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网友看中国第一艘航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近日来,传言久的中国航母终于“尘埃落定”,改装后的“瓦良格”号已于8月10日离开码头进行试验。
  客观的说,对于中国海军来说,拥有第一艘航母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随之而来的,还将有更多、更长期、更复杂的工作要做,其中既有怎样使用航母的课题,更有怎样自行建造航母这样的难题。这一阶段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也许会比让“瓦良格”变成中国海军的航母所需要的时间更长。但无论如何,即使是现在强大无比的美国海军和美国航空母舰,也不过是从一艘又小又慢的运煤船开始的。而有了诸多成功经验可借鉴的中国海军航母之路,也必然会走得更加顺利和快捷。
  
  漫长坎坷的航母之路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就已经组织过论证并形成方案。曾任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上将在回忆录中提到:“早在1970年,我还在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时,就根据上级指示,组织过航母的专题论证,并上报过工程的方案。”80年代,随着中国逐渐走向开放,中国军人有机会亲身接触英美等国的航母,对于航母也有了直接的了解和认识。1984年作为废船出售的澳大利亚“墨尔本”号航母让中国海军第一次能够深入了解航母的基本结构。但由于航母及其配套系统的空前复杂性,整个论证和研究的规模越来越大,而论证和研究越是深入,技术人员们发现面临的困难越多。于是,整个80年代,中国决策层明确下来航母的发展战略是先做预研,为将来拥有自己的航母做好准备。
  进入90年代,苏联解体为中国的航母之路带来新的转机。窘迫的俄罗斯海军维持不了当年苏联庞大的海上力量,各种军舰纷纷提前退役。服役并不算太久的“基辅”级航母“明斯克”号和“基辅”号先后退役,被中国商人买下,改建成海上游乐园。而已完工70%、更加“纯正”的“瓦良格”号航母从购买到拖运回国,正常情况下只需要几个月的航程,却足足走了将近两年。抵达中国后的“瓦良格”经过9年的默默准备,终于在今年,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最主要的疑问:舰载机
  
  围绕在中国第一艘航母身上的最主要、最核心的自然是舰载机问题。
  舰载机是航母进攻和防御的根本手段,可以说航母的战斗力90%来源于战斗机。“瓦良格”究竟会采用何种舰载机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曾有的舰载机方案。
  80年代初中国与西方的“蜜月期”,曾经有过进口英国“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的意向,这也许是对舰载机比较早的探索。后来,笔者在90年代初的一份学术刊物上看到过对未来中国舰裁机的探讨。经过分析,该文得出的结论是,以当时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装备情况,歼-6是最适合上舰的选择。这个结论固然让人大跌眼镜,却也是当时中国军工业无奈的现实。
  苏联解体之后,90年代一度传言中国有意与俄罗斯联合继续研发雅克-141垂直起降战斗机,并用做未来中国航空母舰的舰载机。不过考虑到雅克-141当时的研究进度,以及垂直起降飞机本身的复杂性,研发的投入和风险必然很难控制。可以参照的是美国的F-35B,经过10年发展和数百亿美元投资,目前仍然面临种种问题,而且单价高达1亿美元,可见研制先进垂直起降飞机的难度。即使成功,虽然能保证性能远超“鹞”式,但与常规起降的先进战斗机相比,仍然全面落后。而90年代,中国的潜在对手就已经纷纷装备苏-27、F-16、F-15等第三代经典战斗机,雅克-141全无优势。
  此后,随着中国大量采购和仿制苏-27,苏霍伊设计局对应的舰载型苏-33进入人们的视野。这种飞机俄罗斯海军自己也有装备,技术上没有太大风险,性能也足以抗衡未来可能面临的潜在对手,成为中国海军舰载战斗机的首选对象。但考虑到长远发展,中国方面并没有简单地从俄罗斯直接进口,而是选择在国产化的歼-11基础上,按照类似于苏-33的标准进行改进。有了生产歼-11的经验,这一工程的进度相当顺利。今年4月,西方媒体报道称中国自己研发的舰载机歼-15试飞成功,这一成就也保证中国的航母不会成为摆设。
  除此之外,由于歼-15的尺寸和重量较大,在航母有限的空间内搭载数量有限,还有另一种方案就是用国产的歼-10来改造成舰载型。但考虑到歼-10的结构限制(例如进气口位置,单台发动机),因此歼-15必然会是首选主力战斗机。
  除了战斗机,航母上还需要不少其它类型的舰载机。其中反潜直升机从技术上说和驱逐舰或护卫舰上搭载的同类飞机并无区别,很好解决,主要的困难在于预警机。鉴于目前全世界没有能滑跃起飞的固定翼预警机,中国首艘航母未来的预警机只能是预警直升机。
  2009年10月,中国官方公布了直-8AEW预警直升机的研制情况和照片,据称该直升机与法国的“地平线”预警直升机类似。2010年下半年,网友又拍到俄制卡-31预警直升机在中国飞行的视频。可以预见,这两种预警直升机必然会是中国航空母舰初期的空中预警力量之选。一种比较合理的分析是,直-8AEW预警直升机今后将会成为航母上的正选预警机,但目前由于技术和研制进度上的原因,卡-31会成为短时间内的“救急”装备。由此不难推断出原“瓦良格”号正式服役后舰载机的组成:歼-15将成为防空和对舰/对地攻击的主力,反潜直升机将会是直-9和直-8,而预警机目前会是卡-31,今后则可能替换为直-8AEW。
  
