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马岭地区长4+5油藏成藏条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丽 朱晓燕 刘建勋

  【摘 要】本文利用大量的岩心、钻孔和测井资料,结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测试分析方法,对马岭地区延长组长4+5油藏的成藏条件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现有勘探成果,筛选有利目标区,为后期的建产开发提供坚实保障。
  【关键词】马岭地区;长4+5油藏;成藏条件研究
  马岭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西南部,与天环凹陷相连。区域构造单元属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西南部一平缓的西倾单斜,近年来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加大,在延长组长4+5油层组陆续发现试油取得高工业油流井,如L219、M48等,但是目前试油试采中油水同出,缺乏系统的地质认识,急需开展成藏条件研究。
  1 地层特征[1]
  长4+5地层厚度80~100m左右,为一套湖泊三角洲-滨浅湖沉积,根据沉积旋回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2个小层,分别是长4+51和长4+52,长4+51段地层厚40~50m,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的粉细砂岩和湖相泥岩组成,顶部为高阻的(含碳)泥岩段,底部分布有一套稳定的凝灰岩层,厚度约30~50cm。长4+52段地层与长4+51沉积环境相似,也是一套三角洲沉积,但湖泊面积更大,主要为三角洲前缘粉细砂岩,泥岩厚度明显加大,泥岩与砂岩互层。
  2 储层特征
  2.1 岩性
  通过对马岭地区取心井的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长4+5岩性主要为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及岩屑砂岩。
  2.2 物性
  通过对马岭地区35口实测孔隙度、渗透率的统计分析,长4+51油藏孔隙度在8.14%~15.01%之间,平均11.57%,渗透率在0.01~5.35×10-3μm-2之间,平均1.07×10-3μm-2。长4+52油藏孔隙度在6.74%~13.66%之间,平均10.51%,渗透率在0.03~3.9×10-3μm-2之间,平均0.43×10-3μm-2。
  3 成藏条件研究[1-3]
  3.1 马岭地区紧邻最有利的生油凹陷内,油源充足
  马岭地区紧邻最有利的生油凹陷内,对于西南缘进入盆内三角洲前缘储集砂体与东北部进入盆内的储集砂体提供了重要的油气来源,这些砂体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优先捕获油气,为形成大型油田创造了先决条件。烃源岩与砂体的有利配置控制油藏分布,长4+5沉积期马岭地区油藏的油气来源主要是长7提供的主力烃源岩和长4+5提供的次要烃源岩。烃源岩的分布与盆地的沉降中心基本吻合,位于深湖-半深湖相带区。油气运移一般是优先进入油源区及其附近的圈闭中,因此愈靠近生油中心,含油就愈为丰富。在断层、砂岩体等的疏导作用下,油气极易进入这些区域的主砂体分布区,形成高产油藏。
  3.2 具有良好的封盖条件
  马岭地区长4+5油层组属于三角洲相沉积,该油层组储层砂岩通常下部为中一细砂岩、细砂岩,上部为粉砂岩,再向上渐变为泥质沉积,这些泥质沉积可以作为长4+5油层组很好的盖层。同时长4+5油层组本身发育的分流间洼地、分流间湾沉积以及自身砂岩的成岩变化也为其油气的储集提供了良好的遮挡与封盖条件。同时,由于马岭地区在区域构造上为一西倾单斜,其含油砂体上倾方向上的遮挡就成了油气富集的必要条件。
  3.3 断裂构造和裂缝系统是长4+5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
  陇东地区大的基地断裂有三种,北东-南西向、近东西向以及北西-南东向,小断裂更多,方向杂乱。但是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马岭地区长4+5石油聚集的范围内不仅有断裂,而且有大量裂缝,它们也参与了石油的运移和聚集。
  3.4 沉积相带的横向展布控制了长4+5砂体平面分布规律
  马岭地区长4+5油藏主要受西南方向沉积体系控制,主要沉积相类型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半深湖亚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是主要沉积砂体。砂体的几何形态、大小、连续性特征受控于沉积相,马岭地区长4+52沉积期砂体分布范围较小,砂体呈南西~北东向展布,西南部主要发育3支砂带,宽度约5~8km,厚5~30m,平均砂厚7.8m。长4+51沉积期,河流进积作用增强,砂体分布范围明显增大,砂体呈南西-北东向展布,西南部主要发育5支砂带,宽度约2~8km,厚5~30m,平均砂厚8.6m。
  沉积相带的横向展布控制了长4+5油层平面分布规律。马岭地区长4+5主要为岩性油藏,油藏的分布明显受沉积相带的控制。因此沉积相带是影响本区油气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有利的沉积相带是油气富集的重要地质基础,是油气运移聚集的最有利载体。马岭地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储集砂体具有颗粒粗,分选好,砂体连片性强等特点,是油气聚集的良好场所,也是油藏形成最基本条件。沉积微相类型控制着油层的平面分布,马岭地区长4+5油藏主要分布在主砂体带上,其他油藏零星分布。长4+51油藏在马岭地区具有连片性,且有很好的油气显示,局部达8.0m以上。长4+51油藏较长4+52油藏分布范围广。
  3.5 成岩作用差异形成的相对高孔渗区是油气富集区
  储层砂岩在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以及溶蚀作用下,储层孔隙度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成岩作用对砂岩的储集性能与孔隙演化有一定的影响。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的影响既有破坏性,也有建设性。压实作用是使颗粒被压致密、原生孔隙度降低、孔隙结构变差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引起本区长4+5砂岩孔隙度降低的最主要原因。胶结作用有伊利石、碳酸盐、硅质胶结等,对储层物性起到破坏作用。绿泥石的形成对孔隙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长石颗粒的溶蚀对储层物性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4 结论
  马岭地区长4+5物源主要来自西南方向,岩性主要为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及岩屑砂岩,整体物性较差。马岭地区长4+5油藏的油气来源主要是长7提供的主力烃源岩、其次是长4+5;断裂构造和裂缝系统提供了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沉积相、成岩作用对砂体的展布、储层物性和油层分布起到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何自新,等.鄂尔多斯盆地演化与油气[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李凤杰,王多云,郑希民,等.陕甘宁盆地华池地区延长组缓坡带三角洲前缘的微相构成[J].沉积学报,2002.
  [3]李金超.鄂尔多斯盆地长4+5油层组沉积相特征及层序演化[D].西安:长安大学,2005.
  [责任编辑:丁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54413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