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沈阳市土地集约利用绩效评价和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邵军师 李淑杰

  摘要 该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土地经济学理论,将绩效评价理论引入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中,借鉴已有的研究方法从土地利用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利用效益和可持续性利用力为切入点构建评价体系,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通过对沈阳市土地集约利用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定量化反映土地利用时空演化规律,揭示沈阳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差异,提出科学合理利用土地的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 绩效评价 ;可持续发展;土地集约节约评价;辽宁沈阳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2-0346-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land economics,introducing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system,the reference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methods,this paper built evaluation system and establish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model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land use input level,degree of land use,land use efficiency,land use efficiency and sustainable use force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in Shenyang City,this paper gave the quantitative reflection of the space-time evolution of land use,revealed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in Shenyang City.Measures and ways were put forward for th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use of land.
  Key words performance evalu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tensive land saving evaluation;Shenyang Liaoning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选择,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之策。国家采取措施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土地粗放利用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建设用地低效闲置现象仍较普遍。人类绩效技术是近几年在西方发达国家管理界发展很快的一种新兴应用科学。“绩效”是指行为所达到的状态及其与事前保证或预期状态的联系,包括两方面内涵:一是行为实行后所达到的状态,二是行为结果达到预期的程度;而诺斯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中认为:“绩效”是“performance”,即制度的表现[1-2]。
  该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土地经济学理论,将绩效评价理论引入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中,借鉴已有的研究方法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通过对沈阳市土地集约利用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定量化反映土地利用时空演化规律,揭示沈阳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差异,提出科学合理利用土地的途径和措施。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沈阳市是辽宁省省会,东北地区经济、文化、交通和商贸中心,全国工业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全市现辖9区、1市、3县及2个开发区。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的全面启动,沈阳紧紧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生态宜居之都“三大目标”,深入推进做优发展空间、做大中心城市、做强县域经济、加强生态建设、着力改善民生“五大任务”。沈阳市土地总面积128.54 km2,其中农用地99 km2,建设用地面积22.85 km2,其他土地6.69 km2(图1)。
  1.2 数据来源
  该文采用的数据源包括:人口经济等方面数据来源于沈阳市统计年鉴[3];沈阳市政府网站中沈阳概况数据和其他相关统计数据;土地数据来源于沈阳市2013年度变更调查。
  1.3 评价时点
  该文评价时点为2013年12月31日。
  2 土地集约利用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2.1 土地集约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是一个综合性评价,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土地利用是否适宜,土地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有效,土地利用是否充分高效,土地利用产生的变化等[4]。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土地集约节约评价比较关注,相关研究也较多。在已经开展的研究中,研究的方法、模型、角度都不同。常见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5]、人工神经网络模型[6]、TOPSIS法[7]、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8]等不同方法。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模型主要有空间―状态―响应(PSR)模型[9]、综合指数模型[10]、协调度模型[11]、DPSIR模型[12]、改进熵值模型[13]等不同模型。研究从低碳视角[14]、博弈论视角[15]、城乡统筹视角[16]、生态文明视角[17]、新型城市化视角[18]、产业集聚视角[19]等不同视角展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土地利用现状,研究构建了适宜不同评价层次的土地利用集约节约指标体系,包括土地的利用强度、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土地管理等要素。   该文在参考国内学者土地集约节约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沈阳市土地利用实际特点,基于可行性、全面行、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从土地利用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利用效益、土地持续性利用5个方面构建了沈阳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表1)。
  其中,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选用Gibbs-Mirtin多样性指数,其模型对应的公式为:
  3 评价结果与分析
  3.1 沈阳市土地集约利用绩效评价指标标准值的确定
  根据公式(2)对沈阳市1996―2012年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表2。
  3.2 沈阳市土地集约利用绩效评价结果和可持续性指数
  首先依据表2,根据公式(3)、(4)得出沈阳市1996―2013年土地集约节约绩效值,再以1996年为基准年,根据公式(5)计算出沈阳市土地利用历年可持续性指数,得到表3。
  3.3 评价结果分析
  (1)从土地集约利用绩效评价指标的标准值来看(图2),沈阳市在1996―2013年期间,土地利用程度指标持续下降,由1996年的0.645 2降到2013年的0.401 8。究其原因,是近年来城市建设用地急剧增加,其他地类面积锐减,尤其是耕地,导致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和人均建设用地指数持续降低。垦殖系数、人均耕地指数从数据上看呈2个阶段,从1996―2008年持续降低,2009年指数均是最高的,2009之后继续降低。这里需要说明的是2009年以后采用的土地数据是我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二调数据中耕地面积在数据中增加的较多,但实际的耕地面积并没有增减,从2009年之后的2个指数继续减少可以看出,耕地总量其实是在持续降低的;土地利用效率指数呈现2个阶段,1996―2001持续增加,由0.080 4增加到0.740 0,而2002―2013年总体呈下降趋势,由0.466 2下降到0.385 4。主要是因为2001年之后,沈阳市城市建设规模迅速扩张,建设用地较前几年增加幅度较大;土地利用投入水平、土地利用效益总体上呈持续上升趋势,主要是因为近些年来沈阳市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经济总量由1996年的747.66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7 158.57亿元,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土地投入的大幅度增加;而土土地可持续性则略有起伏,主要是因为近年来,沈阳市经济的迅猛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三废”的排放量,尤其是碳排放量也在迅速的增加。
  (2)从土地集约利用绩效评价结果来看(图3),沈阳市1996―2013年土地利用绩效指数呈破浪式曲线,总体呈增加的趋势。从1995年0.141 6增加到2001年0.219 4,2002―2005年略有起伏,2006―2013年持续上升,2013年为最高值0.348 7。2002年之后,我国开始越来越重视土地集约利用情况和可持续发展情况。沈阳市土地利用绩效指数的变化情况与我国对土地资源管理的宏观调控基本一致。
  (3)从土地集约利用可持续性指数来看(图4),沈阳市1996―2013年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指数,最高为2009年,可持续性指数为0.233 2,最低为2002年,可持续性指数为-0.180 7。其中2002年、2003年、2005年可持续性指数小于0,处于不可持续利用阶段,其他年份均大于0,基本处于可持续利用阶段,2010年之后,呈持续增长态势,表明沈阳市土地利用正在向可持续利用方向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4.1 评价结论
