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习素养刍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此,文章着重探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升以学习能力为核心的学习素养的问题。
   一、高中生学习化学应具备什么样的学习素养
  学习素养是指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所修习到的涵养因素,这种涵养因素是关于学习诸因素的函数,也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经后天培养形成、有助于持续学习的内在稳定的基本品质。学习素养可划分为四大要素,即学习意识、学习技能、学习方法和学习品质。学习意识:一般是指学生头脑对学习的一种心理活动,表现为学习的兴趣、求知欲、习惯和心态等;学习技能:是学生伴随学习而产生的技巧、能力等,表现为操作技能、实验技能、信息技能和创造技能等;学习方法: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累的具体策略和方法,表现为思维方法、认知方法和应用方法等;学习品质:一般指学习的理想、德行等,表现为学习态度、情感、意志和精神等。
  高中化学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力求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方面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因此,高中生学习化学应具备的学习素养可以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兴趣、问题意识、合作意识、探究能力、信息的获取与加工能力、反思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
   二、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征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
  第一,以学为根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最根本的动因是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三个关注:一是关注每一个学生;二是关注学生的情绪与情感;三是关注学生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教师要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地学习。
  第二,以学为目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体验、去获得。
  第三,以学为起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教学中,教师应当考虑学生在学习某个知识点时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以学生的学习基础为起点设计课堂教学。
   三、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习素养的探索与体会
  1.以兴趣为先导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提升学生学习素养的前提,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正面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的社会价值。如对于2010年以来备受关注的“地沟油”问题,可以向学生介绍地沟油也不是没有什么用途,比较正规的用途是经过提炼后加入添加剂制成肥皂或加工成普通的润滑油、生物柴油等,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第二,从社会走进化学,从生活走进化学。如“氨的喷泉实验”,在做完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后可以补充这样一个实验:在装满水的矿泉水瓶的瓶盖上打个小孔,然后用力挤压形成喷泉,或者观看城市广场喷泉。让学生对比两种形成喷泉的方式在原理上共性与差别,可以让学生对喷泉实验的原理有较深刻的认识。
  第三,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化学的学科魅力。如学习“铝的氢氧化物”,苏教版化学1安排实验“将2-3mL 2mol・L-1氯化铝溶液分别加入两支洁净的试管中,逐滴加入6mol・L-1氨水,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实验学生可以认识到氢氧化物不溶于过量的氨水。在这里可以补充:往氯化锌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的实验,现象是先产生白色沉淀,随着氨水的加入沉淀又逐渐地溶解消失。通过现象的对比,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两性氢氧化物都不溶于氨水,同时也可以为学生今后在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中学习化合物的形成奠定基础。
  第四,经常开展一些主题活动。如2011年是国际化学年,我们以此为契机组织学生查阅资料,制作化学小报,评选优秀小报并在学校宣传栏展出。
  2.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尤其是问题意识
  狭义的学习是指“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经思维活动而自觉、积极、主动地掌握人类历史的社会知识经验以积累个体经验的过程。”人的学习是自觉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而人的意识在学习中起着支配和调节作用,学习的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都是人的意识特征的表现。因此,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自主质疑,又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关键。那么,怎样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呢?
  (1)教师要努力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愉快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提问或者不敢提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怕回答错误会被同学嘲笑甚至会被教师批评。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教师如果能经常对提出问题的学生加以鼓励、引导,可以消除学生在提问时的紧张感,而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不同见解,教师一定要珍惜和尊重,如果是正确的要及时地表扬,如果提的问题不对也要先对学生的积极性给予肯定,然后加以分析。
  (2)要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爱问。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教师应把备课的重点着眼于如何使学生对新授知识产生问题,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自主解决问题上。
  3.强化探究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要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呢?以苏教版化学1“常见物质的检验”为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如下的探究活动:教师事先给出没有贴标签的浓硫酸、浓氨水、氯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氯化铜溶液、氯化铁溶液等六瓶溶液,让学生进行鉴别。通过这样一个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很好地认识到物质检验的一般方法:一看,看状态、看颜色等。如呈蓝色的是氯化铜溶液,呈棕黄色的是氯化铁溶液,呈无色粘稠状的是浓硫酸;二闻,闻气味。如打开瓶盖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溶液是浓氨水。对于无法通过看、闻加以区别的氯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则应通过化学反应加以鉴别。
  再如,学习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专题一第二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时,可以对教材中“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原理示意图”作如下探究:通过右室加入的是稀NaOH溶液,而电解后得到的是浓NaOH溶液判断中间使用的是阳离子交换膜而不是阴离子交换膜。通过探究可以让学生认识到Na+进入阴极区有两个原因:一是离子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扩散;二是受到阴极负电荷的吸引。因为在右室能获得浓NaOH溶液,显然阴离子OH-不能进入左室阳极区,所以使用的是阳离子交换膜。这样的探究活动能让学生对离子在溶液中的移动问题有深入的认识。
  4.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五个方面。以批判性为例,如分析题目:将11.2g的Mg-Cu混合物完全溶解于足量的硝酸中,收集反应产生的X气体。再向所得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21.4g沉淀。根据题意推断气体X的成分可能是( ).A.0.3molNO2和0.3molNO;B.0.1molNO、0.2molNO2和0.05molN2O4;C.0.2molNO2和0.1molN2O4;D.0.6molNO;本题主要考查得失电子守恒与原子守恒的应用。沉淀的质量减去金属的质量等于氢氧根的质量,所以n(OH-)=0.6mol,因此转移的n(e-)=0.6mol,由此判断只有B项对。但细心的同学发现氢氧化钠也可以不足,而上述解法是根据恰好完全沉淀来计算的,思维不严密。解决的办法是采用极限法,确定11.2g的Mg-Cu混合物提供的电子应在0.35mol-0.93mol之间,即A、D不对,B、C均可能。
  当然,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只是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一些具体做法对这方面作初步的探讨,以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责任编辑:张贤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144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