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创新活动,就是学生运用自己的脑力和体力生产出前所未有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一种活动,在创造活动中,创造者所表现的能力即创造力,其核心因素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呢?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思维生长所必须的环境
   新颖性和独创性是创造思维的根本特性。在创造思维中,想象起着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丰富、大胆、自由的想象是产生创造火花灵感的翅膀”,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产生丰富的自由想象,而在压抑、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下很难有所创造。因此,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敢于想象。相反,一个只单纯鼓励统一、服从规范和共性的环境是极不利于创造思维存在和生存的。
   语文教学要变接受知识为促进学生形成创造力的工具,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标新立异。要给学生自由自发的、活泼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应运用诸如教具、实物、演示、或语言文字的形象描述唤起学生的创造想象,使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其在广阔的时间里飞翔,不断丰富想象的内容。苏霍林姆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精神的成长需要空间。教师要把自己的情感、智慧、思维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交流,碰撞思维,从而积极主动地构建生成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切不可把学生的思想限制过死,要利用语文学科的自身优势,结合相关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充、扩展和接续,在想象中感悟新知,激活形象思维。教师不要过分追求学习成功和考试分数,要重视学习方法及解决问题的独到之处。我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前提下,读出鲁迅先生在他童年的生活中,既有自由玩耍、天真活泼的情景,又不乏在严肃的学习中得到快乐。在教师的引导下,反复读、多样读,读出感情、读出味道,师生共读。师生共同进入身临其境之中。教师创建真正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尤其是与己不同的学生应取尊重、宽容的态度,鼓励学生提出多样性与众不同的理解,从培养单纯听话的人转变为培养独特见解和丰富形象力的人,因此,课堂上真情自然,才能创设和谐的环境。
   二、培养学生个性,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目前,虽然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已颁布多年了,但在我们基础教育阶段,仍有相当部分教师,以提高升学率为唯一目的,教师整天围绕着学生怎样考高分而绞尽脑汁,学生整天在题海中游泳,做了大量于能力无补的思维操练,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了,而这样的事实,想到21世纪的人才竞争,我认为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是当务之急。
   教师的教学艺术不只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于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和意志品质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强的特点,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展示自己,使他们变得健谈、热情、活跃、好动。使其具有健康的情感、刚毅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习惯,更要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负责、勤奋的个性。
   教师要有和蔼的态度,饱满的热情,灵活多样的教法去感染、激励学生,引起情感的共鸣,进行情感交流,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创新能力,努力使学生产生好奇心,由经验者成为探索者,由接受者变为批判者。
   三、创新需要知识 课堂教学时主阵地
   语文的课堂是美的,文字是活的,语文课堂就要披文入情,披文入境,亲历体验,智慧对话。要读进去、思起来,让学生在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愉悦中得到美的熏陶、情的升华。有人说,知识+科学的方法+灵感=创造,这话极富哲理性,丰富的知识是创造力的源泉,也为新异见解的产生和评价提供了基础,没有知识的掌握和积累,就不会有智力的发展,而智力的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的积累与内化,而且熟能生巧,巧能创新。
   最有价值的科研课题是方法和知识。在通常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以教材和教参为底本,从自己的主观出发去拟定问题,确定重点、难点、设计教案,然后在强加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思路上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力求找出与参考相统一的答案,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内心主动求知的需要。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让学生通过这一例子的学习,通过读、写、听、说的实践,并在实践中进行思考、讨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而非教材限定的标准答案,我在教学中追求的是让学生发现知识,而非奉送知识。课堂教学中,我要学生课前参与,反复阅读教材,然后鼓励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让不同的观点在碰撞、交流中得到落实。凡是学生能在争辩中获取知识的,就不进行讲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回答的问题,不轻易作否定的评价,不轻率地予以评价。要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我们多思考,多质疑,使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
   语文教学在理念上,强调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继承传统和面向未来的整合,在教育结构上,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感”的整合;再教育方法上,强调个体差异和整体协调的整合;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上,应强调读、写、听、说活动的整合;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不仅仅把语文教育当作获取技能的手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素质、语文素质、审美素质、人身素质,又要注意发展他们的主体性格和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语文是人们在生活中的一个过程,也是人们创造的一种环境财富。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情感的培养,达到身临其境,情有同感,力争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达到一个新高度、新水平。
   语文是“语言”的教学,语言的教学就要讲究咬文嚼字,讲究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培养,把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思维方法的培养落到实处,把力气花在词语和句子上,不要在篇章上做文章。学生只有在掌握三基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推理,形成创新能力。
   四、在写作课上落实创新精神训练
   人们常说:书要读出情、文要写出味。作文、其实就是让学生写他的自得之见,抒他的自然之情,是一项精神独创工程,需要心灵的极大自由、精神的极大解放,教师要引导学生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写自身的真人真事。作文形式要讲究创造性,淡化体裁的限制,鼓励学生写新意的同时,不为技巧而技巧。鼓励学生写新意的同时,再抓住批改、讲评这一环节,个学生添一把火,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如在黑板报、自编班报、广播站刊出播放优秀文章,把文质优美的文章引发给每个学生等,真心诚意地对学生的首创精神给予认可鼓励,这样使学生都能感受到创造的喜悦,激发起更大的创造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806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