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多元办学引领下的课程文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威

  【摘 要】结合个人的多年办学经验,以多元办学为切入口,简要地对课程文化及课程评价提出学校的一些具体做法。
  【关 键 词】多无办学;课程文化;评价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38-02
  
  课程文化是指按照社会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课程文化包括课程物质文化、课程制度文化和课程精神文化。课程精神文化是课程文化的核心,它以课程理念的形式体现在课程目标、课程研制与开发、课程实施与管理的各种课程活动中。
  吉林省通榆县实验高中(以下简称为“我校”)从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三个层面进行了6年,两届学生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多元并举”的课程文化,为多元人才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我校的课程文化可以归纳为:课程实施的创造性、课程体系的开放性、课程评价的多元化。
  一、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奠定多元人才的培养基础
  根据学校课程的核心目标,通过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将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有效整合,构建了以基础学科课程、综合活动课程、个性化课程三部分组成的开放性课程结构,充分发挥了课程的整体功能,为多元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1. 基础学科课程。它主要包括国家规定的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文化必修课以及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课程。基础学科课程以分科形式为主,它的功能是保证学生具备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价值观,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的继续发展与创新提供强大基础。它主要表现为必修课形式,面向全体学生。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技能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学科界限,是一门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需要和社会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主要包含:第一,基础学科课程衍生而来的校本化课程。如研究性学习、兴趣活动、知识的实践应用等等。第二,国家规定的校本化必修课。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等等。第三,创新教育类,包括创新设计、发明创新大赛等等。综合活动课程组织形式以活动教学为主,着重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拓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保证学生具备群体普及型的创新能力要求。它以必选修或选修的形式出现,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不同个性,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3. 个性化课程。它是依照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通过校内外课程资源整合和创新而开发出的校本课程。其功能是发现发展学生特长,激发创造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例如,从综合活动课中脱颖而出的专题探索、奥赛研究、音乐、体育、美术专长深造等。个性化课程的设置从课程结构上构建了一种有利于学生未来多元发展的培养机制。
  新构建的课程结构具有了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从而形成开放性的课程体系,为学校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文化,也为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学校多元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实施的创造性,拓展学生多元发展的空间
  课程实施实质上也是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我们致力于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课程管理的创新,使课程实施充满了创造性,拓展了多元人才成长的空间。
  1. 教学内容与教育方法的创新,有利于多元人才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除了要对课程结构进行改革之外,还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新。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我们把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研究案例及时地充实进教案,使教学内容体现出开放性、时代性、多元性的特点。
  其次,在课堂教学模式方面,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教师要由“传授者”转变为“合作者”。教师要与学生站在同一起点,与学生共同学习、进步。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空间,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向上的情感,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力,使每个学生和学生的每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第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形声效果,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发展了智力、提高了能力。许多教学内容得以精减,许多繁琐的讲解得以省略,提高了教师教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学的兴趣。
  2. 课程管理的创新,建立适应学生的多元发展课程管理机制。进行课程管理的创新,把多元人才培育落实在课程管理之中,是我校构建多元人才培养机制的一大尝试。
  首先,是课程管理机制的创新。学校制定课程管理制度,对课程的结构、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作出具体规定。其中把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同等纳入到学校的日常课程管理之中,为多元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
  其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中试行学分制、等级制管理。学生在高中三年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修满30分。
  第三,在课时保障、教师与教材、后勤保障等方面为校本课程以及个性化课程实施创造条件。
  三、课程评价的多元化,激励学生的多元发展
  课程的评价,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它贯穿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整个过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着教育导向和质量监控的双重作用。在课程评价体系中,对学生的评价是核心内容。如何在评价中实现多元人才培育的目标,实现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参与者的多元化,是学校构建课程文化,培养多元人才必须要考虑的实际问题。
  1. 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落实多元化的发展目标。除学业成就外,还重视学生其他潜能与特质的发展,尤其在探究与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既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
  2. 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评价的过程中应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其不同发展状况进行不同描述和判断。在一定的目标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给予学生反馈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而不只是简单地给学生下一个结论。
  3.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应注意动态地了解学生。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每一个学生提出一个适合其发展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从而做到动态地了解学生,动态地发展学生。
  4.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应重视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多主体参与。要改变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就要让同伴、学生、家长等多主体都参与到评价中,使评价成为多主体共同参与和协商的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参考文献:
  [1]刘启迪.课程文化:涵义、价值取向与建设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5.(10):22-25.
  [2]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刘永曾.教育创新认识与实践[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4]范兆雄.课程文化发展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140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