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晕轮效应的心理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提要:晕轮效应是一种容易将人导入认知误区的心理效应,可如果运用得当,我们也能将它变作一块通往成功之路的垫脚石。
  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进行认知时,依据个人的喜好得出最初的判断,再根据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由于摸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形成一种或好或坏的“成见”。这好比在云雾的作用下,日月的光辉扩散到四周,形成了一个光环,因此晕轮效应又称为“光环效应”。
  晕轮效应――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
  上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提出了晕轮效应。爱德华认为,人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往往从一个局部出发,进而扩散得出整体的印象,容易犯下以偏概全的错误。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所以,晕轮效应也可以被称作“以点概面效应”,是由于主观推断而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为了证实晕轮效应的科学性,以麻省理工学院两个班级的学生为对象,精心设计了一项心理试验。一天,凯利向两个班的学生宣布,自己因故离开一段时间,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他向第一个班的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时,将他描述成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项品质的人;而向另一班学生介绍时,将其中“热情”一词换成了“冷漠”,其他各项完全相同。
  仅仅一词之差,效果却大相径庭。下课之后,前一班的学生与研究生一见如故,亲密攀谈;而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淡回避。可见学生们对“热情”和“冷漠”这两组词的反应比较敏感,当他们戴着有色眼镜去评判他人时,这位研究生便被分别罩上了“冷”、“暖”两种不同色调的晕轮,极大地影响了自己受欢迎的程度。
  晕轮效应更容易发生在不熟悉的人之间,或者较为感性的人身上。外表是最能产生晕轮效应的因素,除此之外,晕轮效应还体现在以服装评判对方的品味和地位,以初次的言谈举止判定对方的才能与品德,以偶然性的行为判定其贯性的行为等方面。在人际交往中,或许无意中一个粗俗的举止,便会让你在朋友的眼中大打折扣;也或许一个善意的举动,便能让你光彩倍增,在别人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的影响无处不在。人们经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俗语,便是晕轮效应的表现。沐在爱河之中的情侣,彼此相悦,隔着恋慕这层美妙的面纱,就很少从对方身上找出缺点。因为喜欢,对方的缺点在他们看来也成了个性十足的“优点”;因为喜欢,心境变得开阔,任何无伤大雅的缺点也都可以包容。
  每当我们看到某个名人爆出丑闻总会显得很惊讶。事实上,媒体的宣扬,如同为名人的形象渲染了一圈“晕轮”,我们心中有关这个名人的印象或许并非真实的他。他也是一介凡人,只不过比平凡人略微优秀一些,怎可能不犯错误呢?
  此外,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以偏概全地对他人轻下评判。人们通常会认为漂亮的小孩更聪明,成绩好的孩子一定品性优秀;漂亮的女人一定举止优雅,富有教养;风度翩翩的男士一定事业较为成功,家境殷实;偶尔发过一次脾气的同事一定是个脾气暴躁、难以相处的家伙;因为喜欢一个人,便“爱屋及乌”地喜欢上了与他相关的人或物,等等。
  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先让被测试者看一些人的照片,这些人形色、着装各不相同。然后让这些被测试者从特定的方面来评定这些人。结果表明,被测试者赋予了那些有魅力的人更多的、理想的人格特征,比方说:和蔼、沉着、好交际等等。
  事实上,晕轮效应不仅仅表现在通常的以貌取人上,我们还常常以服装来判断别人的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谈断定他人的才能与品德等等。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晕轮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
  我们内心深处总是认为人的品质之间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比方说,热情的人往往对人比较亲切友好、富于幽默感、肯帮助别人、容易相处;而“冷漠”的人较为孤独、古板、不愿求人、比较难相处。这样,对某人只要有了“热情”或“冷漠”的一个核心特征,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补足其他有关联的特征。其实这种从外表知觉内心,又从内在性格特征泛化到对外表的评价正是产生晕轮效应的主要原因。
  从认知角度讲,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正如歌德所说:“人们见到的,正是他们知道的”,晕轮效应的错误就在于: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如何克服与避免错误地使用“晕轮效应”
  有的领导看到一些年轻人的个别缺点,或对他们的生活习惯、工作之余的衣着打扮看不顺眼,于是就会把他们看得一无是处。而看到某人的字写得好,就认为他思路清晰,办事果断、认真、有条理等。总之,这种带着有色镜去判断对方正是陷入了晕轮效应的迷宫,所以我们应该克服和避免这种错误的心理效应:
  首先,不要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附加给对方:这种人际知觉的投射倾向,往往是不自觉的。一旦你自己不加注意,没有清醒地、理智地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产生各种偏见。
  其次,冷静、客观地对待第一印象,思想上具有改造甚至否定第一印象的准备: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总是会影响你对于以后信息的判断。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以后的信息常常只扮演补充和解释的角色。
  然后,不要按照预想的类型将人分为不同种类:这是一种类化作用,我们常常会对某一类人普遍特征的进行归类,比方说:教师总是“文质彬彬”,商人则是“唯利是图”等等。
  最后,不要以貌取人:我们要在认识他人的问题上应该不满足于表象,而是注重了解对方心理、行为等深层结构。
  晕轮效应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错觉,你在自身尽量避免时,也应该恰当利用来提高自己的人际关系。比方说,你对人诚恳多一些,即便能力差一些,别人也会对你产生信任。在应聘时,你就更应该巧妙地运用晕轮效率,把自身的优势充分地展现出来,给招聘者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从而得到对方的赏识。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注意告诫自己不要被别人的晕轮效应所影响,而陷入晕轮效应的误区。仅仅抓住并根据事物的个别特征,而对事物的本质或全部特征下结论,是十分片面的。晕轮效应带给人们认知最大的缺陷便是容易形成偏见。有时我们抓住了人或物的某个特征,便凭借主观臆断,牵强附会地推断出其他特征,或完美无缺,或一无是处,犯下片面性的错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不要被别人的晕轮效应所影响,陷入以偏概全的误区。
  相反,我们在应聘、交友过程中,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这种晕轮效应,有意将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便容易博得他人的好感与认可,获得成功。(摘编自《新浪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76426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