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歌剧与歌剧的演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人声被称为世上最美妙和声音,而美声唱法则是演唱技巧中最难的方法,歌剧则是集声乐和器乐于一体的艺术。学习声乐演唱的人肯定离不开歌剧的演唱,如果要想演唱好歌剧我们就要去了解歌剧的历史、各个国家的歌剧特色,熟悉有名的歌剧,从而更好的演唱歌剧。
  【关键词】:歌剧;演唱;音乐;艺术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08(2007)1210222-02
  
   歌剧是音乐与戏剧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它的发展从古希腊悲剧到中世纪宗教神迹剧,从文艺复兴悲、喜剧中的音乐幕间剧到牧歌喜剧。歌剧不仅表达了人的真实感情,同时对清唱剧、康塔塔、受难曲等大型声乐体裁有很大影响。
   格雷高利圣咏,也叫素歌,最早由教会音乐转变过来。它是由男声用拉丁文,无伴奏唱出单声部旋律。圣咏讲求客观,无个性,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形成圣经圣歌的气质。它分为歌唱方式和音乐形式两类,歌唱方式包括对唱、答唱、直唱,音乐形式包括诗篇、分节、自由三种形式。其拉丁歌词全部出于圣经,采用散文的形式,歌词的一个音节有唱一个音的,也有唱多音的,经常被用在日课和弥撒中。格雷高利运用拜赞廷的八个音式作为基本音阶,1597年,由里努契尼作剧本,佩里作曲的《达芙尼》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上演,是第一部集诗歌、音乐、戏剧表演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裁--歌剧。1600年,同样有着两人合作的《优丽狄茜》作为史上第一部有乐谱存留的歌剧。1607年,由蒙特威尔第所作的《奥菲欧》是第一部真正意义的歌剧。1608年,由他所作的《阿里安娜》仍然沿用通奏低音的简单手法。蒙特威尔第最后的杰作《波佩亚的加冕》是最早采用历史题材的歌剧。这位作曲家将牧歌和经文歌的创作经验运用于歌剧中,《奥菲欧》相对于其他歌剧而言,它的宣叙性的音调更有歌唱性,此外还加入了咏叹性独唱、二重唱、牧歌式的合唱及舞蹈,并以约40人的管弦乐队伴奏,烘托戏剧的发展,因而使歌剧初具规模,在此之前,意大利的歌剧又称"幕间剧",作品有佩戈莱西的《管家女仆》。歌剧起源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当时他们认为复调织体只适合于器乐音乐,如果用于声乐则会模糊词意;主张声乐作品中的作用是加强歌词的感染力,便产生了单音音乐,这是种宣叙调般的旋律,并加以通奏低音的形式支持旋律。到了18世纪下半叶,幕间剧发展成喜歌剧,取消反复三段式咏叹调,保留分节歌式咏叹调,开始出现严肃的剧情和性格多样的人物。
   1637年,威尼斯建立了欧洲第一座公开歌剧院圣卡西亚诺,自此歌剧走出了贵族沙龙和王侯宫廷,成为面向市民的艺术,也正是在这里,歌剧不断成长。在罗马,兰迪的《圣o阿列修》加上华丽的舞台设计和机关布景以及芭蕾和幕间合唱,显得豪华壮观。罗马歌剧的特点是常常在剧中加进戏剧性仆人角色,男低音喜剧角色的引进减弱了严肃的宣叙调沉闷感。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歌剧成熟于那不勒斯。在那不勒斯歌剧中,处理戏剧和音乐以及两者的关系上以高度格式化,即用宣叙调展开剧情,音乐表现则集中于咏叹调,所以,当时人们关注的中心是采用美声唱法和着重发挥歌手技巧的咏叹调。它的代表作家是斯卡拉蒂,斯卡拉蒂的贡献是新创了"清"宣叙调和"带伴奏"的宣叙调,创用反复三段式咏叹调,或称返始咏叹调,它确立了意大利歌剧序曲的典型形式:速度由快、慢、快三个部分构成。法国歌剧中,吕利创造了"抒情悲剧",在剧中和剧末安排芭蕾场面,使歌剧豪华壮观。法国歌剧不用阉伶歌手,也不突出宣叙调与咏叹调的对比。吕利的宣叙调遵照诗的节奏韵律,同时他注重合唱的地位。他确立了法国序曲的形式:慢、快、慢。