  该文从土地利用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利用效益和可持续性利用力为切入点构建土地集约利用绩效评价体系,建立了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将可持续发展程度分为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过渡阶段、土地利用不可持续发展3个类型。并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模式和方法,以沈阳市作为实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沈阳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差异,得出了沈阳市目前处于可持续发展阶段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一是沈阳市土地利用投入水平逐年增加。这种发展特点符合沈阳市几年来的发展趋势。沈阳市于2013年举办了全运会,受此影响,沈阳市近年来对浑南区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同时,近年来沈阳市房地产事业不断发展,也导致沈阳市土地利用水平逐年增加。二是沈阳市土地利用程度逐渐降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沈阳市的城市范围不断增加,建设用地随之增加。三是土地利用效率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总体上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规律,中间偶有波动。为了提高沈阳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应该继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四是沈阳市土地利用效益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规律。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沈阳市近年来经济建设迅速发展。五是土地绩效利用可持续性处于小幅增加的趋势。这种变化主要是受沈阳市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对环境破坏越来越大的影响。由于城市的不断发展,沈阳市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差,对环境的保护迫在眉睫。当前,沈阳市已经逐渐将污染较严重企业迁出市区。六是土地集约利用绩效指数总体水平较低,呈稳定增长的趋势;土地集约利用可持续性指数波动较大,2010年后,随着沈阳市政府越来越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土地集约利用可持续指数呈上升的趋势。
  4.2 评价建议
  通过对沈阳市土地利用情况变化的分析,结合沈阳市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影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城市扩展建设建设用地急聚增加、耕地和其他地类锐减、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不高等,为了实现沈阳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该文提出如下建议:一是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近年来沈阳市占用了大量的耕地用于城市建设,城市范围不断扩大。2014年国家启动了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工作,沈阳市作为试点开展此项工作,建议结合沈阳市的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方向,进一步控制城市规模,优化空间布局,防止城市无序蔓延,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转变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方式。二是注重保护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成为全球性的共识与探索。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大量消耗能源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以粗放型为主,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近年来环境问题已经显现,2013年沈阳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仅为215 d,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环境污染问题迫在眉睫,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刻不容缓。三是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促进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强化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及区域、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整体调控引导和综合空间管制作用,以节约集约用地为土地调控的重要目标,按照集约用地、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的要求,科学配置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加强资源整合与共享,通过科学规划,引导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吸引新型工业化项目向各重点空间集聚,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切实将空间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完善项目准入机制,实现产业差异化用地标准,与发展改革、环保等部门互相协作,优先安排低能耗、环保型项目或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用地。   5 参考文献
  [1] NORTH,DOUGLASS C. Institutions,Institutions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2] 瞿忠琼,濮励杰.城市土地供给制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6(1):45-49.
  [3] 沈阳市1996―2013年统计年鉴[M].[出版者不详].
  [4] 陈士银,周飞,吴雪彪. 基于绩效模型的区域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2009(6):249-253.
  [5] 王伟华.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48-450.
  [6] 常青,王仰麟,吴健生,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人工神经网络判定:以深圳市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7(4):26-31.
  [7] 鲁春阳,文枫,杨庆媛,等.基于改进TOPSIS法的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以重庆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1(3):535-541.
  [8] 郭斌,任志远,高孟绪. 基于ESDA-GIS的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异研究:以陕西为例[J].测绘科学,2010(4):61-64.
  [9] 李丽娜,石培基,潘竟虎,等.甘肃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的实证分析[J].土壤通报,2012(1):114-119.
  [10] 王卫斌,王彬.基于综合指数模型的焦作市土地集约评价[J].经济研究导刊,2014(18):209-210.
  [11] 樊敏,刘耀林,王汉花.基于协调度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测绘科学,2009(1):144-146.
  [12] 李进涛,谭术魁,汪文雄. 基于DPSI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的实证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9(3):49-54,65.
  [13] 李景刚,张效军,高艳梅,等.基于改进熵值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以广州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4):118-123.
  [14] 陈擎.基于低碳视角的开发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研究: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例[C]//中国土地学会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15] 张舒.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16] 贾立斌.基于城乡统筹视角的土地集约利用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8):4877-4880.
  [17] 张四梅.生态文明视角下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初探[J].国土资源导刊,2013(4):50-52.
  [18] 刘清俊,常疆,邓思远,等.基于新型城市化的湖南省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J].科技视界,2014(2):151-152,157.
  [19] 田光明.基于产业空间集聚视角的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机理分析[C]//中国土地学会.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土地学会,2009:10.
  [20] 李植斌.一种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方法[J].城市规划,2000(8):62.
  [21] 孙国翰.成都市高校土地利用状况及集约利用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10-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74758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