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分析类型化广播对传统广播媒介的传承与革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万丽华

  【摘 要】我国的广播事业大概是从1949年就开始了,至今已有61个年头,广播媒介传播方式也从原来的单一宣传模式转化为专业化模式,目前正在向类型化广播发展。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了一些问题,也对传统的广播媒介产生诸多影响。
  【关键词】广播;类型化;传承;创新
  0 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广播这一传统媒介受到很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业界人士希望广播媒介再次焕发青春,为此我国也正在把传统的广播媒介向类型化广播转化。类型化广播最早来源于美国,是频道不再分拆时段的去打造不同栏目,而是全频率的去打造一种概念、传播一种文化、经营一类人群的格式化的广播,也就是说听众可以在任意时间收听自己喜欢的内容,不必每天按照固定的时间来收听节目,我国在借鉴转化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实际情况。
  1 类型化广播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我国最早实行类型化广播的电台是200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音乐之声,随后经济之声也开始使用这一模式,2004年上海建了一个号称国内第一家新闻类型电台的东广新闻台每天15小时滚动新闻版块,以后武汉、南京等地区也相继实行了这一类型的广播,逐渐成为了我国广播播出的主流模式,在北京、上海、武汉三地收听率排行榜上,前十位的频率中类型化频率能占据两席左右。
  类型化广播的理想的发展转台是以单个频率为基本单位载体,对听众突出的某一个共同的需求来进行资源配置,但是我国在这方面很容易形成频率不足和细分程度不全面的状况。
  类型化广播是按照观众的需求来采编内容的,利用不同频率交叉覆盖和同一频率提供同质性内容来实现观众可以在任意的时间内听取自己想要的广播,突出频率形象淡化节目和主持人。类型化广播的实现需要一个条件就是需要不同频率交叉覆盖,但我国电台是按照地区来分的,每个地区都有固定的频率,要想实现类型化广播就增加广播频率的个数,但这是不被国家允许的,所以实现类型化广播就无从谈起。
  类型化广播要求内容同质化,这点较难做到,很容易造成两个电台广播内容类似。最早实行类型化广播的音乐之声可以说很成功,但这是因为音乐之声属于国家电台,除了本台的记者还有地方台的记者源源不断的把新闻传送过来使得新闻资源丰富,选择性就比较高,但地方电台就不同了,当地新闻根本就不足以滚动播放,造成很多广播内容雷同。
  类型化广播有个要求就是淡化节目淡化主持人,但这种形式不是固定的,曾经有一项针对于音乐类内容的调查,调查显示约有很多人认为主持人说话的内容应该与所播放的音乐介绍有关,只有很少听众认为应该只放音乐主持人不说话。举个例子,类型化广播未实施前,江苏电视台排名南京第一,2006年实施类型化广播之后仍然是第一,但到了2009年只位居第9位,一直到2010年改版适当增加主持人的语言,突出主持人的风格,三周内就升到了第三位,可见,淡化主持人在我国是不可行的。
  因此面对类型化广播在我国的遇到的种种现状,应该采取不同的形式,因地制宜。省台至少要有一套综合频率服务广大农村的听众,城镇化率高的地区,则可以按照中国式的类型化播出安排播出节目;一定要区别对待不同题材的广播,增强与生活的贴近性,提高收听率,如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频率实行了类型化播出,但是收听率是在下滑的,但是交通之声广播未实行类型化播出,收听率确是仍然在上升。这说明不是实行了类型化播出收听率就一定高,而要贴近听众的需求,满足他们的心理诉求,这才是广播的第一要务,这也正是类型化播出的初衷
  2 类型化广播对传统广播媒介的传承与革新
  类型化广播与专业化广播表面上来看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是两类广播却在运作逻辑与运营理念上有很大的不同,从受众视角来看,类型化广播功能本位定位于满足各类听众群体的某一项需求,而传统的广播媒介只是定位于某类听众群体,从产品来说类型化广播是单向播出的,锁定听众的某一需求,循环播出同质化节目,而专业化广播是双向播出的针对某类听众群体针对某类听众群体;从编播视角来看专业化广播是大板块节目,强化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作用,而类型化广播是格式化、表盘化的竖式编排淡化主持人的作用,类型化广播在于“需求”,专业化广播则是先划分大众然后才是满足于大众,这是两者的本质区别。
  类型化广播的出现是广播媒介适应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改变,各种便携式的收听设备如手机、mp3等已经成为收听广播的重要手段,人们可以使用越来越多的工具来收听广播,早已不是原来的单一只能使用收音机来收听广播。
  曾经有一项调查是了解听众收听广播时收听工具和收听场所的变化,调查显示目前仍有约3.8%的人用收音机来收听广播,这些人大部分是一些老年人,约有70%以上的人是利用网络、电视、手机、mp3等等工具来收听广播,对于人们的收听场所则是越来越向多元化发展,以往的人们收听广播主要是在空闲的时间待在家里收听广播,但是调查显示约有20%的人是在乘坐公交车或者开车时收听广播,有7%的人在工作单位收听广播,大概有30%的人在公共场所收听广播,在家收听广播的比例仍然是最大的有40%多,但是同以前比起来这个比例可以说是大幅度下降,而且很多听广播的人只是把广播作为背景来听的。所有这些改变均是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引起的,人们目前收听广播的时间与地点都向伴随性转变,而且伴随性也是广播媒介发展到现在的一个特征,而伴随性也是广播媒介是否能决胜市场的关键。
  传统广播更倾向于教导人,类型化广播是锁定听众的某一需求而出现的,充分地体现了广播媒介的伴随性,也就是说广播成为了一种环境背景来“陪伴”听众,类型化广播颠覆了传统广播与人之间的关系。目前听众在收听广播的时候有55%的人不会收听固定的频率,也就是说听众的忠诚度比较低,面对听众各种不同的要求,传统广播媒介在这方面显得有些无助,而类型化广播却不同,它最大化的满足了听众在这方面的要求,能够网罗了相当数量高学历高收入的重度听众,忠诚度表现可圈可点。
  长期以来我国对广播媒介好坏的评价标准是靠收听率来体现的,为了提高收听率,传统的广播媒介是满足于人们的需求,这就导致了专业化广播有一种“一厢情愿”的感觉,听众并不买账,特别是2003年以后,这种方法很难在各种广播媒介中保持传统广播媒介想保持的收听率,面对听众的需求,高的忠诚度才是目前广播媒介应该追求的,而类型化广播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不求有很多的人来收听,只求某一类人长期收听,也就是说在某个频率形成一个品牌。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适应受众细分的市场发展还是面对新媒体迅猛崛起的尖锐挑战,类型化广播都必然作为传统电台的取代者而成为广播媒介发展的主要方向,类型化广播是人们生活需求与社会发展的产物,回归了广播作为伴随性媒介的本质,但是在国内由于种种原因类型化广播要想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李欣.类型化广播的发展空间和角色功能[J].新闻爱好者,2009,20:160-161.
  [2]黄学平,刘晓晖.媒介形态变迁视角下的类型化广播[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11:63-65.
  [责任编辑:陈双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57381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