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走向生本的数学教材处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汤建英

  “教材是个例子。”它是教师的教本、学生的课本,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例子”,它让使用者看到了知识的体系和知识的发生,是教与学的首选材料和资源,我们必须以一种严谨的、科学的态度保持对教材应有的尊重。但不同地区、不同班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不同教师对于数学教学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对于同一个数学内容有着不同的解读和处理。教师很多时候要在尊重原有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为我所用、为生所用的处理,让教学走向生本,创生教材,为学生设计教学。
  一、数学目标的深刻化处理
  目标是灵魂,目标是红线。学生不仅要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体验领悟基本的思想方法。
  教师在教材处理时要“变薄为厚”,“由浅入深”,挖掘薄薄的一页两页纸背后所蕴含的思维训练、思想方法的要素与内容。
  五年级下册的《找规律》,教材呈现:
  
  对教材改造后,直接问学生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会遇到困难:100个数这么多,移动这个框,移的次数太多,很难准确地直接说出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这时教师相机引导:100个数太多,研究100个数比较麻烦,我们能不能先研究少一点的数,找出规律,再来解决这100个数的问题。从而让学生领会当我们面对复杂问题时,可以退到简单的情形,从简单处入手,寻找关系,发现规律,从而解决一类问题。这样处理培养了学生运用思想方法指引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知识作为思维的内容,进入学生的思维,知识的意义就产生了。
  二、数学结论的问题化处理
  疑是知之始,疑是智之始。问题可以让学生处于一种困惑、迷茫的状态,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心向。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更便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更易于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中可以由教师创设“有问题”的情境,提出问题,也可以把教学过程转化为问题串,当然也可以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如“圆的认识”一课,教材先是通过生活中圆的引入、想办法画圆、用圆规画圆,教学圆的各部分名称,再研究半径、直径等的特征。华应龙老师教学“圆的认识”一课的开始,创设了小明参加奥林匹克寻宝活动的情境,寻宝活动中小明领到了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宝物距离你左脚3米,想一想:宝物可能在哪儿?然后让学生在一张纸上用一个点表示小明的脚,然后在纸上表示这个宝物的位置。这个问题情境的设计非常精妙,它使学生的外部知识和内部知识经验恰当冲突,使学生引起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的思维定向。在寻找的过程中不仅自然地生成了圆,引出了圆的概念,同时更引发了学生对于为什么会是圆、圆有哪些特征等问题的探索。在教学中,问题应是钥匙,是引导,是路标,是动力,更是对学生学习与思考方法的指导,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数学规律的再创造处理
  学生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发现出来。在教材的处理过程中,教师要在深度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把现成的知识结论、规律编制成让学生探索发现的素材,使知识获得的过程更具探索性。
  如五年级“数对的认识”一课,教材上在揭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确定位置后,便清楚地告诉学生第4列第3行,可以用数对表示为(4,3)。这就是告诉我们,学生能做的就是倾听与接受。怎样让它成为供学生探索的对象,我们设计了教师报位置,学生很快记录的环节,在报位置前,让学生先思考怎样才能又准又快地记录。于是教师由慢而快地报着位置,学生因着情境的限定,因着时间的紧张,自然而然地探索出省略掉文字,接近数对的记录方法,数对的得到呼之欲出。
  如果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这样去做:教师变告诉为引导,学生变接受为发现,教学变讲解为探索,那么我们学生的创造力一定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四、数学素材的选择性处理
  如果把人脑比作一个“加工厂”,那么学习材料就是“原料”,这个原料很多时候是由教材提供的,而有些时候我们不妨借鉴超市的自由选择性,让学生自行选择充分的、必要的、有意义的、可探索性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索欲望上路。如在学习小数加减法时,书上是给出一些文具的价格,钢笔8元,笔记本3.4元,讲义夹4.75元,水彩笔2.65元。小明买一个讲义夹,小丽买一枝水彩笔。并提出两个问题: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从而教学小数加法(含进位)和小数不退位减法。我处理成:给出标价的文具用品图,现在任选两种文具,算一算共需要多少元钱?学生通过组合得出了4.75+2.65,8+4.75,3.4+2.65等多个算式并计算出了得数,在集体研究时我们又进行第二次选择,选出前面列举出的三个算式作研究对象,很好地解决了小数加法法则的关键: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相同数位对齐)。对于减法,也是同样的两次选择后解决小数减法的不退位、退位的情况。把两课时的内容在一节课上完成,一是考虑了学生的可接受性,因为有整数加减法的基础,把教学内容适当的加深,给学生跳一跳的机会,教学过程显得更具探索性,二是给学生以自由的选择,学生学习的指向性更明确,探索的欲望更强烈。三是整体化的处理,体现了知识的结构性。
  五、数学内容的生活化处理
  新课标非常强调生活化,很多问题的引入与生活有关。
  
  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要有利于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要有利于数学的抽象,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与探索,注意生活经验的数学化。在有些数学课上,数学知识生活化、情景化的处理显得过滥过度,尤其是奥运会前后经常看到福娃的“植入”,让人觉得很不自然。而在五年级确定位置的寻找规律环节,我们引入了奥运会开幕式上出现的“和”字,先是展示奥运会中“和”字表演的场景,再把“和”字抠出来,对左半部分的四笔:横、竖、撇、捺上每个方块的数对进行了研究,从而发现在同一横行、同一竖行、斜排上数对的规律,通过生动恢宏的画面给学生以强大的视觉冲击,更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对知识的应用,按一定的数对规律设计的文字所体现出的美感,也为后面运用规律解决问题作了很好的孕伏。正如江苏省教科院副院长杨九俊说的:把知识与生活经验相联系,知识就被激活了。
  我们所有的教学行为面对的是学生,而所有教学目标的完成也是靠学生,所以我们真的要一切从学生出发,为学生设计教学,创造适合学生的数学教学。让教学走向生本,就从教材的处理开始吧!
  (汤建英,宜兴市实验小学,2142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29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