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战略潜艇.南海.“越区”部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我国在南海的海上权益受到了多方威胁,特别是近年来,美国和俄罗斯积极参与这里的利益争夺,使这里的政治环境更加复杂。实际上,这里是战略核力量较好的隐蔽地域,也是弹道导弹突破美国导弹防御的较佳方向,亦是战略核潜艇的理想“越区”部署地。
  
  什么是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越区”部署?
  
  所谓“越区”部署,就是核潜艇部署在其导弹有效射程达不到目标的水域。之所以要“越区”,一是安全的潜艇部署区域,无法保证导弹射程覆盖目标;二是“越区”部署可以使潜艇的未来发射部署具备更大的灵活型,不会暴露实际意图。
  “越区”部署的作用 实际上,在潜射导弹射程不高的冷战初期,大部分美俄法等国的战略核潜艇在大多数时间内,都采用了“越区”部署方式,扩大了潜艇的巡逻水域,使反潜方的搜索区域更大,难度更高。但这需要修改核潜艇必须坚守“在发射阵位上”的作战计划。这种部署方式在战争初期可增加核潜艇的生存机会,但并不是一种理想的解决办法,因为核潜艇势必还要返回发射区阵位,这个过程可能会遭到反潜力量的截击,其生存能力仍是个问题。这就需要突破防守方面的海上战略预警系统。对战略导弹核潜艇的战略预警通常是在实际敌对行动开始前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进行,其根据可能是当时存在的严重的国家政治危机,也可能获得了对方正在策划发动进攻的情报。战略预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可以使战略力量及战略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提高战备等级(或戒备率)。在一级战备时,如果对方的攻击已成现实,国家最高首脑便可以转移到严密防护的战略指挥所,指挥实时报复性突击。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战区内海基导弹防御系统和反潜力量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部署和提高警戒等级。
  对战略导弹潜艇的战略预警系统是广泛的水下音响监视系统。这些线列水听器一般配置在大陆架的边缘,通过海底电缆把数据传输到太平洋和大西洋沿岸的岸基数据处理中心,或通过拖曳式线列水听器,以加强水下音响监视系统,其数据可通过中继卫星传输给岸基数据处理中心。例如,美国在冷战时期为监视苏联潜艇活动,沿我国周边第一岛链建立了严密的“反潜链”。这条监视线沿白令海峡外的阿留申群岛南下千岛群岛,经过日本群岛延伸到琉球群岛末端,再经巴士海峡向南一直延伸到新几内亚。“反潜链”由海底固定被动声呐、水面舰艇、反潜飞机等设备组成。冷战后,“反潜链”中千岛群岛至琉球群岛一线的反潜传感器密度比冷战期间还大,主要是防备我国北部导弹核潜艇突破第一岛链。
  “越区”部署的可行性 水下音响监视系统的覆盖水域并不可能面面俱到,一般是配置在所谓的“深声区”(以便获取这一深度内远距离传播的低频信号),对于靠近海岸浅水区活动的潜艇,就可能探测不到。正是基于此考虑,美国在其身边的墨西哥湾就没有部署水下音响监视系统。实际上,冷战时期苏联导弹核潜艇曾多次成功突破美国海上战略预警系统。1974年1月20日,苏联V-1级(671型)中的K-314号攻击型核潜艇与C-1级(670A型)中的K-201号巡航导弹核潜艇一起,从北方舰队的基地出发,越过冰岛以西水域,穿过美国和北约设置的水下声学反潜监视网。在这次水下远航过程中,K-314号攻击型核潜艇一直保持的航行深度为100米,K-201号巡航导弹核潜艇则一直保持在150米的深度上航行,并且两艘核潜艇在这种航行状态和航行深度条件下,利用超长波实施了水下长期通信潜航训练以及潜艇水下战术训练。接着,这两艘核潜艇又继续航行并进入印度洋。在印度洋航行期间,两艘核潜艇被美国海军反潜部队发现,并被美国反潜水面舰艇紧紧尾随跟踪。后来,两艘核潜艇加大了潜航深度。当这两艘核潜艇深潜到300米并提高航速后,终于摆脱了美国海军反潜作战舰艇的尾随跟踪。此后,两艘核潜艇继续向前航行,穿越马六甲海峡,进入太平洋海域,最后于5月6日安全抵达堪察加的核潜艇基地。这次水下长期远航,从北冰洋出发,穿越大西洋和印度洋,最后抵达太平洋,历时107天,创造了核潜艇水下连续远航的世界新纪录。
  2009年8月,两艘俄罗斯核潜艇在美国东海岸公开游弋的行为再次暴露出美国反潜网的漏洞。8月4日,两艘俄罗斯“鲨鱼”级攻击核潜艇(俄方称971型)在距美国东海岸320多千米的公海海域浮出海面进行公开巡弋,而美国此前完全没有发现。这表明了导弹核潜艇“越区”部署的可行性。
  
  南海“越区”部署的地理海洋优势
  
  历史上,美苏/俄战略导弹核潜艇曾多次在我国海域周边“越区”部署,其中多次选择南海海域进行部署考察。那么,有着广阔海域的美苏为什么对南海“越区”部署情有独钟呢?这主要是因为南海海域有着独特的地理和海洋水文、气象条件。
  海域海水盐度高,适于声响隐蔽 南海是我国4个近海海区中平均盐度最高的海区,年平均为32%~35%。高盐度的海水导致声音传播速度加快,影响声呐器材的工作性能。而且盐度是影响海水密度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季节变换时,南海海域盐度的变化容易形成密度跃层,从而形成声信号的反射和折射,不利于反潜搜索与定位。
  海水温度高,不利于声呐搜索 南海海域全部在北回归线以南,海水与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水交换频繁,受到烈日照射和高气温的影响,水温较之其它海区明显偏高。但由于温度高区域大多处于水体表面,对于深海巡弋的导弹核潜艇的影响有限,对水声器材的使用影响则很大。水温增高1℃,声波传播速度约增加4.5米/秒;海水表层温度高,而下层温度低,声波折向深处,传播的距离就近。这种温度跃层对于反潜搜索和定位同样不利。
  气象条件复杂,便于潜艇机动与隐蔽南海地区季风和台风所产生的季风雨和台风雨,使得南海海域夏秋两季的雨水十分充沛,而且该地区是全世界台风活动最频繁的海区之一,加之季风盛行,使这里成为我国气象条件最为复杂的海域。复杂的气象条件使海上能见度降低,海水中声响环境复杂,易于潜艇的隐蔽和机动。
  水下地理情况复杂,易于潜艇隐藏与疏散南海海域内岛礁分布散杂,浅海水域较多。南海诸岛主要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南沙4个群岛,由大小近300个岛礁沙盘组成,这些岛礁周边一般都有连续的浅海地带和海沟。这里水声条件更为复杂,声呐信号大多被反射,因此可以成为导弹核潜艇机动和隐蔽的良好处所。
  地理位置特殊,利于导弹突防作战南海处于第一岛链的下端,从这里既可以向东,经过巴士海峡或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之间的狭长地带前出进入南太平洋,从美国南部方向发动攻击,从而绕过重点防御北冰洋和北太平洋的导弹防御系,也可以向西经过马六甲等地进入印度洋,在战略上对印度构成威慑。甚至还可以潜航更远,从而将火力延伸到欧洲或完全没有导弹防御的美国南大西洋方向。
  
  如何进行南海“越区”作战部署?
  
  南海地区作为优良的“越区”部署地,被许多国家觊觎,但真正实现导弹核潜艇在该海区的“越区”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91505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