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促进安康市汉滨区林业建设与农民增收的必要性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世昌

  摘要 论述了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及动力,并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包括积极保护和科学合理开发现有资源、利用宜林荒山和弃耕地大力发展经济林产业、加大科技支撑力度等内容,以供参考。
  关键词 林业建设;农民增收;对策;陕西安康;汉滨区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9-0168-01
  汉滨区地处安康市中部,秦巴山间,面积3 652 km2,人口96万人,耕地面积7.33万hm2,林地23.3万hm2。自然条件较好的月河川道面积较小,大部分乡镇分布在以汉江为界的南北二山,人口不到1/2,面积达80%以上,这就是人称“八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状况。在计划经济年代和改革开放初期,两山群众刀耕火种,伐木烧炭,生活相当困难。改革开放以后,南北二山群众勤耕细作,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近年来,外出务工者越来越多,收入也有了较大幅度增长,劳务收入占农民总收入6成以上。2014年两山农民纯收入5 000~7 000元。纵向比较,收入确实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横向对比,差距依然十分明显,绝大部分群众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发展后劲不足,使广大农民能够真正靠山吃山,保证稳定的收入来源,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林业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是摆在各级政府和林业工作者面前的课题。
  1 持续增加两山农民收入的必要性
  1.1 增收是发展的需要
  汉滨林业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努力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森林覆盖率达到45%,生态效益已日渐显现。但经济效益却相对滞后。据统计,林业产值仅占GDP不足10%,可以说是大资源、小收入。发展经济尤其是山区经济,就应该立足林业资源不断扩大,林业收入持续提高,农民收入逐步增加,林业产业化迅速形成。
  1.2 增收是资源保护的需要
  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但就一地或一户而言,生产和发展是第1位的,不可能让群众为了大环境的改善而饿着肚子保护资源。因此,林业建设必须考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在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增加林农收入,走发展―保护―利用―发展的道路。
  1.3 增收是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林区群众生产发展、生活幸福,才能够乡风文明,社会才能够和谐稳定。同样,通过林业产业建设和资源保护,群众能够得益,保持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不断增长,生活不断改善,农民才有投身林业建设的热情,林业也才能够得到持续发展。
  1.4 增收是资源利用的需要
  林业资源不仅仅是生态效益,同时应该有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合理科学地开发利用,林业的效益才能全面发挥出来,林业价值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2 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
  虽然解决农民增收的途径较多,但山区农民增收渠道非常有限。尽管有许多诸如农民进城、异地搬迁政策,但近期内也不可能让山区农民全部搬迁。况且即使部分农民搬迁,就业生存也是农民和政府不得不慎重考虑和长期面对的问题。可以预见,将来部分甚至大部分农民仍在两山居住。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长久生计问题是大事、是根本,山区农民只能靠山吃山、吃山养山,既要坚持保护资源,同时也要持续增加收入。
  从20世纪70年代后开始,各级政府和林业工作生产者依据自然条件和当时的社会条件,对发展林业经济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林业建设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保护森林资源,发展林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在现有资源上做文章,同时也应在宜林荒山和弃耕山地上做文章。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生态与经济效益兼顾。在科学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林业经济。
  2.1 积极保护和科学合理开发现有资源
  一是林权制度改革以后,在政策和法律允许的条件上,要积极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尤其是用材林、薪炭林。在不影响环境的前提下,对重点公益林以外的资源应合理进行开发利用,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二是应尽快出台林权交易政策,建立林权交易平台。通过进行交易和质押等政策的落实,使死资源活起来,使农民从中得益,进而提高群众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1]。三是推动已形成规模的产业增加效益。近年来全区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已初具规模,但应尽快形成产业模式以增加效益。四是开展多种经营。要积极开展林下养殖和林下种植。现已成功的林下养鸡、养羊、养牛业,林下种植药材、魔芋等,要通过典型示范,引导带动,进而大力推广。总之,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千方百计地利用好现有资源,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五是应积极争取扩大国家公益林项目。国家公益林项目全区启动,但毕竟规模小、补助低,人均获得的收入相当有限。力争通过扩大规模增加农民收入,进而提高农民群众保护资源的自觉性[2]。
  2.2 利用宜林荒山和弃耕地大力发展经济林产业
  一是统一认识。全区上下必须充分认识区情,尤其是镇、村两级对镇情、村情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区情就是耕地少、林地多,两山尤其如此。只有镇村两级认识到位,才能够不打折扣地创造性地落实区上制定的发展战略;只有干部认识到位,尤其是领导认识到位,才能发动群众,激励群众;只有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工作才能落到实处。二是科学规划。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考虑到群众的意愿,立足镇情、村情,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模式,因地制宜搞好规划,一次规划分年度实施。三是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汉滨林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公益林工程、丹江口工程以及“创森”工程的相继实施,对汉滨林业发展、农民增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希望。应整合资源,统筹安排,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加大林业建设投入,本着政府投一点、群众集一点的原则,不断扩大经济林产业规模。四是加快产业化步伐。经济林果园建设必须走规模化建设、标准化建园、市场化运作,进而走上林业产业化之路。从整地质量、苗木选用到栽植管理要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既要扶持发展本地大户,也要大力引进资金建设产业园,进而达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3]。五是培育典型,带动全面。要通过典型引路带动全面,镇、村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落实领导抓点、干部包村责任,通过典型带动、政策推动、利益驱动全面推进经济林果园建设。
  2.3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一是对现有资源应积极开发利用。汉滨区地处南北过渡带,秦巴山区又属温带气候,物种丰富,资源开发利用前景非常广阔。传统办法对资源的利用往往劳动力投入大、产品附加值低,要组织人力进行研究或通过技术引进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开发利用,增加产值,提高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二是选育一批有地方特色的林果品种、畜牧品种,逐步进行示范推广,以期形成地方特色品种、特色品种。三是对镇村干部尤其是林业工作者进行培训,使其完全掌握所在乡镇发展林果业的技术。科学指导生产,使广大林农完全掌握1门或2门生产技术,使产业能够健康发展,有成效、开发有效益,真正达到资源得到保护、荒山得以绿化、环境不断美化、农民持续增收的目的[4]。
  3 参考文献
  [1] 王进京,宁久丽.关于发展林业产业促进农林增收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河北林业科技,2006(1):23-25.
  [2] 宁久丽.廊坊以林业产业促林农增收[J].中国林业产业,2006(10):55-56.
  [3] 陈杰,欧文.论林业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J].陕西林业,2007(2):18.
  [4] 周正火,倪常德,高荣仁,等.宿松县林业生产建设发展探讨[J].安徽林业科技,2008(3):28-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74087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