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象山县防控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介绍了浙江省象山县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现状,并分析了当地有害生物入侵的原因,针对外来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防控保障措施,以期指导有害生物入侵的防治工作。
  关键词 外来有害生物;防控;措施;浙江象山
  中图分类号S41-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2-0105-02
  
  近年来,随着灾害性天气频发、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的加快、地区间经贸往来的日益频繁,有害生物的危害传播趋势加剧,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其不仅具有危害性和毁灭性,同时还具有生物灾害特有的隐蔽性和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有害生物的危害,不仅制约着我县农业生态建设的健康发展,也对全县的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农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有效遏制生物灾害严重发生的迫切需要,是保护生态建设成果、维护生态安全、推进“生态象山”建设的必然选择,是减轻灾害损失、保护国家利益、保护农民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措施。
  
  1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危害性
  
  近年来,我县农业有害生物灾情十分严重。一是有害生物种类不断增多,据有害生物普查统计,我县检疫性生物有近10种,其他有害生物几十种,一旦环境条件适宜,这些危险性有害生物将蔓延成灾;二是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加剧,发生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呈蔓延之势,黄龙病的寄主柑桔木虱已经在部分桔园出现,加上我县处在黄龙病疫区边缘,随时有发生的可能;三是常发性有害生物灾害居高不下,偶发性灾害时有暴发,稻飞虱连续2年在我地大发生,导致水稻减产10%以上,稻纵卷叶螟连续3年特大发生,发生面积超过2.33万公顷次,尚没有理想的防治药剂,二化螟连续8年大发生,成为水稻首要害虫,柑桔爆皮虫、美洲斑潜蝇等昆虫发生有逐年加重趋势,对农业发展的不利影响初露端倪。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频次逐年增加,发生面积扩大,危害损失加剧,防控工作形势严峻。
  
  2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原因
  
  2.1气候适宜,交通便利
  我县地处浙东沿海,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适宜多种生物栖息,加上交通运输发达,地区间经贸的日益频繁,加剧了有害生物的传播。
  2.2机构设置不合理
  植物检疫分为内检和外检,内检又分属农业和林业两个部门,都适用同一部法律,不仅造成人、财、物的重复和浪费,而且容易产生扯皮,不利检疫工作的开展。
  2.3信息不灵
  目前缺乏专门从事国外疫情信息收集的工作人员,对疫情数据进行风险分析工作薄弱,水葫芦、湿地松粉蚧等重大危险性有害生物在原产地都是一般性有害生物,但入侵我国后却造成了极大危害。
  2.4监测滞后
  对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种类、危害面积、造成的经济损失、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等缺乏全面系统的调查和统计,底数不清;疫情监测工作滞后,许多外来有害生物的危害都是在已经大面积发生时才被发现,造成疫情封锁和扑灭工作难度极大。
  2.5缺乏经费
  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专项经费和植物检疫经费明显不足,影响了对外来有害生物预警、控制和研究工作的开展。 3防控外来有害生物采取的对策措施
  实行“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的方针,紧紧围绕“生态象山”建设目标,全面加强有害生物监测、检疫和预防,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严密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维护生态安全,大力推行无公害防治技术,依法管理,创新机制,有效遏制有害生物扩散蔓延势头,促进农业持续、快速、协调和健康发展。
  3.1加大宣传力度,开展群防群治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宣传工具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外来有害生物的认识,形成全社会都来参与防控有害生物的良好氛围。坚持政府引导与公众参与相结合,把防治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
  3.2全力抓好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工作
  按照监测全面、预测准确、预报及时的要求,建立全县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定期开展辖区内有害生物的监测调查,及时掌握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切实做到生物灾害提前预警、及早决策。充分发挥国家级测报点的骨干作用,在搞好国家级主测对象监测工作的同时,根据本地有害生物危害分布,补充监测对象,扩大监测覆盖面。加强病虫害防治检疫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在有害生物监测工作中的作用,建立有奖举报机制,鼓励公众参与有害生物监测和监督。
  3.3建立突发有害生物灾害事件应急机制
  突发有害生物灾害是影响生态安全、人民利益的公共事件,必须建立起机构完整、制度完善、反应迅速、保障有力的应急处置机制。根据我县实际,制定本辖区突发有害生物灾害事件应急预案,设立由政府领导挂帅、有关部门参加的突发有害生物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和日常工作机构,建立反应迅速、运转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制订重大疫情防控预案,并由政府发布,一旦发生疫情,按照早发现、快反应、严处置的要求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及时启动预案,在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下,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有效开展防控工作。县政府要将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资储备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落实资金投入,在组织上、技术上、物质上做好应急准备。加强应急防控人员队伍建设,组建应急专业队,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和实战演练,保障应急反应机制的正常、高效运转。
  3.4加强检疫检验,从源头上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近年来,种子和苗木调运越来越频繁,流通量越来越大,检疫性及危险性有害生物随之传播蔓延的潜在威胁也越来越大,加强植物检疫,防止检疫性和危险性有害生物传播蔓延给农业生产造成危害越来越重要。要加强检疫工作,就必须逐步建立起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检疫执法体系;要建立外来有害生物风险评估体系,开展风险分析;严格引种审批,强化引进种苗检疫监管;要加强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工作,特别是对从疫情发生区调入的种子、苗木及应检植物和植物产品,必须采取措施,实施检疫;要不断完善产地检疫合格证和检疫要求书制度,规范调运检疫程序。
  交通、邮电等有关部门要配合支持检疫机构开展检疫执法检查,确保重大生物灾害不入侵、不扩散、不蔓延。要把植物检疫上升到政府行为,明确各级职责,加强属地管理,充分发挥其为农业安全生产保驾护航的作用。要制订重大疫情调查、监测、防控工作方案,落实技术措施,同时加强对基层兼职检疫员的调查监测和防控技术培训;对重点地区进行重点调查,发现疑似疫情要及时逐级报告,并采取样本进行检验检测。
  3.5实行科学防控,提高治理成效
  要坚持科学防控、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的防治理念,积极采取生物防治和无公害防治,大力推广应用生物、仿生和植物药剂,加强有害生物天敌的繁育利用,普及推广信息素、灯光诱杀等物理防治技术。对局部化学防治,应选择高效、低残留的化学药剂,科学施药。
  
