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心理距离对不道德行为判断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钟毅平 陈文龙

  摘要:以心理距离的两种表现形式(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为自变量,探讨心理距离对不道德行为判断的影响。实验一采用单因素被试问实验设计,80名大学本科生随机分成两组。结果发现,与发生在较近的未来(明天)的不道德行为相比,发生在较远的未来(明年)的不道德行为会判断为更加不道德。实验二采用实验一的设计,考察社会距离对不道德行为判断的影响。结果发现,当不道德事件发生在他人身上时,其不道德程度要高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结果表明,心理距离影响个体对不道德事件的判断,即心理距离近,不道德程度低,心理距离远,不道德程度高。
  关键词:解释水平理论;时间距离;社会距离;道德判断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2-0096-04
  一、引言
  1 解释水平理论
  解释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CLT)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表征理论,并已开始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解释水平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于这样一种社会认知观,即人们对社会事件的反应取决于人们对事件的心理表征,并认为人们对认知客体的心理表征具有不同的抽象程度即解释水平,而解释水平取决于人们所感知的与认知客体的心理距离,从而影响了人们的判断与决策。许多研究者使用解释水平理论的研究框架对自我控制、理想和实际自我、冲突解决、合作、公共政策的制定等领域进行了研究。目前,以解释水平理论为范式的研究还在不断地向其他领域发展、延伸。
  解释水平理论源于时间解释理论(Liberman&Trope,1998)。一般来说,我们通常用更抽象、更一般、更能概括事件的实质的信息来表征发生在远的心理距离条件下的事件,时间解释理论把这一类型的心理表征定义为高水平解释。而用相对具体的、情境性的和细节化的信息来表征发生在较近的心理距离条件下的事件,时间解释理论把这一类型的心理表征定义为低水平解释。认知和社会认知的许多研究都发现,人们对于事件的解释存在水平上的差异,高水平的解释具有抽象、简单、不依赖情境、决定性以及目标相关等特征,这些特征的改变将会导致整个事件意义上的重大变化,而低水平的解释则更具体、复杂、情境化以及与目标关系不太紧密,其改变只会引起事件整体意义上的微小变化。
  2 心理距离
  时间距离是影响解释水平的因素之一,它会系统地影响人们对未来事件的解释方式。人们倾向于更抽象地、更多地使用反映事件内涵的、一般的、核心的、去背景化的特征来解释远期事件,而更具体地、更多地使用偶然的、外围的、背景化的特征来解释近期事件。
  
  时间解释对于人类判断与决策的影响是系统性的。一方面,人们为未来事物构建出更为抽象的、高水平的表征,对近期事物构建出更为具体的、低水平的表征;另一方面,在决策中,对时间距离的感知往往使人们赋予事物与高水平解释和低水平解释相关的价值以不同的决策权重。人们赋予与低水平解释相关价值(value related to low level construal)的权重将会随时间下降,而高水平解释相关价值(valuerelated to high level construal)的权重将会随时间增加。这一现象不仅存在于人们的偏好与选择,也表现在人们对未来的预测和计划中。
  社会距离(如自我一他人、群体内―群体外、朋友一陌生人等)是心理距离的表现形式之一。社会距离(如自我-他人、群体内-群体外、朋友-陌生人等)是心理距离的表现形式之一。社会距离具有与其他心理距离相似的影响。如关于社会知觉中自我-他人不一致研究为社会距离的解释机制提供了证据。归因中普遍存在的行为人一观察者偏差(actot-observer bias)是指人们倾向于对他人的行为特质归因(高水平解释),而对自己的行为情境归因(低水平解释)。同样人们在预测他人风险偏好时存在系统的偏差,当预测自己的风险偏好时,人们更多基于自己的心理状态。Pronin等人(2008)在如辅导同学、慈善捐款等情境的决策实验中发现,人们为未来的自己和为他人所做决策是类似的,而与为现时自我所做的决策不同。如果从他人的角度设想未来成功的情景会更加抽象,这增加了成功的意义和重要性,从而激发起人们更高的成就动机。这些发现进一步显示,社会距离可能与时间距离具有类似的影响机制。Smith和Trope(2006)直接检验了社会距离与解释水平的关系。他们认为权力增加了与他人的距离。根据解释水平理论,这一距离会导致人们更加抽象的加工信息。在六个概念任务(conceptualtask)和知觉任务(perceptual task)实验中,相比低权力,高权力被试更抽象地加工信息。
  
  3 问题的提出
  当知觉事件的距离较远时,人们使用抽象、本质和总体的特征对事件进行表征(高水平解释);当知觉距离较近时,人们倾向于以具体、表面和局部的特征对事件进行表征(低水平解释)。解释水平的这些差异有着重要的心理意义:在远距离条件下,与高水平解释相关的特征在个体的决策和判断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在近距离条件下,与低水平解释相关的特征在决策和判断中更受重视。那么对于不道德的事件,我们是如何知觉的呢?我们假设,与心理距离近的不道德事件相比,人们通常会认为心理距离远的不道德事件会更加不道德。心理距离通过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两个方面来衡量。
  实验一采用时间距离因素来衡量。我们认为个体在知觉发生在的较远的未来的不道德事件,比发生在较近的未来的事件会更加不道德,即在评价远距离不道德事件时具有抽象、简单、不依赖情境的特点,而在评价近距离不道德事件时具有具体、复杂、情境化的特点。
  实验二通过社会距离来考察。我们认为同样的不道德事件,与发生在自己身上相比,当该事件发生在自己不熟悉的陌生人身上会更加不道德。即不道德事件发生在他人身上时,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反映事件内涵的一般的、核心的、去背景化特征来评价该事件,而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则更多使用偶然的、外围的、背景化特征来评价该事件。
  二、实验一
  1 目的与假设
  研究时间距离对不道德行为判断的影响,即与发生在较近的未来(明天)的不道德事件相比,发生在远的未来(明年)的不道德事件会评价为更加不道德。
  2 方法
  被试 随机抽取80名本科生,随机分成2组。
  设计 单因素2水平被试问实验设计。
  材料 参考Eyal等关于不道德行为的材料,结合中国文化背景,设计三个不道德事件,即“弃无生活能力的家人于不顾”、“取笑甚至歧视身体有残疾的人”、“兄妹之间发生性关系”。这些不道德事件,它们发生的时间分别为明天或明年。
  程序呈现刺激材料,要求被试想象该事件发生的情境并做道德程度评价。不道德事件的不道德程度采用7点量表评价,1为最不道德,7为最道德。