  逐渐完善的护航舰队
  
  航母作战能力再强也不可能单打独斗,它需要一个完整的编队,由其它护航舰只完成防空、反潜、警戒等任务。事实上,在2000年之前,困扰中国海军航母之梦的最大问题还不在于航空母舰本身,而在于护航舰只。
  当时中国海军的主力水面舰艇仍然是051系列驱逐舰和053系列护卫舰,它们的对空武器普遍只有37毫米和25毫米双联高炮,即便是进行过改进的,也最多加装少量“海红旗”7、“海红旗”61之类射程仅10千米左右的点防空导弹,面对敌人高密度空袭时自保尚且不足,更不用说为航母张开防空伞了。这些舰只的反潜能力同样不足,反潜深弹是通行的标准反潜装备,反潜鱼雷只有少数90年代服役的驱护舰上才有装备,舰载直升机更是罕见。20世纪末服役的最先进的167“深圳”号驱逐舰,防空能力仍然只能用“悲剧”两个字来形容,让人印象深刻的恐怕还是那16枚反舰导弹形成的恐怖对海打击能力。
  至于水下舰队,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人民海军所装备的潜艇虽然数量众多(外国媒体认为甚至达到上百艘),但大都是较为老旧的033型常规潜艇,相对先进的035型,性能也并不比033提高多少。这样的水下力量,显然也无法保护航母编队的水下安全。
  中国海军也认识到这些不足。从90年代开始,中国已经开始逐步尝试改进自己的舰艇装备。1992年出现的052型驱逐舰强化反潜能力,两架反潜直升机、两座三联装反潜鱼雷发射装置,这些西方海军的标准反潜装备标志着052型的反潜能力至少达到国际正常水平,此后服役的051B型驱逐舰“深圳” 号也沿袭同样的反潜武器配置。同时,2000年前后引进的俄制956E型“现代”级驱逐舰则让中国海军舰艇防空能力首次延伸到20千米之外。此外,从俄罗斯引进的“基洛”636型潜艇和国产039型潜艇也大大提升水下作战能力。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海军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其中尤其强化防空能力,陆续服役的052C、051C型防空驱逐舰一下子让中国海军防空圈扩大到120千米以外,首次具备为航母编队提供“保护伞”的能力。同时,近年来服役的054系列护卫舰装备的垂直发射舰空导弹,也能使舰艇编队的近程防空能力更上一层楼。在所有新造舰艇上,反潜鱼雷已成为标准配置,除防空驱逐舰外,反潜直升机也成了标准配置,加上传说中与“鹰击”83导弹共用发射架的“长缨”1号反潜导弹,水面舰艇的反潜能力至少达到国际同等水平。
  结合“瓦良格”号的改装进度,不难发现,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海军有意识地在为航母编队储备护航舰只。一旦中国的航空母舰服役,马上就能组成一支完备的航母编队,其中将包括2艘防空驱逐舰、1~2艘多用途驱逐舰、2-4艘054系列护卫舰,以及若干潜艇。这样一支编队虽然还不能和美国航母编队抗衡,但已经具备较为全面的作战能力。
  
  使用经验仍需长期摸索
  
  但不容乐观的是,即使航母服役、航母编队组成,也并不代表中国航母就能很快形成战斗力,原因无它:没任何使用经验。
  航母的运用需要一个长期摸索的过程,这里面既包括定位、作战原则、作战条令、战术、战法,也包括编队编组原则、通信联络方式、指挥体制,甚至还包括人员编制、设备管理、作息制度、作业流程……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固然可以参照,但一来谁也不会把本国海军的所有详细条令和规定都拿出来供中国海军参阅,二来其它国家的规定也不会都适合中国的需要。因此,所有的条令、规定、流程和注意事项都必须由中国海军自己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摸索。
  此外,航母及其编队所属舰艇上的人员也必须有一个实际操作的环境来完成训练。虽然舰载机飞行员可以在陆上训练设施模拟舰上起降,虽然航海、武器等部门人员可以在其它军舰上训练,虽然驱护舰编队的队形及作战训练可以练得很熟,甚至虽然可以在武汉建一个全尺寸的模拟建筑,让舰员们熟悉航母的结构和操作……但真正的航母是一个运动的平台,和陆地上的模拟设施永远不可能一样。所以,只有在真正的航母上完成的训练才是使用的技巧和经验。
  这也就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原“瓦良格”号未来的定位,形成战斗力的同时,最主要的是为未来中国航母及其编队的运用进行探索和训练。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中国更多的航母服役时,从第一艘航母上会练就众多合格的舰载机飞行员,培养出众多合格的航母舰员和指挥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91505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