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落榜的BMPT火力支援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据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周刊8月20日报道,在俄国防部第一副部长波波夫金日前公布的国防采购项目计划中,俄军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连环“车祸”,已经研制多年的T-95坦克、“联盟”双管自行榴弹炮、BMD-4伞兵战车、2S25自行反坦克炮和BMPT火力支援火力车五种武器被俄军方宣布下马。在这些被放弃的武器项目中,绝大多数已基本研制成功,并且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特别是根据车臣战争经验研制的BMPT火力支援车,它的出局,尤其令人扼腕。除了俄罗斯军队严重差钱之外,这种火力支援车的基本定位、技术路线和使用中暴露出的问题,也成为它时运不济的重要原因。
  仔细想来,之所以当初这样一款被赋予极高希望的武器,会出现前景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也许就是因为它的能力过于综合,以至于人们无法从眼花缭乱的性能中辩识出它的特点到底何在。
  
  坦克不需要保姆
  
  BMPT火力支援车属于全新概念的战车类型,它的原始思路在于强化配合主战坦克作战的轻型装甲战斗车辆。在20世纪90年代的车臣战场上,俄军装备的BMP-1/2型步兵战车和BTR-80轮式装甲车,在步坦协同中承担的角色是配合坦克作战,但由于自身装甲防护力脆弱,在车臣反政府武装火力频繁袭击下自身难保,基本上成了主战坦克的陪葬品。为了提高在步坦协同中较为薄弱的步兵一方能力,俄罗斯采用了头疼医头的做法,以具有俄式强悍风格的BMPT重装上阵,弥补BMP和BTR们的不足。
  BMPT以T-72/90坦克底盘为基础,按点面一体、远近一体的方式,以“2+4+2+1”的布局进行了武器混合配备,共装备有1座双管2A42型30毫米机关炮,4具9M133“短号”激光制导反坦克导弹发射管,2具AGS-17D型30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1挺PKTM型7.62毫米机枪,榴弹发射器和机枪配一套电动机械式操纵装置。这种布局的强大火力可在5000米距离上摧毁敌方坦克或者坚固防御工事,在直升机配合下能够彻底清除直径3千米之内的所有有生力量,被称为“死亡联合收割机”。
  俄军研制这种武器的初衷是利用其良好的防护力、机动力和车载的强大且多样火力伴随坦克作战,为主战坦克提供火力支援,消灭敌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固定火力点、集群步兵以及其它威胁坦克生存的武器,使坦克能心无旁骛执行歼灭敌方坦克和摧毁防御工事的任务。这型火力支援车的出现,明显提高了现役装甲分队的火力打击能力,对于消灭无处不在的反坦克手,有效防止格罗兹尼式的暗算大有帮助。人们对这种综合突击能力极强的兵器给予了高度关注。不过,这种为坦克增加保姆的做法也引发了人们对坦克的重新认识。
  在现代陆战场,坦克从出现到历经多代的改进与发展,始终遵循集火力、机动、防护、突击四位一体的基本要求,综合作战能力的强弱一直以这四种能力的集成水平为基本标志。时至今日,坦克依然是陆战武器中综合作战能力和独立作战能力最强的兵器。不仅如此,它还以陆战核心的身份,为步兵、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提供火力支援,成为步坦协同的主体。在这个协同中,以坦克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为主,步兵对于坦克的贡献与坦克对步兵行动提供的掩护支援作用相比较,后者要重要得多。即使在城市等复杂地形上,步兵为坦克清除的目标多是坦克在现有观瞄条件下看不到的目标,而非摧毁不了的目标。与步兵相比,坦克仍然是当仁不让的强者。
  尽管步兵战车、装甲车和自行火炮等等的陆战兵器不断更新,但基本性能的主要指标仍以“能够伴随”坦克行动为核心。从徒步步兵到机械化步兵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是坦克与步兵的协同从“强-弱”组合到“强-快”组合的过渡,远非“强-强”联手。
  BIPT的出现基本上可以称为逆势而动。它以坦克火力支援车的身份出现,实际上就是对坦克地位的一种变向否定和救赎。如此一来,BMPT完全可以取代坦克成为新一代陆战之王。但从BMPT的机枪、机关炮、自动榴弹发射器和反坦克导弹的配备情况看,火力虽然密集、精确,但防护能力过于薄弱,在对方同等强度的火力突击下,硬度远小于坦克的BMPT很有可能先于坦克被损毁,还可能连累坦克。从这个意义上看,BMPT只不过是使用了坦克底盘的重型步兵战斗车,可能武器的种类更多、火力密度更高罢了。在大陆军思想根深蒂固的俄罗斯,曾经碾碎柏林的坦克履带有着神圣地位,BMPT这种以保姆取代主人的做法,无疑践踏了俄罗斯军人心中的那块奶酪。
  
