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故事点亮哲学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秦小萍

  哲学是一座充满着神奇和智慧的殿堂,但高中阶段的哲学教学无论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与高中生思想和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而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脍炙人口和寓意深刻的故事和传说,如能将这些内容有机结合到哲学教学中,既有利于增强哲学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就把故事引入哲学课堂作了一些尝试。
  一、用耳熟能详的故事,培养哲学思维习惯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这样的课堂,从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它从学生已有知识、能力和兴趣出发,找到了新知的生长点,也就找到了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既有“跳一跳,摘到桃”的成功体验,又有从已有知识获取新知的快乐,自然也有利于节约课堂教学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经常在课堂上用这样的故事来引导学生思考,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让站在哲学角度思考问题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也有利于学生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慢慢地也会对思想政治课充满着期待。
  对于一个高中学生来说,在他(她)已有的学习经验中,早已积累了诸如“庖丁解牛”、“揠苗助长”这样一些经典故事,在学习“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这一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故事所包含的哲理,学生通过探究,很容易地得出了这两个故事从正反两个方面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二、用经典的励志故事,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维品质
  当前高中教育的对象都是90后的孩子,他们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比较感性,容易被激发;但这些孩子缺少理想和信仰、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弱。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在课堂上精心选择一些能感动人、激励人的故事,如在学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这一内容的时候,以视频的方式播放了世界著名的激励演讲家约翰・库缇斯的故事,他虽然没有双腿,却能自由潜水,却能自由驾驶汽车,能成为奥运赛场上的冠军;他虽然没有双腿又得了癌症,却能环游世界四处演讲。但他的成功也不是轻易获得的,他经历了很多挫折和磨难,他天生双腿自然残废,17岁又被迫切去下半身,中学毕业约翰开始进入社会寻找工作,无数次被拒绝之后,他被一位杂货铺老板收留,在他的生活开始步入正轨的时候,又被查出癌症被宣判死刑,但他始终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他每天都像战士一样,时刻鼓励自己坚持下去,他以超人的毅力生活、学习。看完这段视频以后,学生被感动了,有些学生还流泪了,看得出他们的感情已融入到这个故事之中,学生的生命能量被激活,让学生在被激励以后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自然理解了“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一知识。
  学习活动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的统一,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同时发生、交互作用,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符合学生生活体验的情景,让学生触景生情,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情感认同组织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强烈的思想感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上我们让学生去感悟,在高涨的情绪中去学习,热爱学习了又可能产生向上的积极性、自信的积极性、注意力的集中和意志品质、毅力方面的积极性。教学中让学生从别人的生活实践中得到启示,培养能力,达到增强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思维状态,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同时,也培养他们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重新演绎经典故事,培养立体思维方式
  初学哲学的学生不善于全面地从事物的诸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认识事物,表现出思维的单一性、单向性和片面性,缺乏辩证思维和立体思维能力。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教师有意对一些经典故事进行重新演绎。比如龟兔赛跑的故事,这个故事结果,世人皆知,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课堂上教师这样发问:“除了兔子在中途睡着外,还有什么可能使乌龟可以赢得这场比赛?”也许是对故事太熟悉了,也许是这个话题学生觉得新鲜,于是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踊跃发言,学生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假如前面有一条河,假如中途来了一群狼或者老鹰什么的,假如这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比赛,结果肯定会有所不同。在热烈的氛围中教师把学生拉回到主题上,这能体现什么哲学原理呢?“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正学生各抒己见,相互补充,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得到延展。教师在肯定学生智慧的同时又进一步追问:“难道结果就只有兔子赢或者乌龟赢这样的单一结果吗?”这样的问题迎来了学生讨论的又一次高潮,学生说:“假如乌龟背着兔子一起过河,或者兔子拉着乌龟一起赛跑,那它们将同时成为冠军。”教师顺势引导,这其中又蕴含什么哲学道理呢?要有“创新思维,要破除陈规陈说”。教师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发散,促进他们深入探究追问,从而促成精彩生成,同时也能让师生在追问过程中形成智慧。教学中我们有意设计这样的故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
  课堂因学生而精彩,真实的课堂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思考,多一种思考,课堂便看到学生思维与个性的张扬;多一种思考,学生便多了一份精彩。让我们的哲学课堂告别枯燥,告别低效,走向开放,走向生动。
   (秦小萍,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21418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29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