是,这些有限的KV坦克已足够在德军普通士兵中引发“KV震惊”了。他们把这种可怕的钢铁对手称之为“Russischer Koloss”,意思是“俄罗斯巨人”。KV-1和KV-2的现身,让被人遗忘已久的那种对俄国军事力量“蒸汽压路机”式的敬畏感重新出现在了战场上。这种敬畏感此前在经历了1914年的坦能堡、1917年的加里西亚和1940年的卡累利阿诸役后,已经湮没成一个古老的传说。
  前线的情况也令德军的指挥机构大出意外。尽管此前KV-1曾经在冬季战争中于芬兰战场上有过试验性的亮相,但是德军的情报部门在开战前并未就此提供足够的警报。这也是德国装甲部队准备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德军最高统帅部的反应可以从一个例证看出。1941年8月初,希特勒在和他的爱将、第2装甲集群司令官古德里安的对话中这样说道:“如果早知道你在你那本书里提到的俄国坦克数量是正确的,我想我可能就不会发起这场战争了。”那本书指的是古氏于1937年出版的《注意,坦克》,里面指出俄军装甲战斗车辆约为10000辆,当时这个数字一度被认为是荒诞不经的。开战后的情形表明,不仅数量不假,而且还要加上质量优势。
  救场如救火,战场上的德军急需能够有效应对KV坦克的战术战法,由此而来的针对性战术部署和训练便成为当务之急。德国步兵和摩托化步兵(后来的装甲掷弹兵)迅速在日常训练体系中专门引入应对新形势的科目。包括利用少数缴获或遭废弃的KV坦克,实施有针对性的步兵反坦克操练。有时,德军将不能回收修理的KV坦克运到后方,供反坦克炮部队练习活靶射击之用。被当作训练对象的KV坦克非常经用,因为如同在战场上一样,其车体和炮塔都是很经得住炮弹捶打的!
  除了敲打真实的KV坦克,还有一种特别的训练模式使用了被称作“Tankattrappen”也即“坦克傀儡”的道具,训练场地一般是在德国本土的训练营。和以往德军所采用的训练道具不同,这种“坦克傀儡”极为逼真,它是根据战地经验而制造的1比1的木制假坦克目标。这些假坦克的做工往往十分精良,有人声称为之付出的细致手工活和整体质量,即便是用于制造真的坦克也没有什么问题。“坦克傀儡”不仅在外观尺寸上力求做到接近真实坦克,更重要的是它还极力模仿KV坦克各部位装甲板的角度,甚至包括了舱门和观察窗等,以便于训练者使用各种近战武器来实施反坦克训练。“坦克傀儡”通常由4轮卡车运载,在训练场上模拟坦克行进的速度,以供反坦克部队实施动态攻击演练。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训练的真实程度有如今日我们常说的情景演出。载在卡车上的木制坦克还会施放出烟雾模拟战场形势,当训练者被“坦克傀儡”“击中”后,甚至会模拟伤亡情形而躺在地上做中弹状!
  应该说,这些训练对于德军进一步认识KV坦克、进而掌握应对方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随着反坦克战术的不断成熟,加之德军新型的武器装备不断投入战场,KV坦克的威胁便逐步减轻。
  与此同时,经过一段时间的抓紧研究,德军还发布了指导反坦克炮和坦克炮打击KV坦克装甲薄弱部位的《穿甲弹有效穿透力数据表手册》。不过,这一工作费时较长,直到1941年晚期才正式发布到各部队。这些手册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很高,其中对于KV坦克在前部、侧部、后部三个方向上的弹着区域、有效射击距离等做了明确的标注,有利于提高反坦克炮和坦克炮的打击效率。
  为我所用 德军装备KV坦克
  除了用尽办法对付KV坦克,德国人想到的另一个应对之道就是:为我所用!
