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技工院校数控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伟鹏

  【摘 要】本文系统地分析了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阐述了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并以我校的数控专业为例,探讨实践现代学徒制的相应措施,建立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础,以学生(学徒)为主体,企业需求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校企双赢,提升了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一体化教学;数控加工;人才培养模式
  1 现代学徒制推行的背景
  当前,技工院校的学生培养已经逐渐从传统上完全由学校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向校企共建、工学结合及企业订单培养等多种方式转变。传统教育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求差距越来越大,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许多学生对本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知之甚少,毕业后能胜任工作岗位的学生则更少,造成人才培养资源的浪费。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职业素养方面
  在企业中,为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每一个工作岗位都制订有相应的标准, 对生产任务的完成有严格的时效性,这一方面的内容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是无法涉及到的。此外,学生在学校的生活随意性较强,进人企业后,由于严格的管理制度及考核制度,让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不能及时端正自身的工作态度,无法适应岗位要求。同时,对企业缺乏归属感,往往眼高手低,于是频繁地更换工作,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规划。
  1.2 职业能力方面
  技工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然而当前毕业生却缺乏对产品精益求精的工匠理念,往往动手能力差,质量意识淡薄。在实际操作中,对基本的知识点掌握不够深入。此外,学校教育与企业的真实环境有一定的差距,对于数控加工而言,主要追求的是零件的加工精度和生产效率;而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考核却往往忽视这些方面。对于企业而言,所加工的零件只要有一项不合格,该产品就是废品;但学生实习时,只是该项不得分而已,久而久之,容易引导学生形成错误倾向,导致零件的废品率过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
  1.3 方法能力方面
  在企业生产时因应需求,零件的技术要求及复杂程度不一而足,但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考验。当在实际生产中遇到问题时,学生往往束手无策,容易产生挫折感,打击自信心。此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不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甚至影响了整条生产线的工作。
  1.4 师资力量方面
  当前,很多技工院校的教师均是从学校到学校,普遍特点是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不足,有的教学内容脱离生产实际,甚至是错误的示范,因此,提升专业素质势在必行。此外,学校的教育重理论教学轻能力培养、重知识传授轻方法创新、重课堂教学评估轻实践环节评价,造成教学质量管理效能较低。
  2 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学生(学徒)具有双重身份(企业员工、学校学生),通过深化校企合作,让学生(学徒)在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指导下,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让学生实现岗位成才。彻底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与能力割裂、教学场所与企业生产环境分离的局面。
  在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在校内,学校为企业提供生产场地、生产设备,引入企业生产技术,研发技术及资金,共同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企业的生产、研发基地和学校的教学工厂。在校外,则学生进行与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让学生在企业中培养职业素养及职业能力。校企双方共同确立学生(学徒)的实习管理制度,并严格按照共同制定的课程内容安排实习。按照签订的协议要求,企业需要在“实习就业基地”安排对口专业的实习岗位,带班师傅,做好岗前培训、安全教育,提供劳动保护,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和安全。学校与该企业签订了协议,学生在校就能进入“实习就业基地”进行生产实习、毕业后也可在“实习就业基地”零距离就业,真正做到实习、就业一体化。采用学校与企业双主体的育人制度,实现学校学历教育与企业岗位培训相结合,让企业工作本位培训与学校工作本位教育相结合,实现双元育人、产教融合。
  3 我校数控专业推进现代学徒制的相关对策
  从2011年起,我校的数控专业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办学,如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河源新天彩科技有限公司、广州粤隆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和广州科腾工业有限公司等。探索“校中厂”与“厂中校”相结合的教学运行管理模式,在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基础上,形成理论教学学校教师为主、实践教学企业师傅为主的双导师人才培养教学机制。推进的具体措施有:
  3.1 挑选优质企业,共同构建校企合作平台
  选择优质企业,是保证现代学徒制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我们在挑选企业时要求:一是,行业协会认可,管理规范,实力雄厚并热衷于技工教育的企业;二是,选择可较好地实现产、学、研相结合,能达成有效共识和互动的企业;三是,学生实习期间,愿意支付学生奖励和“准工资”的企业,并且能在学生毕业后优先录用毕业生的企业;四是,能按计划提供与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并能派遣师傅与学校教师共同参与教学和管理学生的企业。
  3.2 招生招工一体化
  学校与合作企业可共同招收学徒,确定“学生学徒双身份”,明确学生(学徒)的企业员工和在校学生双重身份,学生在校内、外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实习时,按照企业对员工要求和岗位的要求,融入生产实践,零距离感受企业员工的“学徒”身份;同时,也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让学生能直接感受企业文化,亲身体验真实的生产环境,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职业能力;同时,也能让企业全面考察、培养自身急需的技术人才,降低用人风险。
  3.3 构建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符合职业能力发展的课程体系,不仅注重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也要兼顾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确立能突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内容。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核心,遵循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原则,强调课程的“实用性”。促进教学模式从知识教育向能力培养的转变、从课堂教学向生产教学转变、从书本教学向实践教学转变,推动了技工教育内涵的发展,实现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及教材学材编写的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如我校与广州粤隆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一起,根据学生(学徒)的特点,将成套设备里的零部件生产融入到《机械零件的数控加工》课程中去,制定出一体化课程标准,编写了对应的教材和学材。既不影响企业的生产计划,又能完成学校的教学计划,并能保证学生加工的零件质量能满足企业的生产标准。   3.4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团队