  4强化组织保障措施,确保防控成效
  
  4.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防控责任制
  实施防治目标管理责任制,将有害生物“成灾率”纳入地方政府任期目标管理;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对目标完成较好、在预防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目标任务完成不力,在有害生物监测、检疫、除治工作中因失职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疫情瞒报、虚报、漏报的,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负责人的责任;还要建立重大责任事故举报制度,接受全社会监督。
  4.2加强防治队伍建设,为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重视病虫害防治检疫队伍建设,稳定工作人员。病虫害防治检疫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抓好监督管理,加快职能转变,把工作重点放在贯彻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研究制定发展规划上,依法加强行业管理和提供服务,强化行业培训,全面提高整体素质,建立一支精干、高效、廉洁、文明的防治队伍。
  4.3深化改革,创新防治管理机制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灵活高效、适应发展要求的有害生物防治机制,引导和鼓励组织或个人成立除治公司(专业队),开展除治有偿服务,充分调动全社会和群防群控的积极性。要建立疫情通报制度和预防联治机制,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参与、各负其责、相互联系的有害生物防治管理机制。尽快推行检疫体制改革,整合现有的检疫资源,实行“三检合一”;对已传入的外来有害生物实施工程承包式的综合治理,提高防治成效,减少外来有害生物造成的损失。
  4.4加大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农业部门要与科研院所密切协作,组织开展有害生物防治宏观战略及防控技术研究,着力解决监测预报、快速检疫检验、天敌繁育、有害生物风险评估、综合防治等技术难题。要加强现有技术的组装配套,及时普及科学、简便、有效的防治技术,搞好技术服务,提高防治工作的科技含量。要积极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在防治有害生物方面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先进技术。要加大科技攻关和新技术推广力度,组织专家,针对威胁我县生态安全的重大灾害开展联合攻关。
  4.5加强防治能力建设,构建新型植保体系
  县政府要保证疫情监测、预防、除治所需经费,多渠道筹集有害生物防治资金,将有害生物防治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同时加快构建以县公共植保机构为主导、乡镇公共植保人员为纽带、多元化专业服务组织为基础的新型植保体系,稳步提高生物灾害监测防控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91129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