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抗美援朝空中作战再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1950年底,新中国空军正式亮相于朝鲜上空,与美国空军展开了两年零八个月的较量。60年后再回首,世事巨变,昔日的败者早已跃上新台阶,而胜者仍未实现对败者的超越,弱势依旧,值得反思。
  
  “零位”出征和以弱战强
  
  1950年12月中国空军参战时几乎是“零位”出征,仅有新组建的2个师另2个团的兵力,作战飞机不足200架,飞行员平均飞行时间仅为几十个小时,飞行技术尚不熟练,更无战术和经验可谈。而同时期,美军在朝鲜战场投入的空、海军航空兵已达14个联(大)队、各型飞机100余架(到1951年秋,美军参战飞机达1500余架;到战争结束时,其参战的飞机增加到2400架),并且飞行员训练有素,飞行时间多在1000小时以上,其中很多人参加过二战。然而,中国空军在空战中击落击伤美机425架,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中国空军的制胜之道首先是自身的正确指导、战术创新和勇敢顽强,其次得益于举国倾力,突击培训飞行员、加速组建航空兵部队、抢建作战机场、紧急航空订货等等,各项战备优先安排、加急进行,甚至将用于购买海军装备的经费购买空军装备,国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此外,“外力”的援助也是功不可没。
  最主要的“外力”来自苏联。从1950年10月起,中国陆续接收、购买了大量以米格-15为主的苏联战斗机及其它多种航空器材设备。当时,米格-15的综合性能与F-86相当,与F-80、F-84等老式战斗机相比则明显优越。此外,苏联派出空军专家对中国空军的技战术进行指导,苏联航空兵也参加了帮带。参加抗美援朝作战的苏联飞行员大都参加过二战,许多是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的王牌飞行员。他们对中国飞行员从带飞驾驶技术、战术课目到掩护作战,言传身教,在中国空军的快速成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出兵协同作战,充实了中国空军作战实力。据目前收集到的史料,1950年11月,在中国空军正式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之前,苏联就聚集了3个航空兵师的兵力开赴中国参战。以后,苏军参战兵力又陆续增加和调换,到朝鲜战争结束时,先后有12个航空兵师的1500多名飞行员和4个高炮团、2个探照灯团参加了轮战,击落美机1300余架。如果没有举国倾力和苏联援助来弥补中国空军之“弱”,那么在战场上以绝对劣势击败绝对优势几乎不可能。
  “外力”不能依赖。“外力”在输出的时间、规模、方式、种类等等都与输出国的战略利益紧紧联系。对于受援国,“外力”无异于输血,既不牢靠也难持久。如果朝鲜战争长期打下去,如果苏联中止援助,如果美国增大战场投入……中国空军还能否继续维持高强度作战?历史虽然没有如果,但面向未来必须设想如果。抗美援朝的启示是,一定要立足自身做大做强。
  
  赢得胜利和快速崛起
  
  自1950年12月起至1953年7月期间,中国空军先后有10余个航空兵师的780多名飞行人员轮番参战,在26 000多架次战斗起飞、4800架次实战中,共击落击伤敌机425架(击落330架),被击落击伤382架(被击落231架)。从1950年10月底组建第1个航空兵师起,到战争结束时,已拥有20多个航空兵师、3 000余架各型飞机,崛起之快令世人惊讶。
  60年前中美空军在朝鲜上空的比拼,一定程度上造成的美国对中国的心理劣势,也使全世界认识了新中国空军。但是,这支新空军在作战实力上的“短板”却无法回避,致使其应有的作用受到束缚,“胜利”和“崛起”也因此不尽如人意。
  首先,中国空军还不是战争胜局的决定性力量,它对战争胜利的贡献是局限性的。朝鲜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垄断着朝鲜半岛的制空权,在整个战争期间出动飞机多达104万余架次(平均每天800~1 600架次),对中朝地面军队构成了由始至终的严重威胁。中国空军参战后,由于力量弱小,不具备夺取和保持全局性战略制空权的能力,除了对清川江以北狭小地区的“米格走廊”有所控制、局部掩护后方运输线以外,始终未能改变美国空军肆意空袭的态势,我方地面部队及后方补给线等重要目标为此屡遭重创。从战略全局看,当时尚处“幼年”的中国空军还未能在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压制敌方规模空袭、影响战争态势等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对陆战场的支援呈现的是一种心余力拙的无奈。中国空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秉璋在2000年接受访谈时曾不无遗憾地说道,“彭总一再要求我们的空军能够与地面部队协同作战,这一点我们始终没有做到。”“在空中战场敌强我弱的形势一直没有改变,敌人处于攻势状态,我们处于防御。”其次,中国空军的作战行动相对单一,主要是以空中格斗方式迎击侵入防卫区域的敌机,防御特征明显。战争期间,中国空军唯一的进攻性作战行动是1951年11月对朝鲜半岛西海岸大、小和岛等敌军前哨阵地的连续轰炸,此次行动虽然直接支援了己方地面部队作战,但因遭受损失较大而未有继续。一支进攻性的力量在战争中未能有效实施进攻作战,这无疑是一个较大的遗憾。
  再次,中国空军崛起的根基并不十分牢靠。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中国空军肩负的是学习作战与支援作战双重任务。为了满足空军实力的不足与消耗,飞行员大多是速成的。对于中国空军,抗美援朝空战中最值得传承的法宝是勇敢精神和战术创新。当时,针对美军的惯用战术、空战队形和空战动作,中国空军大胆创造出了许多非常适用的战术,除了著名的“一域多层四四制”空战战术原则外,还有许多日后被美军归纳命名的创新性战术,如“鱼饵”战术、阶梯战术、诱开战术、钳形包围战术、上方切入战术、打了就跑战术、急跃升飞向太阳战术、两翼夹击战术、双“圆圈”战术,以蛇形队形和“向上综合机动”、“向下综合机动”等机动动作。不过,这些战术在当时也没有完全升华为作战理论。
  由此可见,中国空军在抗美援朝中的胜利和崛起并不十分完美。我们的喜悦更多来自于成就超出预期。如果把空军的“制胜”和“崛起”的标准提升上去,我们的反思将变得沉重。
  
