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撒手锏”的误读及其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撒手锏”是这些年来军事学术界使用频度颇高的一个词。锏,原本是中国冷兵器时代一种四棱状抛射兵器,下端有柄。在同敌厮杀搏斗时,可以出其不意地“撒手”掷向敌致命处。后来,我们探讨高技术条件下如何扬长避短以弱胜强时,有人将“撒手”演绎成了“杀手”,那意思就变成了一种秘而不宣、“制敌而不制于敌”的终极手段。于是,这便触动了某些人的敏感神经。最近,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总裁安德鲁・克雷平涅夫主持撰写的一份研究报告,就把“杀手锏”解释为“暗杀者的狼牙棒”,称其使用起来完全没有预警,是很难防范的一招。并且进而推测,中国已经有了干扰或摧毁美作战网络、军用卫星,甚至抗衡其航母编队的物质手段。
  我们当然希望自己有技术上的突破,以在整体劣势下有“撒手”制敌的一招。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有言在先,“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是经济的条件和资源帮助‘暴力’取得胜利”。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没有余力同西方国家展开军事技术竞争,也从不崇尚唯武器论。安德鲁・克雷平涅夫的揣测,恐怕更多的是捕风捉影,是对所谓“世界权力中心东移论”的刻意附和。
  其实,战争不仅仅是两种军事力量的较量,同时也是两种哲学、两种战争智慧以及两种道德勇气的较量。60年前在朝鲜,中美有过二战后唯一一次直接搡撞的大规模局部战争。那时,我们既没有制空权,更没有制海权。但面对已经烧到家门口的战火,我们只能起而迎战,甚至不惜放弃实现国家统一的战略机遇。中国人民志愿军出手的冷峻与凌厉,令世界大吃一惊。当然,战争的艰苦和惨烈也是必然的,几十万优秀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迫使对手低下傲慢的头颅,在停战协议上签字。安德鲁・克雷平涅夫若不是只有21年的服役阅历,应该知道我们真正希望拥有和看重的“撒手锏”,主要还不是物质层面的能力和手段。
  一个甲子的岁月抹不掉那史诗般的记忆:志愿军最先入朝的20军某部,未及换发冬装就跃进至朝鲜北部高寒山区。1950年11月的一次阻击部署中,整整一个建制连都被冻死在阵地上,每个战士最终都保持着战斗姿态,100多支老式步枪直指他们受命封锁的山下公路。上甘岭,面积仅3.7平方千米,敌人倾泻了190多万发炮弹,五千多枚炸弹,山头被削去两米,我阵地竟岿然不动。15军《抗美援朝战争史》载,“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正是这种气壮山河、视死如归的浩然之气,压倒了敌人的疯狂。所谓“永远不要和中国军队在陆地上交手”后来成为西方军界“明智的战争法则”,透露着痛定思痛的无奈。
  可惜的是,历史并不是人人都乐意去回眸,历史只为一部分有良知的人写就。今年入夏以来,美高调显示军力,从“环太平洋2010”军演,再到染指黄海、南海,其修复、巩固封堵我之“岛链”的企图十分明显。而希拉里・克林顿在越南的那番挑唆,更像是苏秦、张仪的纵横之策,旨在裹胁中国周边国家为它火中取栗。当这个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越来越借重军事力量平抑其全球霸权地位的失衡时,对手究竟有何应对能力以及猜度中的“杀手锏”是否存在,自然就是它的一块心病。
  美国2010年防务报告开宗明义:美国是一个处于战争中的国家。从伊拉克撤军,又将在哪里兴无名之师?杜鲁门、麦克阿瑟可以被历史尘封,军事干预的时代亦将走向终结,但白宫和五角大楼的后续决策者却不愿尘封其强大的战争手段,直到有一天它彻底失去战争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91502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