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多种感官综合使用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春太

  摘要: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要耳、眼、脑、口、手并用,多种感官综合使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组间相互补充,学生在参与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多种感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 0X(2012)03-0050-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这就需要学生耳、眼、脑、口、手并用,只有多种感官综合使用,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以下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提高学习效率。
  一、多种感官综合使用提高学习效率的理论支撑
  “学习金字塔”是美国学者艾德加・戴尔1946年发现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学习方法达到的学习效果不同,研究表明在两周之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率是5%~90%不等。
  视听结合,知识保留20%。
  用演示的办法,知识保留30%。
  分组讨论法,知识保留50%。
  练习操作实践,知识保留75%。
  向别人讲授相互教,快速使用,知识保留90%。
  由此可见,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因此,教师要学会调整甚至改变教学方式,努力转变学生学习方法,要由被动学习转到主动学习,要耳、眼、脑、口、手并用,多种感官综合使用,提高学习效率。
  二、多种感官综合使用提高学习效率案例分析
  从一个案例分析、从一个环节比较淡起,这是两种教学观念下,对同一节课教学采用的方法及其达到的效果。数学“年、月、日的认识”,由于教学观念的不同,甲、乙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明显存在差异,比较
  教师(甲)在这个环节巾,按部就班按照教材顺序,教学生一年有几个月?每月各有多少天?学生更多的是听,是死记(听讲记住5%),课堂气氛沉闷,学知识靠的是死记硬背。
  教师(乙)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让学生观察年历卡并与刷桌交流,学生们很兴奋,一边看着自己的年历卡,一边与同桌介绍着,还不时讨论着,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吧(观察、讨论能够记住50%)。其次,学生相互说一说,在讲台前边讲边示范,学生变成自己的话,相互说一说,说给同伴听,讲给同学听(教授给他人能够记住90%)。最后,教师多媒体演示,并再次让学生与同桌说一说(演示记住50%、说给别人听记住90%)。
  通过对比这两堂课的教学方法可以看到,教师(甲)的课堂,老师带张嘴,学生带双耳朵就可以了,实际上这种课的效率是很低的,学生基本记不住什么东西,只让学生用耳朵听,记忆效果只有可怜的5%;教师(乙)的课堂,是学习金字塔理论的应用,学生用眼睛观察,用肢体示范,用嘴讲给同学听,多种感官综合运用,提高了学习效果,记忆效果达到90%。
  三、多种感官综合使用提高学习效率课堂教学流程
  这是我在课堂教学中,摸索的一套教学方法,它的主要教学流程如下:
  自主学一合作学一教师教一达标反馈一拓展学
   ↑   ↑   ↑   ↑   ↑
  预习  研讨  展示 讲解训练  作业
  (一)预习
  教师围绕学习目标、本节知识点、重点、难点,精心编写预习内容。课前把预习内容给学生,学生利用自习或课下时间,凭借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参考课本知识,进行课前预习,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在思考中解决问题,或在解决问题时又生成问题。课堂上,再补充、完善。
  (二)研讨展示
  围绕预习中的问题,全班划分若干学习小组,每组抽人展示若干问题,其他学生补充、完善,作到堂堂课循环进行,使每名学生都有研讨展示机会。
  (三)讲解
  依据学生研讨展示结果,对带有普遍性的疑难问题,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精讲,归纳知识框架,使知识系统化。
  
  (四)训练
  围绕学习目标,依据学情、教材、教辅和其它资料,精心设计当堂训练题。训l练题要有代表性,体现本节课知识、技能和综合运用。训练题要题型多样、题量适中、难易结合。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训练题;教师巡视,组内评判。
  (五)作业
  作业设计要目的明确,既要体现教材重点内容,又要有适当的深度与广度。不布置学生死记硬背或机械重复的作业,作业量要适度,要采取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总结解题规律,防止“题海战术”。还要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这一类实践性作业。
  总之,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多种感官综合使用,使课堂教得生动,学得活泼,教得实在,学得实惠。不灵动鲜活的课堂不是高效课堂;失去了坚实的根基,只追求形式花哨的课堂,就不可能高效;只有活中有实,实中有活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6869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