  学会在短板上起跳
  
  1953年7月,中美空军的战场较量随着朝鲜停战而告结束。随后,两个空中对手都开始反思这场空战战果较多的中国空军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在日后的迎击中再造辉煌,实力较强的美国空军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在未来的进攻中不再吃亏。双方反思不约而同的共识是――“扬长避短”。在朝鲜战场,中国空军的“长”是进行短兵相接的空中格斗,其飞行员特有的勇敢、忠诚和机动灵活的战术,甚至让美军的王牌飞行员也难以招架。中国空军在朝鲜战场创造的众多典范战例,大多得益于此。于是,中国空军在随后的相当长时期里,把精力重点放在了如何打好未来的空战上,从主战飞机研制到作战理论研讨,从部队编制到军事训练都突出了这一 中心。注重迎击式的空战、忽略以进攻方式对地面支援,对中国空军的发展造成了长期的影响。空军战略投送、战略突袭、战略支援等能力未得到足够重视,这些在朝鲜空战中的“短板”至今依然留存着。
  美国空军在朝鲜战场上的“长”,是实施以轰炸为主的空中打击――这是它能在朝鲜战场从始到终地牢握制空权的关键。与敢于和善于“拼刺刀”的中国空军相比,空中格斗是美国空军的“短”。为了不再吃亏,美国空军采取了跨越短板的发展战略。在朝鲜战争之后,美国空军大力发展其具有优势的战略性空袭、投送、支援能力,逐步拥有了远程精确打击、全球快速抵达、高效战场支援等能力。这些能力已成为了现代战争的利剑,对于美军实现军事目的游刃有余。近距空中格斗似乎已被挥之而去。
  在朝鲜战场上锋芒相对的较量,在战后东西两个半球上继续持久地进行着。60年过去了,再回首时我们发现:中国空军发展了,而美国空军跨越了,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发展,而美军不断地挑战、不断地跨越。60年间,中国空军在众多“小规模”国土防空作战中积累着经验和战果,而在朝鲜和越南战场上连铸败局的美军,其引领世界军事变革和战争新潮的头羊地位不仅始终如一,而且日渐巩固。
  我们需要再反思。
  首先,前瞻性的思维和清晰的战略定位非常重要。中国有句立志名言“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来”,这句话用在军事领域或许并不完全正确,做到了这一点无非是一种“复位”,而在“此地”跌倒却能够在“彼地”站起,这才是更高境界,是一种新的跨越。复位不是落后,但跨越必然是进步。抗美援朝空战后,当我们沉浸在“复位”的自豪之中时,美军并没有沉浸在跌倒的沮丧中,迅速地选择了跨越,快步进入了后空战时代。我空军苦苦研练几十年的空中格斗术,直到海湾战争时才猛然意识到:传统空战的机会和对手今后可能已不复存在了。不甘落伍,就必须跨越。
  其次,必须突出自主性创新。抗美援朝作战中,中国空军得到了苏、美两个空军强国不同方式的“指教”,这似乎给中国空军固化了一个模式:他们是永远的老师,我们要不停地学习。我们比照人之长来补己之短,长此以往,中国空军的思想、武器、理论、规划等“库房”中,自主品与泊来品混在一起,难分彼此。我们似乎有永远补不完的“短”、甩不掉的“短”。作战思想和理论多来自于对世界趋势的追踪与研究,主战装备多来自于仿制和进口,这种束缚和压抑不可小视。
  看来,避短和补短都远远不够。我们必须学会在短板上起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91502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