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融文本\学生\生活于一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绪贤

  摘 要:语文学科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面对传统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寻找到一条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文本;学生;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2-0123-01
  目前,《新课程标准》顺应时代的需要,已初露出崭新的一面。新课标的核心就是教育观念的革新,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教学工作应遵循这一教育的规律,使课堂真正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其综合素质。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有自己的体验,有自己的观点,从而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鼓励引导学生与作品、与自己对话
  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称“第一文本”。经由阅读以后,文学作品才成为审美对象“第二文本”。第二文本是在第一文本基础上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结果。德国阐释学理论家加达默尔就认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文本是一种吁请、呼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
  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对作品“空白”的“填写”与“兴味”,必将创造各种各样的“第二文本”。在品味语言、感受作品人物风貌、揣摩写作思路、概括主题思想的过程中,学生与作品作家产生共鸣,借助于文本符号的引导,进入一个自由广阔的思想空间,使思想得到净化,并通过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进入一种诗情幻化的哲学境界,领悟到人生真谛和宇宙奥妙,从而得到自我的超越和人格的提升,进入阅读即文学接受高潮。只有经由这种“零距离”的品读,才能拉近学生与语言的距离,才可能真正培养学生与语言的亲和力,才能使其体会汉语言的博大精深、无穷魅力,也只有如此,才可能深深牵动现代学子日益淡化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这种“润物细无声”的陶染,终将成为学生终身的精神素养,铸成中华民族精神世界“永远的长城”。也只有对作品语言、人物、环境、主题、形式的理解、品味、涵咏才可能创造多样的第二文本,而多样性又为交流提供了可能。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就是说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思考。他也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这是教育我们要时时反躬自问。教学过程的“思”与“省”同样重要。一部作品读完了,我收获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作品的“空白”应怎样“填补”?这样的思考正是文学作品力量的内化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文体特征,及时组织学生写读后感、写后续、改写、仿写、比较鉴赏等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在学生心中铸造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长城,塑造健康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促成多元智力多层面的发展。
  二、尝试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
  新课标指出,合作不应只限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甚至学科与学科之间也应该有合作。合作应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但我们课堂中的合作主要的参与者还是学生。例如,围绕一个问题,大家分头查阅、搜集资料,共同讨论达到共识;做一次试验,大家仔细观察,互相配合,以保证试验成功;办一刊物,大家分工找材料、构思设计,使其内容丰富,刊面新颖等。这样,学生热情高,学习潜能得以发挥,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不难看出合作学习不仅是很好的学习方式,也体现了一种精神,即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的精神。
  探究则要求善于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自己探究知识并提出问题,有时还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帮助,找出切入点。对于教师来说,自己应设计一些问题和环节,让学生多想、多说、多练、多交流,这也是很好的探究。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教材的撞击,与教师的撞击,以及他们之间的互相撞击,笔者认为都是思维过程中闪现的智慧“火花”,体现了他们探究的精神。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的状态,通过阅读不同的作品,可以增强思维的发散性;通过评价不同的作品,可以供自己以后作文借鉴。这样,学生在探究中不仅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掌握了读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有了人文、价值观的熏陶。
  三、联系生活实际,体验语文的魅力
  由于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与学生有着一定的时空差距,所以学生在认识上会不够全面,甚至出现一定偏差。有的课文内容虽然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内容的理解。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应该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再现,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和感悟,加深感受。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更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作为教学,语文学习还更应该注意联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毕竟,这些才是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最为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才是语文教学、教学语文最为鲜活的素材。生活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使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到广阔的社会语文课堂,更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而语文教学也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真正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良好的学习氛围主要靠教师在课堂上合理进行调控,在民主、平等、融洽的气氛中无拘无束地和学生交流。另外要多表扬鼓励,教师一个甜美的微笑,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恰到好处的鼓励,如同春风化雨会滋润学生的心田,激起求知的信心与勇气。只有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里,师生自由地沟通、交流,学生的个性才能充分张扬,灵感才能不断闪现。当我们的课堂注意到了文本、学生、生活要素,那么学生的学习就变得豁然开朗,语文教学也就真正走进了柳暗花明的境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6877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