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Module 3 Music 教学案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吕艳坤

  【引言】
  本节课是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二Module 3 Music 的阅读课,本课围绕音乐这一主题向学生介绍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音乐大师的主要成就和生平细节。在英语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新要求下,在本课的教学中,不仅通过情境创设、拓展提升等教学步骤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而且通过对三位音乐大师的人生故事的学习和作品赏析,进一步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增强音乐素养。
  【背景】
  高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和认知能力,初步形成了自我观点,并对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本文伟大的音乐家会有所了解,但对于音乐家的主要成就和生平故事还不太熟悉。学习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首先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词汇、语言知识从主要成就和生平故事等方面介绍音乐家。其次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问题】
  问题一:
  如何掌握与音乐相关的词汇和课文中出现的语言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
  问题二:
  如何学会在阅读中从主要成就和生平经历等方面筛选出三位音乐家的主要信息?
  问题三:
  如何运用现有知识与音乐常识对乐曲进行理解,能够通过网络或其他媒体等多种途径丰富音乐知识,提高艺术修养。
  【问题的解决】
  1.导入:Listen and Guess
  通过播放火警声、海浪声、欢呼声,让学生联想这些声音发生的地点、情绪和感受。例如,当学生听到火警声,会想到火场,火焰场景,灼热的感受,以及紧张、害怕等感觉。
  教师总结:音乐就是由不同的声音组成的,听到不同的声音就会联想到各种图片、场景,引起不同的情绪。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小游戏,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抽象的音乐,并对创造出优美音乐的音乐家更感兴趣,因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为本课的教学内容做良好的铺垫。
  2.头脑风暴
  (1)要求学生说出尽可能多的与音乐和乐器相关的词汇。
  (2)给出单词和英文解释,让学生进行连线搭配。
  设计意图:采取图片,头脑风暴形式,激活学生已有的词汇,连线搭配练习,为本课学习提供词汇支撑。
  3.略读、查读、详读
  (1)略读:快速浏览全文,选出本文最佳题目。
  (2)查读:把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填写关于三位音乐家的出生地、父亲、成就和经历等的表格。
  (3)详读:阅读课文,理解细节。例如,阅读关于海顿的生平段落,判断正误。针对莫扎特部分,设计“莫扎特密码”-456143517811791,以此,了解莫扎特的人生轨迹。
  设计意图:略读能够帮助学生对课文有大概的了解,而查读是一种迅速查找信息的方式,详读又能使学生深化课文的理解。这三种手段可以充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采取多种手段,运用表格化繁为简,清晰明了。设计“莫扎特密码”,激发学生兴趣,并能较好地检测出学生是否能正确地理解课文。
  4.拓展提升
  播放贝多芬――“悲怆交响曲”和“哀乐”,进行对比赏析,引导学生体会出不同种音乐表达同一种情绪――悲伤,却会有很大的不同,哀乐是一种悲凉,伤心,悲痛欲绝,而贝多芬的悲伤中又体现出他的奋争、不屈。
  【评析】
  本课介绍了18世纪三位伟大的欧洲音乐家的生平经历和主要成就。学生对于流行音乐颇感兴趣,但对欧洲18世纪的音乐家了解不多,对古典音乐的赏析又无从下手,因此在本课的导入上,我精心设计“Listen and guess”游戏,利用生活中熟悉的火警声,海浪声、欢呼声、让学生想象发生的地点、情绪和感受,深入浅出,把抽象的音乐化成具体的情景和情感,这也为本课最后赏析贝多芬“悲怆交响曲”和“哀乐”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认知方面,通过读前预测、回答细节问题、判断正误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抓取和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并通过莫扎特密码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按时间顺序来理解和撰写人物介绍类文章。
  多媒体图片、音乐的使用,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阅读当中的重难点,促进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教学反思】
  英语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是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本课最后,针对音乐赏析的拓展提升的部分,如给予学生充分时间的话,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
  【点评】
  阅读课是模块中重要的一个部分,不仅要进行英语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而且还要通过阅读文章内容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阅读课不能只就教材内容而安排教学活动,而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本课的设计,充分挖掘教材,尽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并且,本节课采取任务型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把小组合作和自主学习相结合。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十三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6916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