  3 结果与讨论
  收集数据后,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见表1。
  分别对三个事件的道德评价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分别为:事件一,t(78)=2.645,p<0.05,道德程度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事件二,t(78)=3.950,p<0.05,道德程度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事件三,t(78)=2.148,p<0.05,道德程度的评价不存在显著差异。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知,三个事件都说明了与发生在较近未来(明天)的事件相比,发生在较远未来(明年)的事件的不道德程度更高,且存在显著差异。这与研究假设相一致,即与发生在较近的未来(明天)的不道德事件相比,发生在远的未来(明年)的不道德事件会被认为更加不道德。
  三、实验二
  1 目的与假设
  社会距离影响不道德事件的判断,即不道德事件,当它发生在他人身上时,其不道德程度要高于发生在自己身上。
  2 方法
  被试 80名大学本科生,随机分成2组。
  设计 单因素2水平被试间实验设计。
  材料 采用实验一中的三个事件,所不同的是,分别将不道德事件置于社会距离两个不同维度的情境下。具体为,当不道德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其不道德程度有多高,当不道德事件发生在与自己无关的陌生人身上时,其不道德程度有多高。
  程序被试随机分成2组。呈现刺激材料,要求被试想象该事件发生的情境并做道德程度的评价。道德程度评价为7点量表,1为最不道德,7为最道德。
  3 结果与讨论
  收集数据后,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见表2。
  分别对事件一至三进行t检验,结果分别为:事件一,t(78)=2.601,p<0.05,道德程度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事件二,t(78)=3.541,p<0.05,道德程度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事件三,t(78)=2.060,p<0.05。道德程度的评价不存在显著差异。
  三个事件都说明了与发生在较近未来(明天)的事件相比,发生在较远未来(明年)的事件的不道德程度更高,且存在显著差异。这与研究二的假设相一致,即当不道德事件发生在他人身上时,其不道德程度要高于发生在自己身上。
  四、总讨论
  心理距离有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假设性(hypotheticality)或真实性这四个维度。我们采用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这两种形式考察,了解心理距离如何影响人们对不道德行为的判断。依据解释水平理论,心理距离影响个体对不道德行为的判断。其基本逻辑是:当不道德行为发生时,如果心理距离比较近,那么个体对该行为的解释是低水平的,往往更具体、更复杂,并与事件发生的情境联系起来;如果心理距离比较远,那么个体对该行为的解释是高水平的,往往更抽象、简单,不依赖行为发生的情境。当事件的正性价值与高水平解释相关时,事件价值会出现正性增长或负性下降;而当事件的正性价值与低水平解释相关时,事件价值会出现正性下降或负性增长。因此,不管事件的效价如何(正性或负性),也不管事件类型如何(情绪的或认知的),与高水平解释相关的价值都会随时间延迟出现增大现象,反之出现折扣现象。
  实验的结果支持解释水平理论。在实验一中,当不道德行为发生在较远的未来(明年)时,其不道德程度更高。在实验二中,当不道德行为发生在与自己无关的陌生人身上时,其不道德程度同样也高。总的来说,这些实验结果与研究假设相一致,心理距离近,不道德程度低,心理距离远,不道德程度高。
  然而,大多数解释水平理论目前主要依赖于评价性的内容资料,以不同时刻的偏好改变作为因变量推测人们的解释水平。例如,在偏好研究中,研究者对偏好焦点转移的判断是从人们的选择或偏好描述中推断的。这种识别测量得到的结果是间接的,并不能证明人们具体采用何种解释水平。是否有适当的方法可以对心理表征进行直接测量,这是未来研究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在本研究中,两个实验都是要求被试对所描述的不道德行为发生的情境进行想象,然后根据自己的主观评定在7点量表上作出相应的判断。这种测量是间接的,并不能直接证明被试在判断不道德行为时采用的是高水平还是低水平的解释。
  未来研究要思考的问题之二是,个体为什么对心理距离远的事物进行高水平解释,而对心理距离近的事物进行低水平解释,其内部原因是什么。解释水平理论并没有明确的回答,同时,心理距离和解释水平在多大程度上相关,目前也尚未得到有效解释。当未来事件的心理距离逐渐增大时,解释水平也会更加抽象吗?
  解释水平理论主要建立在认知表征改变的基础上,是一种纯粹的认知取向理论。然而,动机和情绪等因素会对距离效应产生影响,因此,情绪和动机的因素应该整合进解释水平理论的框架中。当然,由于解释水平理论是一种普遍的、应用广泛的理论,具有相当的广度和宽度,很自然会遭遇经验研究的不一致和理论解释的含糊性。但是,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应用方面,解释水平理论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五、小结
  第一,与发生在较近的未来的不道德事件相比,发生在较远的未来的不道德事件会被认为更加不道德。
  第二,当不道德事件发生在他人身上时,其不道德程度要高于发生在自己身上。
  因此,心理距离影响个体对不道德事件的判断,即心理距离近,不道德程度判断低,心理距离远,不道德程度判断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139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