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素材积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邓春燕

   【摘 要】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而作文中的第一大环节就是要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使课内外阅读与写作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语言材料的积累,或来自于对生活的观察,或来自于课内课外的阅读,或来自于与别人的谈话积累,有助于学生在写作时厚积薄发,顺手拈来。
  【关键词】作文教学 素材 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到,“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在作文中创造并表述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自己人生的‘史记’。”由此可见,作文在语文教学的地位相当重要。但是,尽管语文教师尽心尽力地讲授作文技巧和构思艺术,学生依然难以下笔。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学生缺少必要的生活观察和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作文三大环节,其中之一就是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使课内外阅读与写作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
  
  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现在的学生被家庭和学校保护得太好,家庭学校两点一线,使他们的生活圈子极为狭窄。学生的知识大多来源于书本、电视和网络,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和深切的感悟。所以很多学生在写作时要么难以下笔,要么严重脱离生活。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孩子在写《公园里的春天》时,竟然出现腊梅怒放、桃花凋谢的语句,这明显就是缺乏生活经验和积累的表现。
  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所以要让孩子们走进万象更新的自然、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去观察,去体验。首先,要教会学生用眼睛去观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就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养成留心观察、用心观察的好习惯,不仅要关注感天动地的伟人、大事,也要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观察时还要讲究方式方法,如捕捉事物细微的特征和差别,进行多侧面的观察、多角度的比较,准确地掌握变化规律。
  如在教学写景散文单元时恰好是冬季,于是笔者布置了一篇作文《校园的冬天》。让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里任选一景点,在观看、观赏中进行写作。由于身处雪景当中,学生们观察得都相当用心,相当仔细。在最后交上来的作文中,学生们对于校园的雪景描述得相当详细、生动,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鲁迅先生曾经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练,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因此,平时一定要让学生坚持阅读,从中源源不断地汲取知识。
  1.课内阅读是材料积累的基础。在阅读中,我们接触的第一手资料便是课本。很多教师并没有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价值,错误地认为课本只是用来应付考试的,于是照本宣科,僵硬地肢解着课文。其实,我们的教材中撷取了古今中外很多名篇佳作,有日月星空、山川草木、江山如此多娇的美妙画面;也有爱情友谊、真理正义、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感慨。这些作品的表现艺术也是各种各样的:有朱自清先生的人间至情的质朴,有李白的上天入地的浪漫,也有鲁迅的辛辣嘲讽……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在课本中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积累足够的作文材料。如关于亲情的文章有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李森祥的《台阶》、胡适的《我的母亲》、莫怀戚的《散步》;关于生命哲理的文章有杏林子的《生命生命》、周国平的《人生寓言》、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关于自然的有严春友的《敬畏自然》、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冯骥才的《珍珠鸟》……这些都可以作为初中学生的作文写作材料。
  2.课外阅读是材料积累的万丈高楼。如果说课内阅读是地基,那么课外阅读就是万丈高楼;如果说课内阅读能让学生顺利写作的话,丰富的课外阅读则会让学生的文采喷薄而出。所以,课外读物是学生作文材料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如韩愈所说,“日熟读一篇或二篇,亦需百遍成诵,缘一生靠此为作文骨子也……”教师首先应循序渐进地给学生推荐名家名篇。刚进初中时,给他们推荐一些短小精悍的散文,如杨绛的散文集,朱自清的《精致小品》,梁实秋的《雅舍菁华》;接着,推荐著名的古典诗歌以及有关典故的经典文言文,如《退避三舍》、《晏子使楚》、《孟母三迁》……让学生慢慢接受古典文化,然后再慢慢融入中国的古典名著,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熏陶。除了中国文化,还可以推荐外国的代表性读物,如《名人传》、《无法承受之轻》、《雾都孤儿》……学生在阅读中,会像海绵一样吸收其中的养分,让他们终生受益。
  文学宝库固然精深博大,但如果仅仅接触文学方面的书籍,对开拓学生的视野、塑造学生的性格仍有局限。鲁迅先生说,青年“大可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非常有限,枯燥了”。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各方面的书籍,不断丰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整体文学素养。这样,学生在作文时就不需要苦心思索,自然而然文思泉涌。
  3.时事阅读是作文材料的新鲜血液。白居易提倡“诗歌合为事而作,文章合为时而作。”真正的传世之作,都是传达时代的强音,天下苍生的呼声,我们不能让学生的文章中只洋溢优美的词句,抒发古人的感慨,表达个人的恩怨情仇……而要放眼社会,关注社会,思考社会。笔者制定了班级读报时间,指定不同的学生担任读报员。负责当天读报的读报员要筛选出有价值的新闻与大家一起分享,并且共同探讨。这样,学生在写作文时就不会再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了。我们看到的是一颗颗稚嫩的关注社会的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自古以来,文人不单单要求自己读书破万卷,还特别推崇与有学问的人交游。宋濂感叹“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刘禹锡也写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见,他们非常注重别人对自己的启迪以及学识的丰富。初中学生显然更需要这类良师益友。笔者时常提醒学生,在平时与长辈相处时,要虚心聆听,认真请教。他们广博的见闻和丰富的人生阅历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写作素材;在与同辈相处时,可以多展开辩论,在语言的碰撞中产生睿智的火花和写作的灵感。此外,还要广泛接触其他的信息媒体,如《百家讲坛》中的妙语如珠,令人难忘;《行者》让我们随着他的脚步丈量世界,能有多远就走多远;《动物世界》让我们看到自然的神秘和奥妙。这些都可以让他们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在最短时间里接受到最广博的素材。
  六朝时代著名文论家刘勰说:“积字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讲的就是材料积累和提高观察、分析能力的重要性。只要我们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丰富,便会形成作文的素材宝库,自然就会写出好文章。
  
  参考文献:
  [1]巢宗祺.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2]向成勇.作文教学要把“积累”关[J].语文学刊,2005,(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93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