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成语漫画.战衣角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这个成语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学语文、生物课本中都曾提到。有关春秋时期的橘、枳究竟为何物,晏子的这个说法在生物学上是否正确,现在还存有一些争论,但他留下的这个成语却已经家喻户晓。在兵器发展史上,也曾有很多兵器出现了类似“橘枳”的遭遇,或者水土不服,或者墙内开花墙外香。
  在旧中国,有一种手枪是大名鼎鼎、无人不知无人不 晓。驳壳枪、自来得、快慢机、大镜面、盒子炮、大肚匣子, 这些都是德国毛瑟军用手枪的中国版“大名”。1912年北 洋政府率先从德国洋行买进,每支带500发子弹,白银58 两!当时能在现今北京城二环以内买上3间大瓦房。
  
  毛瑟枪采用短后坐式自动原理,闭锁方式为枪管偏 移。最初口径为7.63毫米,后来改为9毫米。1932年,毛 瑟兵工厂又加上了快慢机,使其成为世界上最早可选择单 发、连发的手枪。而且它的木制枪套可以和枪握把结合在 一起,抵肩射击,所以在国外又称其为冲锋手枪。
  
  关于驳壳枪的来历,有一种说法是在毛瑟兵工厂,三 个大工匠菲德勒兄弟在工作闲暇之余“侃大山”侃出来的, 并造出了样枪。但也不知道是根据什么规定,该枪最后的 专利申请者却是工厂老板毛瑟,那菲德勒哥仨干生气也没 办法,谁让人家是老板呢?
  
  但自从1896年研制成功到1939年停产为止,40多年 间,没有一个军事强国把驳壳枪选为军队的制式武器,这使 毛瑟工厂很失望。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它价钱太 高,大批量装备不起,二是该枪发射时,尤其是连续发射时 枪口上跳很厉害,精度差。
  
  驳壳枪在德国、西班牙都有各种型号生产。流入到中 国以后,各地兵工厂,从汉阳、巩县兵工厂这些“国有”企 业,到挑着担子修枪的工匠,还有八路军的“兵工厂”,都有 “山寨”版的毛瑟枪造出来。口径也从原型的7.63毫米长 到了山西兵工厂制造的11.43毫米,快赶上重机枪了。
  
  西方不亮东方亮。中国军阀混战时期,各方急需武 器。当时的日本控制西方向中国出口军火,但驳壳枪作为 手枪不在此列,因此成了各派武装的首选。到后来的抗日 战争、解放战争时,中国军队已装备了大批驳壳枪,据说在 总量150万支中,至少三分之一在中国!
  洋人觉得不好用的东西,到了中国战场上却能得到改 善。你不是立着打枪口上跳吗?那我给你来个枪放平了 射,横着扫,这一下就解决了枪口上跳的大毛病。洋人觉 得驳壳枪作为手枪尺寸大,中国人则把它当作了小号的冲 锋枪,特务、锄奸团、武工队用起来正好趁手。
  
  驳壳枪在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这 一点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为丰富。《平原游击队》的李向 阳,《智取威虎山》的杨子荣都是用驳壳枪的“高手”,还有 《红岩》里的双枪老太婆,都为国人津津乐道,以至于小孩 子们做游戏、挑玩具时,驳壳枪都是手枪中的首选。
  
  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里至今珍藏着朱德总司令在南昌 起义时使用的驳壳枪。东北抗日联军名将杨靖宇将军为国 殉难时,身上还带着三支打光了子弹的毛瑟驳壳枪。如果 再有子弹,指不定又得有多少小鬼子倒在杨将军枪 口之下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91502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