   歌剧发展到古典主义,格鲁克结合了法意两国风格,对歌剧进行改革,发表了改革宣言:音乐应该服从戏剧的表情要求,约束打断音乐和诗意发展的插段及破坏戏剧连续性的反复三段式咏叹调,减弱宣叙调与咏叹调之间的对比,序曲于歌剧的情绪一致,任何时候都要求简单明晰。结合这一宣言,格鲁克写下了《奥菲欧》、《阿尔切斯特》、《帕里于海伦》,而之后所写的《伊菲姬尼在奥里德》和《伊菲姬尼在陶丽德》没有坚持改革,但意大利喜歌剧却因此得到发展。1752年成立的法国喜歌剧院确立了法国喜歌剧的地位。法国喜歌剧的音乐特点:不用宣叙调,保留口语对白;很少用旧曲填词,以创新为主;重视重唱形式和乐队的作用;强调感情表达和音乐描绘。这样是喜歌剧加强了音乐性,变得更为丰富多彩成为具有法国民族特征的歌剧体裁。作品有卢梭的《乡村卜者》。英国民谣剧中《乞丐歌剧》是代表作之一。德奥的歌唱剧是一种带说白的喜歌剧,莫扎特的《后宫诱逃》、《魔笛》体现了18世纪歌唱剧的最高水平。
   19世纪上半叶,随着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巴黎成为了欧洲歌剧的中心,出现了大歌剧、新的喜歌剧、抒情歌剧。大歌剧原指巴黎歌剧院及在该剧院上演的作品,后专指风格雄伟壮丽的歌剧。法国大歌剧对19世纪德国和意大利歌剧的发展亦有重要影响,它体现于瓦格纳的《黎恩济》和《汤豪塞》的巴黎版;威尔第的《阿伊达》甚至《奥赛罗》。轻歌剧是娱乐性较强的歌剧品种,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偏重讽刺揭露,结构短小,以独幕剧多。它保持了法国喜歌剧以说白代替宣叙调的传统,采用独唱、重唱、合唱、舞蹈等形式,并广泛运用当时流行的曲调。这一体裁的奠基人是奥芬巴赫。作品有奥芬巴赫的《地狱中的奥菲欧》、欧贝尔的《兄弟恶魔》、比才的《卡门》。抒情歌剧为避免歌剧的浮华和轻歌剧的肤浅,强调用朴实真挚的音乐语言来表达感情。作品有托玛的《米侬》、古诺的《浮士德》、圣-桑的《参孙与大利拉》、马斯涅的《曼侬》、《泰伊斯》。
   美声的发展与歌剧的诞生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说教会歌唱方法从技术上奠定了美声唱法的基础,那么歌剧的诞生又从文化层面促使了美声的发展。歌剧诞生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为了使歌唱能够具良好的表现力,就不能采用单一的、表现力相对较小的微弱童声和假声来演唱歌剧,需要宏亮而咬字清晰、真切、并富于穿透力的声音。需要采用有足够气息支持的表现力丰富的歌唱技术,"这些就促使佛罗伦萨小组的成员除了创作之外,还必须研究解决如何演唱的问题,于是就在……演唱的经验基础上,发展出了美声唱法"。17世纪初,歌剧院如雨后春笋般地建造起来,使歌剧从最初的宫庭和贵族的厅堂走入了正规的歌剧院,也为社会各阶层的观众提供了良好的欣赏场所。这样,随着观众层次的扩大,欣赏要求不断提高,必然地促使歌唱家们开始研究训练完善他们的歌唱技术,所以说"美声"随着歌剧而得到发展,它不仅是歌唱技术的革命,更重要的是文艺复兴思潮带来的音乐审美思想的体现。西方歌剧形成于十七世纪初文艺复兴的后期的意大利,西方歌剧是一种以音乐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它是以音乐为主的。歌剧的序曲有时是歌剧内容的浓缩,还有烘托剧情的作用歌剧分男高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低音,角色不同,音色不同,有抒情性的,也有戏剧性。歌剧演出的规模,除了舞台上的主要角色外,一般都有一个合唱队,他们担任群众演员。歌剧的乐队在乐池里,并有专门的指挥。在西方歌剧里,音乐的戏剧结构分几部分,一种叫咏叹调,是角色抒发感情的主要唱段,它们的音乐很好听,结构 较完整,是主角抒发感情的主要唱段。