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计算机类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与评价维度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小洋 刘超 刘万平 黄贤英

  摘 要 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文章分析了计算机类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与评价维度研究现状,根据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培养现状和评价标准,提出了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思路和评价维度。
  关键词 专业学位硕士生 标准体系 评价维度 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2.019
  0 引言
  建立和完善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是各国提升研究生质量的必然抉择,已经成为国际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了一个国家研究生教育管理尤其是专业学位的整体水平的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应该成为我走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的一项关键基础性工作。专业硕士生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的标准体系的形成与制定显得至关重要。①②③④⑤专业硕士是相对于学术型硕士来说的,其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培养效果上均有很大的不同。⑥⑦
  1现状分析
  美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的目标和最终效果是为了其专业认证做服务的。专业排名的数据以主流媒体报道为其主要参考,例如美国的《华尔街日报》等是最有权威的。⑧⑨⑩
  目前我国计算机类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标准不一,就就会导致评价结果不客观、不合理;其评价维度选取得维度大小和尺度不一,这样评价的数据就缺乏科学性。从国家到地方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在不断加强对专硕的培养,全程对其培养质量进行实时监控。
  高校重视学术型硕士生而轻专业学位硕士生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研究生因为自己是专硕而不是学术型硕士,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而且很多专业学位硕士并非全日制的,而是兼职攻读的。作为高校来说,为了保证其生源和培养质量,还是希望招更多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
  中国的专业学位是从20世纪90年度初开始实行,期间得到了快速发展,无论是从招生数量和规模都达到了一个顶峰。截止到2015年,已经有39种专业硕士,在未来几年时间内,专业硕士的招生的数量估计占整个研究生招生计划的一半以上。我国的专业型硕士主要培养应用型和工程研究型人才。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硕士培养中,尤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大工程观和系统发展观。
  2教育质量标准体系
  要考虑到计算机专业学位硕士的特性和特性,在研究生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分别建立其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在一年级时要抓研究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把理论课程全部集中在一年级的时候学习完,在二年级的时候是运用一年级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三年级着重强调其工程实践运用能力。对不同层次的研究生要实行分类别的评价。图1是其示意图。
  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要建立其分类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例如对工学、理学、文学等不同类别要实现区别对待。同时也要对不同的学科进行分类评价,很多高校将研究生在学期间的论文做其评价标准之一。比如材料、生物医学类的学科发表SCI期刊相对较电子、计算机、通信类要容易些。所以要综合多种因素来建立专业学位硕士生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
  3评价维度
  这里以思想道德水平、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等八个因素来作为维度,这里将德育排在了第一位,正所谓德才兼备,德育永远应该放在第一位。具体均值(M)分配如表1所示。
  目前就业竞争市场的压力相对较大,随着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迅速发展,计算机、电子信息类研究生的就业压力显得小多了。因此要对专硕建立多维度的评价系统,合理、科学地评价、分析其教育质量。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在这里我们要考虑专业学位与学术型硕士的区别,专业学位硕士要强调其学术性与职业性相结合,同时在培养过程中侧重其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在不同时期进行维度分析,不同时期其维度也是可变的。如在招生时期,可以建立入学成绩、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来作为其维度;在学期期中、期末或毕业时要根据其不同时期的特点来建立不同的维度来合理分析专业学位硕士生的教育质量。
  4总结
  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并根据计算机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我们应该“以人为本”,不断探索其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和评价维度,为培养出优秀的计算机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而做出努力,使其顺利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当中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注释
  ① 温玉婷.我国研究生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子教育,2014(11):13-15.
  ② 江钟信.关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几点看法[J].科教文汇,2008(11):22-26.
  ③ 刘永强,廖英英,李玉学,张少雄.浅析工科机械类研究生综合素质的现状与提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87-89.
  ④ 陶飞,程颖,李建欣,朱雅婷.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综合评估方法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3):34-36.
  ⑤ 刘小洋,刘万平,刘超,黄贤英.贝叶斯分类理论下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科教导刊,2015(5):25-27.
  ⑥ 刘小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系统发展观与系统能力培养的研究[J].科教导刊,2014(9):32-34.
  ⑦ 赵韩强,郭宝龙,赵东方.行业特色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5(1):70-73.
  ⑧ 田玉敏,崔三常.美国大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J].中国国情国力,2015(3):72-74.
  ⑨ 刘小洋.基于贝叶斯理论的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2):73-75.
  ⑩ 王明亮,杨玲.研究生学术氛围影响因素及营造机制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4):103-1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72279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