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变“废”为“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兆霞

  摘要:作者结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些案例,就如何巧妙利用与转化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提出了一些观点,以期将错误变“废”为“宝”,使学生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使课堂因错误而精彩。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错误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6-0037-02
  在一节公开课上,笔者设置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在E盘建立“多媒体”文件夹,然后在“多媒体”文件夹下建立“文档”、“图片”、“音频”、“动画”四个子文件夹。当一名学生公开演示自己的操作时,她却在E盘中首先建立了一个新文件夹,然后命名为“文档”。面对众多的听课教师,为了“保全”学生的“面子”,笔者故作镇静地对大家说:“在得到最终结论之前,我们需要学会观察。”教室里鸦雀无声,女生犹豫了一会儿又开始继续操作,她又建立了新的文件夹,命名为“图片”,学生们更是瞪大了眼睛。这次女生倒是挺洒脱地操作着:新建第三个文件夹“音频”、第四个文件夹“动画”和第五个文件夹“多媒体”。最后将“文档”、“图片”、“音频”、“动画”四个文件夹选定,拖动放在了“多媒体”文件夹中。学生们这才恍然大悟,流露出佩服的神情,情不自禁地鼓掌以示赞许。
  通过课后反思笔者认识到:“错误”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相伴产物,具有一种独特的教育价值,是被忽视又亟待开发的宝贵教学资源。
  一、及时捕捉错误,抛砖引玉
  “没有天生的差生,只有天生有差异的学生。”理想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真实的课堂就不可能如出一辙、千人一面。总有个别学生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面对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教师不能视而不见或以一个“错”字堵住学生的嘴巴,然后亲自把正确答案双手奉上,而应及时捕捉错误,挖掘学生错误中的积极因素,合理利用,使其变为全体学生学习的新材料,让错误在教学中起抛砖引玉的作用,为课堂平添一份精彩。
  在执教“复制、移动文件”的内容时,当笔者讲解、演示完所有的操作,并提醒学生注意复制与移动文件的区别后,很多学生都跃跃欲试。看似简单的操作。却有学生出现了错误。原来,班上一名男生没有根据笔者的方法通过菜单复制、移动文件,而是按住鼠标胡乱拖动。他的举动让笔者灵机一动,笔者并没有马上批评犯错误的男生,而是鼓励他拿起鼠标,将刚才的操作演示给其他同学看,请其他同学仔细观察。接着,笔者顺势补充:“这位同学非常善于观察。他发现了拖曳也能移动文件,请大家探讨一下,怎样拖曳才能复制文件呢?”学生们一下子忙开了:有的看书,有的上网查找,有的主动尝试。不一会儿就发现可以用“ctrl+右键拖曳”的方法完成文件的复制操作。在后面的激烈讨论中,他们还惊喜地发现复制、移动文件还有很多其它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教育的智慧不在于立刻更正学生的错误,而是肯定并放大学生错误中的闪光点,让纠正“错误”变为探索“发现”,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分析、讨论,这样不仅能保护“错误”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而且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错误”为教学所用,促进学生大胆思考、主动探究,让错误起到抛砖引玉的功效。
  二、意外遭遇错误,以退为进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错误是教师不可预料的。碰到这样的意外错误可能会使教师不知所措,如果不及时解决,就可能造成一次教学事故。那么教师如何处理这些无法预知的意外错误呢?这就要考验我们教师的教学机智,要把这些意外错误变成教学收获,不至于因错误而使课堂停滞、混乱。反因其而更加精彩。
  例如笔者在执教观摩课《网站实现》时,学生制作好一张张单独的网页后,开始建立超级链接。突然有个学生举手提问:“老师,我建立了超级链接后,字突然看不清了。”笔者走近一看,原来是字体颜色与背景颜色太接近了,笔者想,这还不容易,改变一下字体颜色就行了。于是就动手示范给学生看。可连续试了好几次都没成功,原来问题并没这么简单,有了超级链接后的字体颜色用常规方法改变不了。这并不是个难题,但在当时笔者没能做出准确的回答。这可怎么办呢?是跟学生敷衍一下说“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研究”吗?可是现在教室里还坐着那么多的专家和同行,仅仅这样就完事了吗?凭着自己多年的教学积累,笔者很快从慌乱中镇定下来,急中生智,一个绝好的办法应运而生:既然有学生出现了错误,提出了问题,何不将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再抛给其他学生,将错误转化为一种教学资源。事实证明学生的智慧和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们经过探索,发现可以通过右击网页,选择“网页属性”菜单,再通过“背景”标签来改变超级链接后的文字在各种状态下的颜色。
  课后,连笔者自己也为这一环节处理得如此完美而感叹不已。教师不是万能钥匙,当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超越了课前预设时,教师不妨以退为进,把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抛给其他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发挥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就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三、精心设计错误,釜底抽薪
  错误的价值并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师生从中获得新的启迪。对教师来说在课堂上预设生成性错误,使学生在“为什么会错”的疑惑心理驱动下,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在教学Excel的过程中,单元格地址的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的概念学生一下子很难区别。在讲完相对引用后,学生往往形成思维定势:当一个公式改变位置时,其引用的单元格地址也会随之作调整。此时再用传统的说教法讲授绝对引用,将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往往不能准确把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差别。为此笔者设计了一个“陷阱”:在讲完相对引用后,让学生通过完成表1所示“高一年级兴趣小组报名统计表”来巩固刚学的知识。学生根据已学的公式和函数知识,很快就将“摄影总人数"E3单元格及“一班人数合计”B10单元格求出,其余兴趣小组人数和其它各班合计人数只需利用“填充柄”工具自动填充即可。求“摄影人数占总人数比例”F3单元格时,则在其中输入公式“=E3/E10”,其余兴趣小组人数占总人数比例也根据经验利用“填充柄”工具计算。当他们根据“经验”计算完后发现了新问题,利用“填充柄”工具计算的所有占总人数比例单元格中全部显示“#DIV/O!”。问题出在哪儿呢?此时全班大部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被激发了起来,有看书的、互相商量的、看帮助的,更多的是自己动手去尝试的,学生在这种“我怎么会错”的疑惑心理驱动下开始单元格地址绝对引用的学习,兴趣盎然。
  此时,教师再次分析单元格地址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的概念及其区别,学生听起来就更专注、更用心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陷阱、反思、交流、调整、巩固”的教学环节中得到了很大提高。
  学生不出错的教学,不是真正的教学,学生不出错的课堂不是好课堂。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合理利用错误,在错误中挖掘知识的生长点。化腐朽为神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可以作为课堂资源利用,关键看其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091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