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研究生课程学习与项目式培养协同进行方法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潘力 李健 滕小艳

  【摘 要】针对目前研究生教育普遍出现的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严重脱节的问题,在详细分析该现象的成因后提出将理论课的学习与课题研究同步进行的教学模式,基于项目式的课题研究对理论学习提出了需求,从而提升研究生在理论课上学习的积极性和针对性,理论知识的主动快速的汲取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固的基石。同时,就如何建立合理的课程安排、项目式培养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协同进行;教育改革
  0 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六年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与国家提出的“科技兴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强国战略”等等一系列政策方针密不可分,科技文化创新是我国处于强国之列的必然动力。而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最为紧密[1],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高水平社会服务的重任。近十多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迅猛发展,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但研究生培养中如何更加突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加突出科教结合和产学结合,为提高国家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为建设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坚强保证[2]等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教学普遍存在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严重脱节的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将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协同进行的培养方法。学生在课题研究中,同步进行课程学习,学习积极性更高且更有针对性,能快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工程经验,成为能同时应用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1 传统培养方式的问题
  传统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3],第一阶段为课程学习阶段,这个阶段一般要延续一年,主要学习包括英语、思想政治、专业基础课程等,虽说较大学期间的课程更有理论深度,老师在教学上也更加灵活,但由于没有具体的课题项目作为背景,学生对未来具体研究的内容尚无清晰的认识或知之甚少,使得课程学习的意义黯然失色且无法把握知识重点。
  研究生的扩招,使得原本是精英教育的高校研究生教育,变得大众化了[4],如本科教育一样,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也一定程度复制了中小学应试教育的模式[5],研究生主要以从事科学研究为主,所设置的课程除能够为其后续的科研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外,还需要涉及到较为专业的专业课程。通过调研发现,研究生的多数课程为必修课,其涉及的面泛而不精。
  第二个阶段为课题研究阶段,学生和导师在交流后确定研究方向,学生通过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对课题的基本情况、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法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后,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课题的研究主线,随后对课题进行具体研究,最后完成相应任务并获得学位。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前期理论学习的盲目性,使学生在解决课题研究的具体问题时,出现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准备时间仓促等问题。这时,再进行针对性的理论补充就将课题研究的时间周期大大拉长,甚至造成因时间急促而使得论文质量大打折扣的现象。
  2 课程学习与项目式培养协同进行的模式
  针对上述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课程学习与项目式培养协同进行的模式,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科研的同时,同步进行课程的自由选择及学习,充分利用两者的相互促进作用,在科研中促进理论的深化,在理论中需找科研难点的理论支撑,两者相得益彰。
  任何培养模式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的[6],所以推进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必须寻找新途径、新方法,真正实现从研究生教育大国迈向世界研究生教育强国。该模式是将传统的一分为二的学、研模式变为真正的合二为一的学研模式。
  第一步,研究生复试后,学校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学前教育,例如专业介绍会,导师见面会等等,让学生提前了解本学校本专业的导师构成、研究方向以及该研究方向所需的知识储备、研究方向的前景、导师对学生的要求等。新生在入学前就能根据自身情况与导师进行深入的交流,代替通过询问学长或者与导师发邮件等效果比较差的交流途径,使沟通方式更加及时、顺畅。学生在入学前就能够与导师充分交流、沟通,可以使研究生利用入学前的空档时间对相应知识进行学习,从而为进入课题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可以有效避免学习的盲目性。
  第二步,学生入学后,应该快速投入到课题的研究中来,从最基本的如查阅资料等做起。同时,学校需提供更加灵活的选课机制,要求导师就本课题组研究所需的理论知识上报三门以上的课程需求,然后根据每位导师上报情况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当然,考虑到导师研究的方向相差甚远而导致不同导师的理论系统也相差甚远的问题,学校在研究生导师课题这方面,应该突出本学校的特色,使导师的研究方向更加集中,避免泛而不精,也可以使导师间的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此外,学校可取消研究生选择课程时的年级限制,学生可根据项目研究的内容和进度对课程进行自由选择,进行分散学习,避免了传统集中在第一个学年而效果较差的状况。
  第三步,由于学生的培养有了更大的自由度,需要导师充分发挥把关和引导的作用。学生需按照项目时间节点要求向导师报告研究进展,导师对研究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难点为学生进行详细的解答。通过导师引导、学生主动的互动模式,既促进项目的顺利开展,又使学生能最终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3 总结
  在入学前就完成对本专业研究方向的基本了解,通过与导师交流确立双向选择关系;在入学后,采取课程学习与项目式培养协同进行的培养方式。研究生在进行课题研究的同时,灵活的课程学习为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理论补充。在导师统揽全局、把握方向和引导的作用下,学生能快速掌握课题实施方法,并顺利完成任务,其自身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和自学能力也得到相应发展。此种培养方式可以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一种参考,对培养出具有创新性、实践性、能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优秀研究生有一定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柯敏.当前开展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需要做好的几项工作[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1-5.
  [2]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EB/OL]..http://www.chinadegrees.cn/xwyyjsjyxx/shggtq/277660.shtml.2013-03-22.
  [3]王锋,范江玮,刘美全.研究生项目式培养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269-270.
  [4]赵万里,陈建.谈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4,19:31-32.
  [5]张诗佳,陈皓立.论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N].山西青年报,2014-04-20(004).
  [6]阳铃.英国“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
  [责任编辑:汤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65688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