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灵活多变的米波雷达(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地面雷达的进展:CD雷达和GCI雷达
  
  1936年10月,英国陆军也在包德西庄园建立了雷达实验室,由E・T・帕里斯和A・B・伍德两位博士领导。其最初任务是研制“移动式雷达”(MRU),实际上就是CH雷达的可移动版。二者电子设备基本相同,MRU工作波长7米,42.9兆赫。但天线结构不同,MRU使用20米高的可收放桅杆代替CH雷达的巨大高塔。1938年,空军也引进了MRU,后来将其命名为AMES.9。
  陆军雷达的用途是对海警戒和引导岸炮、高射炮射击、探照灯照射。因此,其雷达研发目标是CD雷达(Coastal Defence,用于对海警戒和引导岸炮的海防雷达),以及GL雷达(Gun Laying,用以引导高射炮和探照灯的炮瞄雷达)。
  由于陆军雷达研发力量技术基础较弱,CD雷达大量使用了空军AI雷达技术,其波长与AI雷达一样,为1.5米。1939年春,CD开始试验,并很快投入生产。它使用操纵式天线(即由雷达操作员控制天线指向),峰值功率150千瓦,脉冲宽度3微秒,脉冲重频400赫兹。虽然探测距离只有CH的一半,但精度提高很多。后来该雷达既用于对海警戒,也用于防空,1940年被正式命名为AMES.2。
  CD雷达投入部署后,经常发现被CH雷达漏掉的低空飞机(能发现40千米远处150米高度的飞机),证明其低空探测性能较好。1939年8月,在沃森・瓦特建议下,空军部决定在每个CH雷达站增配一部CD雷达,以加强低空预警(24部CD雷达均采购自Pye无线电公司)。因此,本土部署时,CD又被叫作CHL(Chain Home Low),“低空本土链”,正式名称为AMES.2。海外部署时,被叫做COL(Chain Overseas Low),“低空海外链”,正式名称为AMES.5。很多CD雷达天线被架在高塔上,以最大限度增强低空探测效果。早期型CHL使用分置的发射和接收天线,配有一个A显。
  与此同时,在精确和高效引导夜间拦截需求的牵引下,出现了专用的“地面引导拦截”(CGI)雷达。这种雷达专门用来帮助地面指挥员引导夜间战斗机接近敌机,直至其机载雷达发现敌机。
  在不列颠空战期间,CH就被用于引导截击,但是CH精度太差,在天气晴朗时尚可实施有效引导,在夜晚或遇有恶劣天气时,其引导拦截成功率仍旧很低。1940年初,空军开始试用精度稍好的CHL充作引导雷达。由于引导战斗机需要的情报密度远高于对空预警,而早期的CHL雷达使用操纵式天线,且只配有A显,无法持续跟踪多批目标,所以CHL用于引导时只有始终盯住一个目标,才能提供足够密度的情报。当时是用两部雷达,一部盯住敌机,另一部盯住我机,必须将两部雷达的情报汇集标示在一起,指挥员才能判明敌我机相对位置并实施引导。这使得初期的引导拦截非常笨拙、低效。直到CHL加装了PPI,才实现只用一部雷达同时引导多批目标,大大提高了指挥引导效率。
  1940年秋,纳粹空军开始发动夜间轰炸,解决地面引导拦截低效问题遂成为当务之急。为满足急需,TRE匆忙给一部CHL加装PPI充作GCI。第一次由GCI雷达引导的夜间拦截战斗发生在1940年10月8日晚,地面指挥员用GCI情报引导一架装有AI.IV雷达的“勇士”战斗机拦截了敌机。
  紧接着又有6部GCI被TRE匆匆改装出来,并于1941年初开始投入使用。这些早期改装型GCI与CHL一样,波长都为1.5米,且可机动。改装出这批应急产品后,TRE又开发出全新型GCI,即AMES.7,于1941年底投入生产。
  AMES.7的波长也是1.5米,天线型式为圆周扫描的振子阵列天线,波束宽度达15°,探测距离较远,测高精度较高。一部AMES.7可同时帮助多个地面指挥员完成多批拦截。它有固定式和机动式两种版本,还有配给地面指挥员的专用跟踪和通信设备。
  由于波长1.5米的雷达太多,英国人开始担心它们会相互干扰。1942年1月,英国空军决定采购6部波长50厘米/600兆赫的AMES.11型CHL/GCI雷达。年底,这批雷达就交货了。GCI与AI珠联璧合,极大的提升了英国空军的夜间防空能力。
  
