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研究生体育教育对综合素质的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通过对目前研究生体育教育对能力培养、健全心理、教学内容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并加以分析探讨,当终身教育思想出现的同时已经孕育了终身体育的思想,并把终身体育作为终身教育组成部分进行研究。研究生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基础,因而必须充分利用学校体育专门设置的体育课程所规定的的体育教学大纲,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健身教育,同时还保障了群体锻炼的物质基础。文章旨在认识体育教育理念,为进一步认清研究生体育教学的多向性功能作用和提高学习质量提供依据。
  [关键词]:研究生体育教育;观念创新;健全心理;能力培养;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08(2008)062
  
  1. 前言
  
  科教兴国需要一大批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对处于高等教育金字塔尖的研究生来说,更需要现在和将来都拥有健康的体魄。然而从有关统计数据看,我国硕士研究生体质状况相对本科生来讲呈下降趋势;再加上逐年扩招,研究生的人数也急剧增加,在各高校形成了相对庞大的群体。如何组织和引导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增强研究生体质,在高校体育工作中尤为重要。研究生体育教育也不例外,如体育内容的选择,体育教育方法的采用,都是以学生身心特点为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促进学习,促进健康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被放在目前研究生体育教育的核心,而学校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切实加强体育教学过程,切实将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通过对我国高校研究生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和体育课发展现状以及今后模式的变革,观点的创新等内容进行调查研究.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结合下面的调查内容简要说明。
  2.2.2 类比分析法
  说明类比分析研究方法的内容。
  2.3 调查对象
  北京石油化工大学电子通信专业
  河南大学文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
  共468名学生
  研究生对体育课的态度体现为以下几点:多数大学生体育课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完成体育课考试,并且希望在体育课考试中获得高分,持这种心态的学生占有率高达50.4%。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就是利用体育活动中人体的接触和配合、改善人际关系,进行团结协作才能取胜的思想教育。通过技战术练习,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具有运动技术特长的学生,在校内外竞赛中要发扬为集体争光的精神,调查中得知具有这种精神的学生中女生(11.7%)多于男生(7.3%),女生多于男生的原因是与女生性情和东方女性的传统特点有关。
  
