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新课程下的教师专业成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许雪芳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保持活力,成为课程资源的宝库,那么就要积极面对语文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走进新课程,了解新课程,研究新课程,适应新课程,从新课程的目标、理论出发,树立正确的新课程的教学本质观。教学不是对课程简单的执行、传承,而是开发、创新;教学不是注重结果,而是过程;教学不只是关注学科,而是要关注人;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明确新课程对教育实施者的新期待: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与主动发展;注重学生的人格境界;真正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广大教师对新课程必须有一个理解、熟悉的创造性实施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教师学习和研修的过程,也是教师成长、发展的过程。”(王湛语)树立终身学习观,加强业务进修,内化语文素养,从繁琐机械的应试操练事务中解放出来,重新进行自我认定,发现自己并成为自己,提高应对语文教育转型的能力。及时解决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打铁须得自身硬”,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约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教师专业成长的根基在职场中的课堂之上。教师自主成长的愿望、激情,不断地想学习,想探究和自我反思的品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朱小蔓语)。才能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让语文的柔媚之光,温暖之火,智慧之电去点化教材,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每一篇课文潜在的美,并尽可能地使这些美得到丰富、充实和升华,使学生在美的沐浴下获取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什么人带什么兵,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为此我们时刻以学生的姿态,发扬“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树立海纳百川的大语文教学观。在深入文本研习基础上,广泛涉猎,博采众长,消化吸收,深入问题探讨,进行活动体验,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详其所略、略其所详,摈除那种认为教师需要的只是一个被称之为教学能手的教学观点。新课程要求教师注重生活体验,关注实际,进行质的行动研究,体会教育本质,不断生成新知识。教师带着重点课程的理解与体验来体会课程的生成和运动过程。强调知识是实践者个人的主观建构,强调专业知识的获得是基于对自身职业的实践的反思、探究以及与同行、学生的交流。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与社会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吻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必须首先不折不扣地做到。如要求学生诵读、感受、鉴赏,自己就不能缺乏这方面兴趣、习惯;要求学生表达交流,自己就要率先垂范;要求学生读经典,读课外读物,自己就要先热爱先阅读。教学身受感同,具有相应的体验,在教学中注重人与人的对话。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意义。与学生沟通交流读书体验、心得、感悟,并予以必要的点拨和指导。才会有“一家之言”,这样一来,教师才不止是用书本上的知识去教书,用自己对人生的体悟,对事理的洞见,用饱满的热情,用自己的活跃的灵魂在构建对话平台,重建知识观及师生之间教育关系的资源,在深层次专业发展上向前迈进一步。视角从自身转向外部,转向双方的心灵互动,理解在更高的层面得以默契。“使每一个学生在从学校毕业的时候都能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身不熄的燃烧下去。”
  教师要发展,要有炉火纯青的教育实践,化育天地的博雅知识,驾驭自如的个性品质,叹为观止的聪明才智来武装自己。只有这样“长袖善舞,多财善贾”,注重文化熏陶和审美情趣,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培养感悟能力,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其创造力,在新课程的历史舞台上让教育涌动生命之流,绽放成长之花,展现智慧之境,培植理性之魂。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新课程造就高考素质教师,同时也必将淘汰不合格教师。初中阶段的新课程已证明这一点,高中课程改革将更进一步证明。在以人为本的新课程中,充分利用新课程这一平台创设的情境,做一名学习型、研究型的高中语文教师,与新课程同步发展、共同成长。
  (作者单位 河北省藁城市第二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59215.htm