  早期的舰载雷达
  
  早在1935年,英国海军就在朴次茅斯无线电学校开始了雷达研究,但是直到1937年夏才取得少许进展,产品是79型(Type 79)舰载搜索雷达。
  79型最初设计波长4米/75兆赫,但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实在是困难重重。后来放宽到7.5米/40兆赫,并借用EMI电子公司的电视接收机技术,才在1938年早期得以试验成功原型机,峰值功率达到70千瓦。年底,“罗德尼”号战列舰和“谢菲尔德”号巡洋舰就安装了这种雷达。
  79型的加固型叫做279型(Type 279),1940年开始服役。两型雷达结构基本相同:收发天线分置安装在两个桅杆上,同步转动:天线很小,波束很宽,误差较大;对飞机探测距离可达80千米,对舰船、低空飞机探测效果一般。显然,这个初期产品性能实在一般,海军需要更精确的雷达。
  借鉴空军AI雷达技术,海军又开发出波长1.5米的286型(Type286)雷达。早期286M使用固定式天线,舰长若想换个观察方向,就只能调转航向。286M可以探测到1千米远浮航状态的潜艇,当然首先舰首得正好对准潜艇。1941年3月,一艘驱逐舰使用286M雷达在夜间追踪德国潜艇,结果一头撞沉潜艇。直到1941年中,使用操纵式天线的286P才装备海军。
  海军迫切需要精度更高的雷达,以用于火炮射击瞄准。1938年底,一种波长50厘米/600兆赫的雷达原型机被制造出来,次年通过了海上试验。用于舰炮瞄准(水面火力控制1的叫做284型(Type 284),用于高炮瞄准(防空火力控制)的叫做285型(Type 285)。两型雷达都在1940年投入生产,1941年开始交付海军。
  284和285都使用八木天线,各接收天线单元在天线轴线两侧分开一定角度对称安装,安装有水平波束开关。如果天线轴线没有正对目标,两侧天线单元上的回波大小就不相同,操作员据此操纵天线直到轴线正对目标。用这种“波瓣比较”方法可以测得较为准确的目标方位。尚不清楚285是否安装了垂直波束开关,用它可以测得目标仰角,这对高炮很重要。
  雷达是新生事物,如何发挥其最大效能,所有人都得边使用边摸索,海军也是如此。起初,海军部严格限制雷达开机辐射,规定每五分钟只能搜索一次,以避免被德军无线电侦察测向。但是舰长们很快发现雷达真是个好东西,其效能远远超过了被敌方侦察的担心,于是把 那些破规定扔到一边了,海军部后来也识趣地撤销了规定。英国海军敏锐地意识到,雷达能够极大拓展军舰的视野,于是开始在军舰上设置专门的雷达部门,以更好的使用雷达。
  1941年3月27日夜,在希腊马塔潘角,雷达的威力得以充分发挥。当夜,英国海军“果敢”号战列舰和“猎户座”号、“亚甲斯”号巡洋舰借助舰载雷达向意大利海军3艘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发起攻击。结果,意大利舰队除2艘驱逐舰逃脱外,其余全被送入海底。
  