  德军将缴获使用的敌军坦克称作“Beutepanzer”,KV重型坦克也名列其中。德军分别给缴获的KV坦克规定了制式型号,即:Pzkpfw KV-1A 753(r)、KV-1B 755(r)、KV-1C 756(r)、(Sturm)Pzkpfw KV-2 754(r),其中的(r)意指俄国。

  使用敌军坦克的意图旨在弥补本国坦克的损失或者增强本方火力。在苏联战场上,KV重型坦克和T-34中型坦克尤其受到缺乏火力支援的德军步兵部队的欢迎。不过在战争初期,限于零部件和弹药的匮乏,德军装备使用的KV坦克数量很少,而使用周期也以在战场上维护所能维持的最长时间为限。另外,由于德军的装甲修理和运输单位能力有限,无法应付如此重型的坦克,导致许多其实只有轻微受损的KV-1和KV-2都只得白白放弃。
  1941年苏、德战争开战之后,约有数十辆KV坦克分别在德军第1、第8、第22装甲师等部服役,有资料指出最多时数量也不超过50辆,而且使用的任务范围也远不及缴获的T-34。有数辆KV-2被运回国内,一是用作反坦克作战研究,二是在德国国内巡回展出。
  从1942年开始,随着德军自制坦克损失的进一步加大,各支野战部队逐步加大了使用缴获苏联坦克的力度,而一些前线的坦克修理厂也开始承担维护KV重型坦克的任务。不过,鉴于维护上的困难,绘有德军铁十字标志的KV坦克的数量仍然极其有限。在1943年夏天的中央集团军群序列中,只能见到数辆KV-1的身影。而在当年的库尔斯克-别尔哥罗德交战中,也只有1辆德军KV-1参战的记录。不过,别尔哥罗德城郊的这辆KV-1非常特殊,它原来的火炮被拆掉,换装了德军制式的75毫米炮。
  在所有使用KV坦克的德军单位中,最有趣的当属隶属于中央集团军群的第66特种试验装甲营(PzAbtz BV 66)。这个装甲营充分体现“试验”特色,不仅装备有许多种本国的试制坦克原型车,而且还同时装备了KV-1和KV-2。据说,这支奇怪的部队将被运往地中海参加对马耳它岛的两栖战,但是后来行动取消,于是仍然留在东线。后来该部的KV坦克被转交给了第12装甲师,在解救迭米扬斯克包围圈的行动中有参与,之后则不知所终。
  相比KV-1, KV-2在德军中的服役余地则显得更小。KV重型坦克行动装置可靠性不高,容易发生机械故障,而KV-2的情况尤为严重。在苏军所损失的KV-2坦克中,因机械故障而抛弃的占了绝大多数。另外,虽然KV-2那硕大浑厚的炮塔更给人一种畏惧之感,使它看上去像是一座移动的堡垒,但其设计定位毕竟是突击坦克,针对的是敌方坚固防御阵地,而不适合德军装甲部队惯常采用的运动战。德国人发现KV-2的主炮只能发射一种高爆弹而无法使用穿甲弹,并不符合他们的预期。
  因此,KV-2在德军阵中主要担负警备或训练任务,总的使用数量也屈指可数,据说在装备的最高峰也不超过10辆。有意思的是,当美军于1945年4月推进到位于德国埃森的克虏伯兵工厂时,居然在大门外发现了这样1辆KV-2,显然是受命保卫工厂的安全。
  影响所及 武器开发思路调整
  KV重型坦克在德军入侵苏联之初的表现,已经成为战争史上的一段佳话。然而,震惊过后的德军用多变的战术和新型武器逐步扭转了局面。1941年夏秋之季“巴巴罗萨”战局的狂澜,是分布在广袤前线上的零零星星的KV-1和KV-2所无法挽之于既倒的。但是,这些重型坦克的影响还在持续着,其中一个重要后果就是使德国的武器开发产生了方向性的变化。
  就反坦克炮而言,“敲门砖”之类武器的糟糕表现催生了75毫米 PAK 40、88毫米 PAK 43和128毫米 PAK 44等多种优秀反坦克炮。当然随着战争的进行,这些炮的打击重点已经变为作为KV坦克后继者的IS系列重型坦克。
  就坦克而言,“KV震惊”使得德军对IV号坦克加以显著改进,导致了使用长身管75毫米坦克炮的IV号坦克后期型的出现。而进一步的成果,则是在1942年出现了“虎”式重型坦克,以及之后的以中型坦克为定位、实际上却接近重型坦克的“豹”式,还有更多的体躯庞大的驱逐坦克等。
  在“闪电战”之初,所向披靡的德军一直采用以轻型坦克实施快速突击为主的地面战法。但是在受到KV重型坦克的冲击之后,研制装备重型坦克便成了德军武器开发的主流。而这种极大占用人力、财力、资源的重型坦克,逐渐成为战时德国工业的一个沉重负担。随着需求越来越高,德国的工厂便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这恐怕也是KV坦克在1941年投入战争时一个令人始料不及的影响吧。
   (编辑/栀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541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