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舰艇如何应对核攻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冷战期间,美苏双方海军在核条件背景下进行了无数次的作战演练。冷战后,类似的演习似乎已被忘记。但这次日本核泄漏,美国航母编队受到轻微核辐射,居然整整后退了100千米,使得各国海军不得不重新捡拾起被忘却的核条件下作战的本领。
  
  核攻击试验
  
  核武器对海军的威胁是从1946年7月以后才被世界各国海军所认识的。
  1946年7月1日凌晨5时40分,一架美国陆军航空队的B-29轰炸机从夸贾林岛起飞,开始执行“Able”核试验任务。上午8时59分许,B-29投下原子弹。45秒后,这颗威力相当于2.3万吨TNT炸药的原子弹在靶舰“内华达”号战列舰上空120米处爆炸,立刻产生比太阳光强过数百倍的强光。随着爆烟上升,参观舰在18千米外也能看见红光黑烟冲天。
  1946年7月25日上午8时35分,美国海军又在比基尼岛水域进行“Baker”核试验。结果威力相当于8万枚鱼雷的原子弹在浅水区爆炸,距爆炸中心150米半径内的战列舰、300米内的航空母舰和450米内的其它舰艇如小孩玩具一样被炸得千疮百孔。
  试验发现,空投原子弹攻击水面目标的威力远小于攻击地面目标,靶舰携带的生物死亡率约为15%-20%,舰艇内部设备损伤也不大,食品也没有受到核辐射污染。不过,“Baker”核试验却展现了另一种景象:浅水区爆炸的原子弹激起大量含有放射性的水雾,侵入船舱内,对舰艇内部生物造成巨大杀伤。
  通常发达国家的一个航母编队,拥有各型舰艇近20多艘左右。如此阵容,在核战争条件下,以美军为例,各舰艇必须互相间隔10海里左右,才能防止敌一枚小型核武器同时毁伤二艘舰艇。
  
  核沾染海区
  
  核爆海域的沾染程度可以分成四种:轻微沾染区、中等沾染区、严重沾染区、极严重沾染区。
  在核条件下作战,对于已经由核爆炸形成的沾染海区,通常要等辐射值下降后通过沾染区。但是许多海域或海峡要道的爆区往往也是敌军重点控制的地方,所以敌军也会进行核生化武器攻击,因此完全避免在爆区作战是不可能的,有时还必须在高辐射的爆心海域作战。
  上述四种沾染区不同的沾染程度对作战行动的限制条件有很大差异。程度最轻的当属轻微沾染区内,只需要适当控制活动时间,舰艇甚至可以不采取三防措施就通过。在中等沾染区,需要限制活动时间,舰艇通过时三防措施可以视情况进行准备。在严重沾染区,需要严格限制活动时间,人员不得暴露在舰艇外部。在极严重沾染区内,舰艇与人员全部采取三防措施,甚至应避免进入该海域活动。
  高空核爆炸、大比高空中爆炸、中比高空中爆炸对海面造成的放射性沾染较轻,舰艇可立即进入爆心投影点进行作战。小比高空中爆炸主要用于杀伤舰艇内人员,破坏较坚固的海上目标,海面放射性沾染会给舰艇行动带来一定影响。
  因为舰艇有着极强的机动性,所以可以缩短在沾染海区停留的时间,而船艇自身的三防设备可以保护乘员,船体的钢结构可削弱辐射强度。根据美苏军方试验表明,每经过舰艇28毫米厚的装甲,辐射强度就可以削减50%以上。
  
  进攻时的核防护
  
  舰艇在进攻时,通常交替使用常规武器与核武器实施火力准备。舰艇主力应编入第一梯队,充分利用火力准备效果发动进攻,扩大战果。美军在演习中表明,在核突击之后,先头舰艇分队应该先于主力编队行动,可以最大限度利用核突击后效,消灭残存的敌海军编队,特别是摧毁敌核、生、化武器,而且还要搜索、引诱、阻击、包围最后消灭敌军残留的舰艇。
  但在核爆区作战的海军编队以歼敌有生力量为首要目标,原则上不占领有残余辐射的海区。
  由于核火力的威力,海军编队可以在兵力不占优势,甚至劣势的情况下发起进攻。因为遭到核突击的目标海区基本已丧失了整体作战能力,而处于分散、混乱的状态。这时海军编队统一协调的行动,完全可以打垮数量众多的敌海军部队。
  伪装是核生化条件下作战减少或避免敌核生化袭击的有效措施,因此海军舰艇编队应采取多种伪装方法。伪装应全面、严密、完善、连续不断地实施,并使之具有多种性能,符合战术技术要求,使敌难以选定核生化武器袭击目标。指挥员在组织伪装时应明确伪装任务、措施和纪律,实施佯动的时机和方法,不断进行反核机动也是必须采取的防护措施。
  在核海域作战时,分队指挥员应严格控制分队人员所受照射剂量,应检查并记录剂量仪的读数,监督正确的佩带和使用剂量仪。所受照射剂量超过规定值的分队应换班,在爆区海域以外执行任务。经过美/俄等多国军队多次爆区海域实战演习证明,只要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控制照射剂量,辐射对进入爆区海域作战人员的健康没有影响。
  
  其它防护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目前世界各国海军装备的大部分现役舰艇都可以直接用于核条件下作战。但各国海军为了更好地进行核污染海域作战,在战时依然根据任务的特点,对参加作战的各型舰艇进行防核生化的各种现代化改装。主要防护措施归纳如下。
  舰艇外的防护措施:对于舰艇外部的各种配件,各种附加武器、装备、天线等要部进行加固,否则很容易被强大的核冲击掀掉。
  乘员的防护:舰艇具有得天独厚的密封船体,对核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光辐射、贯穿辐射和放射性尘染以及生物毒剂和化学战剂有良好的防护作用,能防止或减轻核生化武器对乘员伤害和对机件的破坏。
  按照结构形式,三防装置可分为超压式、个体式和混合式三类。
  超压式三防装置通常也称作集体式三防装置,主要由核辐射告警器、毒剂告警器、控制机构、关闭机构、滤毒通风装置和密封件组成。舰艇船体也是密封件的组成部分。当舰艇遭到核生化武器袭击时,告警器告警,控制机构迅速关闭舰艇各种舷窗等,并使滤毒通风装置开始工作。舰外的染毒空气经净化后进入舰内,供乘员呼吸,同时在舰内形成一定程度的超大气压的压力,一般称作超压,以阻止舰外污染空气从舰艇缝隙进入舰内。装有超压式三防装置的舰艇,其乘员不需佩戴个人防护器具,对操作没有影响,但对舰艇的密封性要求较高。
  个体式三防装置与超压式三防装置相比,没有关闭机构,但增加了面罩及导气管等设备。面罩通过导气管与公用滤毒通风装置相连,需要时乘员佩戴防毒面罩即可。这种三防装置对舰艇的密封性无特殊要求,缺点是舰内会被污染,且乘员佩戴面罩会影响操作。在70年代之前,舰艇上防核生化基本都是个体式三防装置。
  混合式三防装置是超压式和个人式的结合体,通常以超压式工作状态工作,当舰艇密封性遭到破坏时,乘员戴上面罩转入个人防护状态。目前最新的舰艇都是混合式三防装置,效果比较理想。
  
  编辑 严晓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91504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