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美国直升机扫雷装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舰艇扫雷时,是拖曳各种扫雷具实施的,扫雷舰艇必须首先进入雷区,这对于舰艇和舰员都十分危险。美日韩在朝鲜战争时,扫雷作战过程中损失了扫雷舰艇8艘,其中6艘被炸沉,2艘重创。然而直到20世纪70年代,扫雷舰艇依然是唯一的扫雷平台。
  美国海军接受朝鲜战争扫雷的教训,为了避免水雷对舰艇和舰员的危害,很早就提出直升机反水雷的概念。因为利用直升机扫雷,平台和扫雷人员在空中,控制扫雷具在水中进行扫雷,人员和装备就不会受到水雷的威胁。
  1957年,美国组建航空反水雷开发组,开始利用直升机拖曳扫雷具进行扫雷的尝试,从而开辟了一种扫雷新途径。1964年开始利用改装的RH-3A直升机拖曳单舷展开的接触扫雷具尝试扫除锚雷。为了增大直升机的拖曳力,又利用海军陆战队的CH-53A中型直升机改装为RH-53D“海上种马”扫雷直升机,并于1974年装备部队使用。
  在技术人员不懈地努力下,水雷和直升机,一个天上、一个水下,终于成为一对“冤家”。
  
  从“海上种马”到“海龙”
  
  1971年4月1日美海军组建了第一支航空扫雷中队,即第12直升机扫雷中队,租借陆战队的15架CH-53A供扫雷使用,并在1973年首次参加了越南扫雷行动。由CH-53A改装的“海上种马”装备后不久,就于1974年参加埃及苏伊士运河水域的扫雷行动。1978年组成第14和15航空扫雷中队,而第12直升机扫雷中队改为训练中队。1984年美海军的7架“海上种马”参与了苏伊士湾和红海反水雷,其后又参加1987年海湾油轮护航反水雷。
  在扫雷作战中发现,RH-53D“海上种马”无论在装载能力,还是拖力方面都难以满足现代反水雷的需求,故在1983年利用CH-53E“超级种马”重型直升机为样本,开发出装备三台T64-GE-416型燃气涡轮发动机的MH-53E型“海龙”反水雷直升机样机。之所以称为反水雷直升机,是因为它不仅可以扫雷,也可用于探雷。1986年达到初始作战要求,1987年最先装备第15直升机反水雷中队,至1994年共建造55架,其中11架交给日本海上自卫队。1991年海湾战争时,参加反水雷作战的就是“海龙”。2003年在伊拉克乌姆盖斯尔港参战的也是“海龙”。MH-53E型“海龙”反水雷直升机不携带机炮等自卫武器,仅配备一挺机枪。机上通信和导航装置包括GPS、多普勒雷达、雷迪斯特中远程导航系统、UHF/VHF/HF无线电通信系统、敌我识别器、自动航迹控制系统以及着陆、悬停、拖曳联接器。该型直升机的服役时间至少为30年,服役期可到2017年。
  “海龙”的主要使命是从事航空反水雷,由于其拖力比RH-3A大3倍,是“海上种马”的两倍,因此可以安全地执行各种反水雷任务。可供“海龙”选用的扫雷装备包括Mk-103接触扫雷具、Mk-104声扫雷具、Mk-105电磁扫雷具、Mk-106声磁联合扫雷具、AN/SPU-1充磁管磁性扫雷具、AN/ALQ-141声扫雷具、A/N37U-1接触扫雷具、AN/AQS-20A猎雷声呐以及ALMDS机载激光探雷系统。1987年装备使用时,直升机上配备Mk-103、Mk-104扫雷具和AN/AQS-14猎雷声呐。Mk-105由于外形尺寸较大,舱内无法容纳。扫雷时,以航空母舰、两栖攻击舰、船坞登陆舰、反水雷支援舰或岸边为支持平台,由直升机吊装,然后在水中扫雷。
  从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Mk-103、Mk-104和Mk-105都经过多次改进,目前使用的接触扫雷具为Mk-103Mod2型,声扫雷具为Mk-104Mod3型,电磁扫雷具为Mk-105Mod4型。
  