  我校积极完善教学团队机制,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促进专业骨干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树立行业影响力,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双师”结构优秀教学团队。依托校企合作平台,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聘请行业、企业的优秀高技能人才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的互补作用。通过建立长期有效的团队合作教学机制,推进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的制度化建设;通过教师挂职锻炼、企业技术项目开发、课程建设等方式,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技术服务能力。例如我校在与广州粤隆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合作的过程中,企业方面派了三位师傅和学校的两位教师共同参与班级管理与教学,既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技能,也让学生了解了新知识、新工艺和企业的文化理念。
  3.5 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训基地
  在校内,为了便于开展一体化教学,在企业方建议下,我们对原有的实训车间重新规划,创设既有企业实际生产的车间环境,又兼顾利于开展教学及课题研究的学习环境。对工作任务中涉及到的工作领域都有对应的工作区域,如资料检索区、学习讨论区、零件加工区、产品检验区、成品放置区、合格产品存放区、废品放置区及其他配套区域。
  在校外,为了能让学生在毕业后能较快的适应企业的生产要求,我们有校企共建的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当学生按照教学计划,要进行有酬的顶岗实习时,我们会选派有丰富教学和学生管理经验的教师驻厂,与企业导师一起,共同开展实习教学。
  3.6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共同进行过程管理和质量考核
  我校成立由行业、企业、学校共同组成的本专业学徒制工作小组,负责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实习管理制度及建立健全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等;与企业、行业共同制订了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对教师、师傅及学生(学徒)进行考核。对于学生(学徒),主要注重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考核,围绕行业、企业用人标准,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以能力为核心,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学生评价模式;此外,也会对学生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及对企业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考核。对于教师,主要注重实践能力的考评;对于企业师傅,则针对专业理论和教学水平的考评。由学校和企业共同从教学工作量、生产效益、学生评价、教学成绩及考证通过合格率等方面对教师和企业师傅进行考核,计算到工资绩效中。
  3.7 改变传统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未来职业岗位“学中做,做中学”的“工学一体化”的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六段”教学法,通过创设工作情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团队合作在教师引导下共同完成各项任务,提高教学效果。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去解决问题。此外,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利用Q群及手机APP学习软件等,将一些知识点录制成“微课”,再供学生自主下载学习。
  4 推进现代学徒制的成效
  4.1 有利于数控加工技能型人才培养,促进多方共赢。
  推行现代学徒制,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使学生能较早地接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同时让学生能以双重身份来严格要求自己,实习期间,学生同员工一样,打卡上课,实现学生上岗、就业“零距离”,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企业的“用工荒”,学校的“招生难”,学生的“就业难”等问题,实现学校、企业及社会多方面的共赢。
  4.2 提升了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
  采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激发了学校教师学习新知识、新工艺的动力,让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之间实现优势互补,让专业教师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能将自身丰富的理论知识结合实践经验,给学生给予更准确、更有效的指导。
  4.3 有利于减轻学校和企业的成本,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由于采用校企共建的方式,学校提供场地、设备资源,而企业提供生产原材料,学生(学徒)是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开展实训,与企业生产无缝对接,正常的原材料转化为有经济效益的产品,将实习教学由单纯消耗型转变为生产赢利型,有效地减轻了学校和企业的成本。此外学生(学徒)也可以获得相应的经济报酬,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此外,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新产品研发,有效地深化产、学、研相结合的校企融合模式。
  4.4 实现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创新
  现代学徒制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方法及手段上要贴近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加大了直观教学的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显著的提升。
  5 结论
  现代学徒制能够适应企业现代化生产方式的需求,有力地提升了技工教育的质量,让学校的教育能够紧跟技术发展的前沿。现代学徒制在注重技能培养的同时也在强化学生(学徒)的职业素养,能有效也将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联。随着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深度融合的多方努力下,定能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鹏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2]赵志群,陈俊兰.现代学徒制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重要补充[J].北京社会科学,2014(1):28-32.
  [3]毕结礼,王琳.我国现代学徒制建设的理论思考[J].中国培训,2012(8):14-18.
  [4]李玉静.现代学徒制的内涵与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13(28).
  [5]鲁叶滔.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12):19.
  [责任编辑:杨玉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74286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