  敌我识别器和雷达信标诞生
  
  雷达投入使用后,己方误伤事件急剧增多,使得英军对雷达识别敌我问题越来越头疼。
  对飞机来说,敌我识别(IFF,Identification Friend or Foe),是个很特别的问题。在混战中很不容易看清快速移动的目标。一战期间,飞机上都涂有明显的国家标志,以免被自己人误伤。雷达则更需要解决敌我识别的问题,因为飞机在雷达上显示的都是普通的回波,无法分辨敌我。必须找到能在雷达上识别敌我的办法,而且更麻烦的是这种识别方法不能让敌人掌握和利用。
  早在雷达投入使用之前,英国空军就开发了一种名为“尖叫”(PipSqueak)的战斗机跟踪系统。它用多个无线电测向站接收飞机的无线电通讯信号,通过交叉定位得出飞机的位置,同时通过监听也可以识别敌我。
  1938年,包德西庄园做了一种能强烈反射CH雷达信号的角反射体安装在战斗机上,使得己方战斗机的回波比敌机明亮很多,以此鉴别敌我。这种手段显然过于简单:空战中的飞机机动频繁,使角反射体相对雷达的角度不断变化,导致其回波幅度变化不定,不能很可靠地识别敌我;而且这种强烈的反射还容易被敌方雷达利用。很明显,需要一种能主动响应己方雷达脉冲信号的应答器。
  很快,能主动响应CH雷达脉冲的应答器IFF-Ⅰ出现了。它由CH雷达脉冲触发后,回发一个幅度更大的脉冲。在雷达A显上的表现为:飞机回波后面跟着一个应答回波。这使得地面雷达操作员能够方便地分辨敌我,同时也便于保密。IFF-Ⅰ在1939年晚期投入使用,共生产了1000多部。但这种早期产品用起来很麻烦,每次使用前都得花很多时间调试,更气人的是这玩意多半时间都是不响应的。
  紧跟着IFF-Ⅱ也出来了。IFF-Ⅱ不仅响应CH雷达,还对MRU、CHL、GL-Ⅱ雷达及海军舰载雷达都能响应。尽管适用范围较广,但这东西跟IFF-Ⅰ一样,用起来也很麻烦。看来,雷达的敌我识别是个很棘手的问题,得花些大气力研究,另文详述。
  一个聪明的空军军官也做起了小发明。他做了一个跟敌我识别应答器类似的雷达信号应答器布置在机场里,受ASV雷达脉冲触发后能发射响应脉冲。这玩艺确实好用,在夜晚或天气恶劣时,载有ASV-Ⅰ雷达的飞机就能通过应答器方便地找到机场。战后,雷达信标得到广泛使用。
  顺带提及,英国人给敌我识别器的命名“IFF”至今仍在沿用,也许这已经是最简单实用的名称了。而其它一些原本起源于英国的东西,如RDF(无线电测向仪)、ASDIC(潜艇探测器/声波测位器),则被美国佬用更简单响亮的名字“雷达”、“声呐”取代并普及了,使得今天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并不多。
  全文完
  
  编辑/王 瑾
  
  相关链接1:随着雷达性能不断提高和雷达战术运用手段不断娴熟,夜间战斗机的战果也稳步上升。
  1940年12月只击落2架敌机,1941年5月击落敌机已达102架。纳粹空军在5月10日夜发动大规模突袭并造成伦敦3000人伤亡、夷平了国会下议院后,就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的闪电突袭。希特勒已经决定在6月入侵苏联,对英国的轰炸不得不叫停。但是小规模的夜袭“小闪电袭击”还在继续,直到战争最后一年才结束。纳粹空军轰炸机每夜重锤英国的日子终于结束了
  1941年中,美国陆军空军军团派出小组访问英国,对GCI和AI这对夜间防空组合大加赞赏,回来后就建议生产这两种雷达。美国版的波长1.5米的GCI叫做SCR 527、AI-Ⅳ叫做SCR-540。然而,SCR-527直到1943年春才交付使用,性能发挥也不如英国原版的好。米波雷达需要有良好反射面的阵地,英国乡村平坦的地形就是很好的反射面,而美军当时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地面反射的作用。SCR-540也始终没有投入大规模生产。到1943年,它已经完全过时。
  
  相关链接2:南非的雷达
  
  1938年,约翰内斯堡的伯纳德研究所的主管罗勒・斯科兰德博士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到英国学习了雷达技术。回国后,当年底就在该研究所制成一部雷达原型机、到1940年3月,他们已经造出了实用型的对海警戒雷达,命名为JB(即Johannesburg,约翰内斯堡)。
  IB波长为3.5米/85.7兆赫,峰值功率5千瓦,使用操纵式振子阵列天线,还实现了零部件完全南非“国产”。JB的改进型后来随着南非军队转战地中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91502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