  作战能力处境尴尬
  
  BMPT虽然以“2+4+2+1”的布局形式集成了30毫米机关炮、榴弹发射器、机枪和反坦克导弹,实现了对多种目标的打击能力,但从打击手段的技术含量上看,并没有质的飞跃,基本上是现有武器的简单嫁接和重组,在信息能力指标上尤其没有突破。
  从防空能力看,BMPT主要依靠双管30毫米炮,而“通古斯卡”的2A38M型30毫米炮采用4管配置,主要攻击距离在4000米以内、高度在3000米以下的低空目标。火炮通过机械装置联动,高低射界为-6°-+80°,俯仰速度为30°/秒。30毫米炮弹的弹药基数为1904发,远高于BMPT的900发。“通古斯卡”的另一种主要武器是8枚9M31I型防空导弹,攻击高度在3500米以内、距离8000米以内、飞行速度在500米/秒以下的空中目标,导弹的杀伤率可达65%。俄制“铠甲”S1配备2门30毫米2A38双管机关炮和12枚57E6导弹,最大射程20千米,最大射高10千米,系统能够同时跟踪10多个目标,同时攻击2个乃至3个目标。
  从反坦克能力看,BMPT和米-28、卡-52相比,差距明显。一是不具备空中快速机动能力,对于坦克所需要的火力支援反应时间较长:二是不具备较高的备弹量,米-28和卡-52分别可以携带16枚和12枚反坦克导弹,攻击目标的数量比只有4枚反坦克导弹的BMPT高出3-4倍。
  中距离火力打击,特别是反装甲和攻坚火力,由4枚反坦克导弹和2门30毫米炮承担,由于导弹数量过于单薄,30毫米炮在1000米和2000米处的最大穿甲能力分别为55毫米和45毫米,基本不具备对重型装甲目标的毁伤能力。这与T-72的39发125毫米炮弹和6枚炮射导弹、T-80的36发125毫米炮弹和4-6枚炮射导弹、T-90的37发125毫米炮弹和6枚炮射导弹相比较,数量差距太大,甚至少于坦克所配备的炮射导弹数量,对中距离目标的火力打击强度明显较弱。
  BMPT配备的近距离火力打击武器为1挺7.62毫米PKT机枪和2具30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这种1+2的组合方式,与坦克车载7.62毫米PKT机枪与12.7毫米机枪这种1+1的组合方式相比略占上风,如果考虑到30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只具备航向射击能力,攻击目标远不如12.7毫米机枪的360°射界灵活性,压制能力打个平手也说得过去。
  可以看出,BMPT虽然以凶悍外表惊世,但从各种指标分析,它却处于“四不象”的尴尬境地:防空不如“通古斯卡”和“铠甲”,反装甲不如米-28和卡-52、中距离火力突击不如坦克炮、近距离火力弱于坦克的12.7毫米机枪,只有2挺AGS-17D勉强胜出。很难想像,在对方的直升机、各型反坦克导弹、火箭筒的围攻下,BMPT能够腾出手来为坦克提供支援。也就是说,BMPT基本属于什么都可做,但什么也难做得最好的角色。
  BMPT的出现,虽然是以车臣战争俄罗斯军队传统装甲兵器的巨大损失为代价,却与随后而来的装甲兵器城市化改造浪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经历了伊拉克和黎巴嫩等城市作战的考验,西方国家推出了MIA2“巷战王”、“城市豹”、“勒克莱尔-城区行动”、“梅卡瓦”4等城市作战型坦克。技术路线是通过强化坦克在城市作战所特需的信息能力、防护能力和火力打击能力。来提高坦克自身的综合作战能力。这是一种在不否认坦克独立作战能力基础上的改进,让坦克自身“硬度”够硬是基本方向。对比BMPT所采取的为坦克提供火力掩护的技术路线,前者是系统集成的方式,后者是平台集成的概念,一种是直接增强,一种是间接增强。这种以相对落后的平台集成挑战系统集成,总有一些时过境迁的感觉。
  1942年版《美国陆军野战条令》规定:“装甲部队应避免在严密设防的城镇中作战”。今天在贝鲁特、喀布尔、摩加迪沙、格罗兹尼、巴士拉、巴格达相继燃起的城市之火,曾融化了钢铁怪兽。复杂的城市地形拉近了强与弱力量差距,也撕扯了陆战之王的尊严,城市仍是坦克的天然“墓地”,对于城市而言,出身野战的装甲兵器还远没有适应。在这个艰难的探索和尝试之中,总会有项目倒下。但满怀希望地赶路,似乎要比到达目标更重要。BMPT的教训也再度证明资深电影人的感慨:坏导演没有想法,好导演有太多想法,伟大的导演只有一个想法。
  
  编辑/严晓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91502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