还有一种叫宣叙调,是开展剧情的段落,另外还有重唱,就是几个不同的角色 按照角色各自特定的情绪和戏剧情节同时歌唱,两个人同时唱的,叫二重唱,有时会把持赞成和反对意见的角色,组织在一个作品里,有时可能是三重唱、四重唱、五重唱,甚至七重唱。花腔女高音是意大利美声的一个主要的唱法,花腔是女高音中有特殊生理条件的人才能演唱的,声带特别薄,而且灵活,才能在高音区唱出速度很快的、带华丽装饰的段落来炫耀她的声乐技巧。17、18世纪的演唱风格具体表现在:一是力求自然质朴,追求高度的艺术表现。二是强调气息对声音的调节控制,强调连贯性、流畅灵活、明亮、丰满的声音,语气富于变化,情感表达真挚,意大利歌剧出现了一个历史性的高峰。罗西尼、贝里尼、唐尼采蒂创作了许多精美的歌剧,难度大而表现力强。声乐史上称这一时期为美声唱法的"全盛时期"。我们常常说的"美声"有两个概念,一个概念就是特指这个时期的意大利歌剧和演唱方法,其特点是具有高超的演唱技巧,声音要求尽善尽美,另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泛指美妙悦耳的歌唱。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威尔第,以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和强烈戏剧性的歌剧闻名于世,他的歌剧所饱含的强烈的戏剧性,导致了歌唱技术要求的进一步提高,既要有扎实的歌唱技术,强烈的情感表现方式,震撼人心的戏剧性,又要具有抒情性和流畅、灵活和柔美。威尔第是歌剧历史上的顶峰。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歌剧,如《茶花女》、《弄臣》、《阿衣达》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进入19世纪,歌剧创作戏剧性增强,剧情内容矛盾冲突加大,就要求声音丰满、宏大、铿锵有力,慷慨激昂。要求声音具有战斗性、号召性、更具有戏剧性。这样就给演唱家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声音要圆润,挺拔,共鸣集中,而且声音要连贯、明亮而致远。随着演唱技术的发展,"关闭"也逐渐应用到男中音声部,同时也具有轻巧灵活和花腔等特点。在威尔第时期,声乐演唱是一个鼎盛时期,从演唱的技巧上比以前混入更多的胸声有很强的爆发力和戏剧性。声音具有华丽激昂,同时,又具有战斗性和号召性是它的特点。
  瓦格纳时期的声乐艺术则要求雄壮中带有粗扩的武士气质,要求有更多的胸声和接近男中音的音色,同时要求具有强健的体格良好的歌唱机能和深刻的哲学思想。因此,我们把专演唱格纳歌剧的戏剧男高音称之为"英雄男高音"。
  与所有的音乐形式一样,浪漫时期的欧洲是歌剧的繁荣时期,各国都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歌剧作品,如柏辽兹的《浮士德的沉沦》、托马的《迷娘》、弗罗托的《玛尔塔》、古诺的《浮士德》、圣桑的《桑松与达利拉》、比才的《卡门》、马斯内的《玛侬》等等。
  音乐艺术与其他姐妹艺术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受到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真实主义风格的歌剧比浪漫时期的歌剧更震撼人心,如果说浪漫歌剧给人以精神上的高尚和震撼的话,真实主义风格的歌剧更从感管上得到强烈的刺激,歌剧艺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歌唱艺术的提高。歌剧正是综合了诗歌的韵律美、戏剧的动作张力(情节变化)、音乐的情感描摹和场景渲染,再加上歌唱家美妙的歌喉以及肢体动态造型(有时还包括舞蹈)和舞台的视觉效应,成为古典艺术中最具魅力的形式之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91340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