  Mk-105Mod4:应对的是磁
  
  Mk-105Mod4是在Mod0~2型的基础上改进的,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该型扫雷具增加了两个辅助浮筒(或称辅助油箱),即在两个主浮筒之间增加了两个稍微短一些的辅助浮筒,这不仅可增加扫雷具的稳性和适航性,还增加了载油量,提高执行扫雷的使命时间。另外,轮子独立地固定在主浮筒的下部,不再与水翼一起连接在公用的支杆上,因此在翼航状态下,轮子无需上翻。
  当扫雷具位于舰艇的甲板或在地面上时,扫雷具可由4个轮子支持,轮子通过轮轭固定在主浮筒的下方,主浮筒除了支撑装在短舱内的燃气涡轮发动机、交流发电机、齿轮减速箱、发电机整流器子系统以及扫雷具控制器以外,与辅助浮筒一样内装燃油。
  扫雷时,直升机可悬停在装载MK-105Mod4的水面舰艇甲板上方或作业水域的海岸上空,放下拖曳钩具,连接拖曳电缆,并由连接在主浮筒上的两根钢丝绳支持,然后将扫雷具吊起,吊运至水面后将扫雷具放入水中。这时直升机上可通过扫雷具上的平台控制器将四个支持水翼翻转到轮子下方,并将其拖到扫雷水域,执行扫雷使命。在低速拖曳时扫雷具依赖浮筒支持,当拖曳速度达到13节时,才能呈翼航状态(题图)。
  直升机拖曳MK-105Mod4型扫雷具时,适应海况4级,最小扫雷水深12英尺,最大扫雷宽度475.5米,最大扫雷拖曳速度25节,拖曳角30°~35°。直升机扫雷所使用的拖曳电缆直径50.8毫米,长137米(若需要也可选用1250米的拖曳电缆)。它是一种复合缆,除了电缆芯线以外,还内装有直径44毫米的输油管,可传输控制信号,为燃气轮机发动机补充燃油,以增加扫雷时间。也就是说,MK-105Mod4型上的燃气涡轮发动机的启停、交流发电机提供的电流大小以及扫雷磁场的变化皆由机载程序设计器通过平台控制器控制。
  扫雷磁场由扫雷具尾部的扫雷拖杆拖曳的扫雷电缆和扫雷电极产生的。MK-105Mod4型的扫雷电缆和扫雷电极与普通的开口电极式电磁扫雷具的不同,不是在扫雷电缆的不同部位另加电极的方式,而是采用电缆和电极一体化的方式。扫雷具尾部的扫雷拖杆通过一段连接电缆与22.86米的前电极相连,后接137米的扫雷电缆,然后是22.86米的后电极。当交流发电机通过整流器为扫雷电缆供电时,与导电海水直接接触的前电极和后电极之间,即在137~183米的范围内形成扫雷回路,而产生随电流变化的扫雷磁场,从而可引爆含有磁引信或磁感应引信的水雷。如果想要对付声磁联合引信水雷,那么就要在后电极的尾端加装连接构件,并加装30.5米长的拖索,拖曳以流体动力驱动工作的Mk-104Mod3。这也就构成Mk-106型电磁和声联合扫雷具。拖曳Mk106型的最大允许速度也为25节。
  
  Mk-104Mod3:在意的是声
  
  Mk-104Mod4是一个由浮体支持的文丘里管发声器,利用流体动力驱动涡轮,带动蜗杆上的空泡盘发声,通过改 变文丘里管的口径和长度可改变发声频率,以适应扫雷的需要。Mk-104Mod3型的外形尺寸为1.25×0.66×0.89米,总重81.6千克。发声器重39.5千克,最小扫雷水深10.7米,最大扫雷水深60米,最大扫雷速度25节。
  “海龙”直升机可通过243.8米长的拖索,拖曳Mk-104Mod3型,以扫除声引信水雷。其作业时间为6小时,为了不间断扫雷作业,该型直升机还具备空中加油能力。
  
  Mk-103Mod2:勇敢碰撞
  
  为了扫除锚雷,通常“海龙”会采用Mk-103Mod2型接触扫雷具。它由一根拖索、一个引导浮体、一个定深器、两根扫索、4个指示浮体、4个展开器、20把爆破割刀以及不同长度的支索构成的。拖索长为228.6米,直径7毫米,抗断强度7394千克。左右两舷的每根扫索长198米,各分前后两段,前段154米,后端44米,直径7毫米,抗断强度为4218千克。定深器是Mk-2ModO型,浮体为Mk-19Mod1型,割刀为Mk-17Mod1型,可以炸断直径25.4毫米的雷索和19毫米的雷链。
  定深器和引导浮体在水中的重量为1134千克,前指示浮体和展开器在水中的重量为453.6千克,后指示浮体和展开器在水中的重量为226.8千克,支索的长度为3.05、8.8、15.2、24.1米,可根据扫雷水深选用。
  扫雷时,直升机悬停在离水面18.3米(60英尺)的上空,由直升机上的双鼓绞车缓慢地将扫雷具放入水中。首先放出的是两根各带两个指示浮体和两个展开器的后段扫索,然后再释放两根各带两个指示浮体和两个展开器的前段扫索,最后放出拖索和定深器和引导浮体,并将拖索的最前端连接在直升机拖杆的挂钩上。扫索和扫索之间、扫索与拖索之间是相互连接的。当直升机拖曳扫雷具飞行时,前后扫索上的展开器可将两根扫索向两侧展开,呈v字形,而扫索前端的定深器则可将扫索下拉,使扫索保持在设定的扫雷水深。在两根扫索上各挂10把爆破割刀,割刀与割刀之间的距离各不相同,可为15.2米、22.8米、30.4米、45.6米等不同间距。展开器和支持浮体可通过3~24米的支索与扫索相连,以便按扫雷要求展开和支持水中的扫索。
  直升机以12节的速度拖曳扫雷具扫雷。当扫索挂住雷索时,雷索可沿着扫索滑入爆破割刀的刀口中,顶住割刀的起爆装置,通过引爆爆破式割刀而将水雷的雷索炸断。锚雷的装药雷体浮至水面时,可用机枪将水雷摧毁,从而完成扫除锚雷的使命。
  MH-53E型“海龙”反水雷直升机拖曳Mk-103Mod2型接触扫雷具扫雷时,拖曳水深22.8~27.4米,最大扫雷水深30.5米,最大扫雷速度12节,转向半径244米,转向速率每秒0.75°。
  MH-53E型“海龙”直升机不仅可以进行扫雷作业,而且也可执行猎雷使命,因此除了上述扫雷装备以外,还可携带多种猎雷装备完成探灭雷任务。
  
  [编辑/严晓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91503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