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利用语文教材促进作文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孟艳娟

  现在不少中学生有一种非常错误的做法,就是纵身于题海中,将语文教材撇在一边。其实,高考早已经给我们发出了信号:要回归课本。也就是说利用教材教作文大有可为。
  一.语文教材可为作文提供丰富的思想与情感资源。
  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自己想通过时空隧道到古代去做皇帝,渴望体验那种万人俯首称臣、前呼后拥的感觉。有学生在作文中尽是对父母的抱怨,对师长的咒骂,对社会的仇视,甚至是毫无遮拦地表现出对金钱的崇拜。学生的思想要砥砺,情感要升华,可充分开发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感情资源。
  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文化气息浓厚,思想内容深邃,语言富有魅力,能启人智慧,开人心窍的精品”。充分挖掘课本中的思想情感资源,用它深刻的内涵、真实的情感塑造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写出思想品位高的文章来。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表现的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里张扬的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对生命价值做出的深刻的思考;余秋雨的《道士塔》用深邃的笔触给我们展现了一段屈辱的历史,引发人们对那段历史的反省与思考,激发人们的民族自尊感和责任感;《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则告诉我们不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坚守住心灵的月亮……
  语文教材中这些文质兼美的篇章,为学生提高作文的思想内涵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要让学生明白我们学习的不仅是课文,更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精神、一种人生。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引导,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汲取语文教材中的这些思想营养。
  二.语文教材可为作文提供丰富的语言资源。
  中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除了内容单薄,就是语言枯燥。这固然与他们的生活单调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缺乏积累。中学语文教材是语言的宝库,其中不少锦词佳句,可供同学们“为我所用”,但真正要“为我所用”,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动口。所谓动口就是要诵读。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诵读就是通过口与脑来积累语言资源,诵读教材,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资源。
  动手。所谓动手就是让学生对教材中的锦词佳句进行分类整理。如:
  (1)美句积累。如《荷塘月色》中有这样的描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其中比喻、通感修辞的妙用以及情与景的水乳交融,给人以美的享受,课文中类似的优美句子俯拾即是,加以收集归纳整理,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能美化学生的作文。
  (2)哲理名言积累:学生积累这些句子,咀嚼回味这些句子,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进而提高学生作文的深度。如《人是什么》中的“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的,是不断地追求,是追求的过程”,“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等句子;同时也可以把自己对这些句子的感悟记录下来,如学完《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后,可以把自己对“心灵的月亮”的感悟写下来。
  (3)文章题目积累:有的题目点明文章的中心,如《我有一个梦想》;有的题目本身具有暗示性,可为读者了解全文主旨设下悬念,如《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有的题目既能概括情节,又可以充当全文线索,如《药》;有的题目直接表明了文章的话题或论题,如《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有的题目本身就有诗词般的意境和美感,从读者欣赏作品的角度来说,仅题目就为作品增添了亮色,能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如《花未眠》。常言道“题好一半文”,学生有意识地积累这些题目,可为他们作文命题提供丰富的资源。
  动口与动手要结合起来,这样,积累的语言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我所用。厚积为薄发,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作文时就不会为胸无点墨而苦恼了。
  综上所述,淡化教材,撇开教材,其结果势必事倍功半。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所以在新课程、新课标的引领下,我们应充分开发语文教材,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进行作文训练,从而不断提高作文水平,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孟艳娟,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樊。本文编校:郑利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32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