  3. 统计分析
  
  研究生体育教育做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 它与社会体育的联系十分密切。因为研究生毕业后, 大多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 甚至还可能是我国各级领导部门的中坚力量, 他们的体育意识和能力如何, 有可能直接影响各条战线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好坏,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研究生体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3.1 观念的创新与兴趣的培养
  在学生的性格特征不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兴趣的培养应放在第一位,应该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诸如“素质教育”“能力教育” “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科学体育”等的提出,其目的都是为提示学校体育的科学性、规律性、使学生能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得到发展。作为体育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一个理念“你不仅在运动你的身体,而且还在放飞和畅游你的心灵,磨练你的意志和精神,体验人世间的惊险和化险为夷的快乐,健康体育使你变得更加强壮,健美、快乐、充实、高雅、满足、坚韧,以更好的体力和心情迎接新的工作和挑战。然后,让学生认识到重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衔接的重要性。因为学校与社会是两个差异较大的环境,学生进社会后,很多方面都将发生变化,包括体育锻练采取的手段和方法,也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使学生步入社会后,在体质与健康的心理与社会化方面保持一种可持续的独立的体育与健康能力及行为,使他们终身受益。
  3.2 健全的心理支撑健康的体魄
  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对体育课的看法是上课跟着老师学几个动作,学会了任务就完成了。而有些学生终日苦恼学这些动作干什么,学不会怎么办!从体育心理学的价值来看,体育活动总伴随着成功和失败,在体验成功和失败的过程中,人的知情、意、行等心理方面会产生很大的变化。成功给学生带来良好的情绪体验,缓解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积累的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失败的磨练能提高学生的紧张害怕、信心不足、外界干扰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力,培养勇敢果断、坚忍不拔、沉着冷静、专心稳定,努力进也能的心理品质,这些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会给人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使大学生更好的适应并融入社会。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而身体活动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作用,它还伴随着知识的信息、心理的活动、情感的体验等一系列因素的同时出现。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从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如韵律操、体育舞蹈等);还可以通过体育实践体验后的“成功感”和“收益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保健素养,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亦可以通过复杂技术动作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既了解内部结构又能感知外部形态,促进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体育运动与思维训练的巧妙结合,不仅有利于诱发和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的灵感,而且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改善。
  3.3注重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
  从体育教育角度来说,使体育教育过程成为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和自我教育过程,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力性,培养他们学会学习与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教师的教学观,要从为“为教而教”转变为“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学习最重要的是习惯的养成,包知:善于听老师的讲解与示范,主动的模仿体会动作,善于讨论交流,喜爱提出问题寻根究底的习惯,理解技术动作的变化对自身身体的影响,注重常识的积累。
  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要重在教学掌握方法、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比学到什么重要的多。“授之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习得的价值远大于知识的习得。通过教育获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掌握了方法,知识的获得是无限的。传统的体育教学以及与之相应的考核制度,往往只是训练学生学会一套自己都不明白的动作,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要让学生做到不需要教,要敢于和善于给学生必要的,足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
  3.4 向生活体育、时尚体育、娱乐体育转变
  快乐体育主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思考问题和独立创造留有余地。学生的学习包括三个阶段:运动的初步体验(尝试)――向新的学习目标挑战(学习)――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创新)。本次调查对象中有23%的学生体育课学习的动机是为了娱乐和好玩,对有兴趣的教材练习时情绪高涨,专心致志。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了快乐,如何谈得上全面提高学生得身体素质,他们不愿意每天的跑步练习,每节课的篮球运球,他们需要新颖、实用、有挑战性的教材。所以教师只有积极不断地更新教学手段,常教常新,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练习积极性,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体育教育观念上的创新必定带来教学内容上的丰富。这时生活体育、时尚体育、娱乐体育走进了我们的视野。为了体育教学对学生更有吸引力,将一些时尚、体闲的运动元素融入目前教学内容是一种大胆的偿试。余暇体育、时尚体育是一种以精神自由为本质特征的活动,这种活动毫无疑问会有助于消除学习和劳动等具有工作性质的活动给学生身心造成的疲劳。
  时尚体育具有多种功能,能够同时满足调剂生活、亲近大自然、恢复身心疲劳、增进健康、陶冶情操、展现自我、追求欢乐和刺激,促进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需要,如街舞、瑜珈、韵律操、轮滑、台拳道等一些非主流运动项目,当你在节奏感十分强烈的音乐声中,手舞足蹈、忘我挥汗的同时,已经达到锻炼的目的并愉悦了你的心情并欣然接受了你可能在过去厌倦了的体育课。
  
  4. 结果讨论
  
  硕士研究生已成为发展迅速的群体,是高校体育教育中不可忽视群体,他们的健康状况和对体育锻炼的投入,将影响着未来社会科技发展和进步。如果他们在学校进一步接受体育教育,可以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可以培养出顽强拼搏的优良品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未来世界高科技人才的竞争抛弃以往对体育课的看法,总认为体育课就是锻炼身体,有了好身体就能应付繁重的学习任务。体育教学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模拟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学”的能力,不能只教会几个动作要使学生具备自学、自练和自评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为终身参加体育活动打下基础。教学形式上:不要求学生一定要做某种练习,而是在两三个项目中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的内容。活动方式以竞赛或游戏为主,富有娱乐性。在活动中发挥学生自主性、教师只是引导者,辅导者和调控者。因地制宜的开展教学活动,又要积极改善教学条件,逐步提高活动课的质量。 体育教学中,在坚持教给学生技能,增强其体质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其健康的人格,只有使受教育者的精神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实施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钱杰.《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研究》, 2004.1.
  [2] 周晓明. 《学校体育整体改革》1999.6.
  [3] 体育心理不教材编写组《体育心理学》1995.3.
  [4] 曲宗湖. 《学生余暇体育指南》2005.6.
  [5] 杨烨. 《“自主学习”教学方法的理论构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91338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